•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人社交网络图

    1.大数据告诉你,唐朝诗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

    原文, 作者:前进四先生 在我还念中学的时候,每当心情不好,就靠读诗词来排遣,慢慢读得多了,就发现唐朝诗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比如杜甫非常喜欢李白,到了做梦都想见李白的地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而李白向孟浩然表过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

    孟浩然的好基友则是王昌龄: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送王昌龄之岭南)。 出于好奇心,我一度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但是全唐诗一共四万多首,再加上诗人之间经常称呼对方的别称,整理起来非常麻烦,慢慢的也就绝了这个念头。 直到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了这张非常火的图,又让我想起来这段十五年前的心事。

    事不宜迟,拖了这么多年的愿望,不能再拖了。 这次,我将编程完成这件事。

    前面已经说过,这件事主要的麻烦在于以下两点: 全唐诗数量太多,一共四万多首。诗人的别称太多,比如杜甫:按字称为子美,按排行称为杜二,按官职称为杜工部。

    至于第一点,我们现在用计算机来做,再多也无所谓。第二点则稍微费事一点,我们使用哈佛大学编纂的《中国历代人物专辑资料库》(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Project 以下简称CBDB),CBDB记录了中国历代名人的传记资料,并保存在关系型数据库中。

    1 利用CBDB查找诗人的别名 CBDB由很多张表组成,每张表记录了人物的不同信息,我们只用到了其中两张表,人物的主要信息表:BIOG_MAIN和人物的别名表:ALTNAME_DATA 首先从BIOG_MAIN中查询出人物编号c_personid,接着用c_personid从ALTNAME_DATA中查询出别名,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从CBDB中查询杜甫的别称。 图中能够看到杜甫有三个别称:子美、杜二、杜工部。

    当然也有很多重名的现象,比如我们查询王维。 会找出一堆叫王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使用生卒年来判定: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唐朝的。

    这次要从数据库中查询人物的生卒年。 唐朝建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

    对比后立刻发现,第二个王维才是我们要找的诗人王维。 查询别名核实一下: 看到了熟悉的王右丞和摩诘,没错,这正是王维同学。

    由于CBDB收罗的历史人物太多,重名现象非常严重。经过一番探索,最终设置了如下的排除重名策略: 1.如果人物生卒年俱全,那么只要生卒区间和唐朝持续时间有交集即可。

    如果存在这样的诗人,那么直接把这个人作为全唐诗中的作者。 2.如果人物只有生年或者卒年,那么生年或卒年必须在唐朝的持续时间内。

    将这样的人加入候选人列表。 3.如果人物生卒年都不详,那么舍弃之。

    经过这三条判断之后: 如果候选人列表为空,那么说明CBDB中没有目标人选,舍弃这位诗人。 如果候选人多于一个,则说明排除重名失败,舍弃这位诗人。

    这种策略并不完美,存在部分注明诗人被舍弃的情况。为此我手动添加了他们: 还有部分诗人的别称比较尴尬,属于唐诗中的常用词,需要手动去除。

    如下: 经过这一番筛选,全唐诗中原本的2609位作者,只剩下了762位。这就够了,著名的诗人都在这个列表当中,接下来我们只关心这762位诗人之间的关系。

    2 搜索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 利用上面的诗人及别称列表,我们在全唐诗中来搜索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 规则是:诗的标题和正文中只要提到过对方,那么两者之间的引用关系加1。

    一首诗如果提到多次对方,只算一次引用。 经过计算机一番运转,最终得到了引用关系表。

    2.1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引用关系 首先来检查一下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引用关系: 不错,杜甫写了12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李白则只有3首与杜甫有关的诗。李白这种朋友,确实差劲了一点啊。

    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程序能够识别出诗人的别名,比如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和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都没有直接提到对方的名字。

    2.2 引用关系排名 我给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排了个座次,下面显示了排名前三十的引用关系: 我们看到,全唐诗中排名第一的好基友绝对是陆龟蒙和皮日休。这两位互相提到对方的次数都在百次以上,这是因为陆龟蒙和皮日休特别喜欢唱和,你写一首送我,我再回一首赠你,跟现在微博大V之间的互动差不多。

    这两位常年唱和,最后将往来的唱和诗作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唱和诗集:《松陵集》。为了不辜负他们之间的友谊,文学史上通常将两者合称为“皮陆”。

    并列第二的则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年(772年)出生,从政道路都是各种被贬谪。

    两人都很长寿,刘禹锡71岁时去世,白居易则活了75岁。白居易在得知刘禹锡去世的消息时,写下了千古名句: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白居易和元稹我不想多写了,大家只要知道二人在文学史上被合称为“元白”, 就能想见二者的亲密关系了。

    从排名前三十的引用关系来看,白居易绝对是唐朝诗人朋友圈中的明星,是大V中的大V。 3 引用关系的可视化 只有引用关系列表岂不是有些干巴巴的,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头戏。

    我将使用ECharts来可视化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最终得到诗人们的社交网络。 3.1 全唐诗人社交网络图 因为一共。

    2.数据分析揭秘:唐朝诗人间有怎样的微妙社交关系

    数据分析揭秘:唐朝诗人间有怎样的微妙社交关系数据侠前进四先生 03-20 11:08李白对杜甫的感情,远不及杜甫对李白的深?白居易才是唐诗圈里“大V”中的战斗机?除了吟诗作对,数据侠告诉你,关于唐诗我们还可以用数据分析来激扬文字,寻找那些流散在字里行间的人物关系。

    用CBDB数据库,打开分析唐朝诗人关系的大门前段时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全国人民掀起了读唐诗的浪潮。在我还念中学的时候,每当心情不好,就靠读诗词来排遣。

    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爱好者,慢慢读得多了,就发现唐朝诗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比如杜甫非常喜欢李白,到了做梦都想见李白的地步: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

    而李白向孟浩然表过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孟浩然的好基友则是王昌龄: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送王昌龄之岭南》)。

    出于好奇心,我一度想理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件事主要有两个非常棘手的点:全唐诗数量太多了,一共有四万多首。

    诗人的别称太多,比如杜甫:按字称为子美,按排行称为杜二,按官职称为杜工部。整理起来非常麻烦。

    针对第一点,我现在用计算机来做,即使数量再多也无所谓。第二点则稍微费事一点,我们使用了哈佛大学编纂的《中国历代人物专辑资料库》(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 Project 以下简称CBDB)。

    CBDB记录了中国历代名人的传记资料,并保存在关系型数据库中。CBDB由很多张表组成,每张表记录了人物的不同信息。

    在我们这次的分析中,只用到了其中两张表,人物的主要信息表:BIOG_MAIN和人物的别名表:ALTNAME_DATA。首先从BIOG_MAIN中查询出人物编号c_personid,接着用c_personid从ALTNAME_DATA中查询出别名,如下图所示:图中能够看到杜甫有三个别称:子美、杜二、杜工部。

    当然也有很多重名的现象。比如我们查询王维时,会找出一堆叫王维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使用生卒年来判定:这个人物到底是不是唐朝的。这次要从数据库中查询人物的生卒年。

    唐朝建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对比后立刻发现,第二个王维才是我们要找的诗人王维。

    查询别名核实一下:看到了熟悉的王右丞和摩诘,没错,这正是王维同学。由于CBDB收罗的历史人物太多,重名现象非常严重。

    经过一番探索,我最终设置了如下的排除重名策略:如果人物生卒年俱全,那么只要生卒区间和唐朝持续时间有交集即可。如果存在这样的诗人,那么直接把这个人作为全唐诗中的作者。

    如果人物只有生年或者卒年,那么生年或卒年必须在唐朝的持续时间内。将这样的人加入候选人列表。

    如果人物生卒年都不详,那么舍弃之。经过这三条判断之后:如果候选人列表为空,那么说明CBDB中没有目标人选,舍弃这位诗人。

    如果候选人多于一个,则说明排除重名失败,舍弃这位诗人。这种策略并不完美,存在部分注明诗人被舍弃的情况。

    为此我手动添加了他们:还有部分诗人的别称比较尴尬,属于唐诗中的常用词,需要手动去除。如下:经过这一番筛选,全唐诗中原本的2609位作者,只剩下了762位。

    这就够了,著名的诗人都在这个列表当中,接下来我们只关心这762位诗人之间的关系。李白不如杜甫重情义,白居易才是真“大V”利用上面的诗人及别称列表,我们在全唐诗中来搜索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

    规则是:诗的标题和正文中只要提到过对方,那么两者之间的引用关系加1。一首诗如果提到多次对方,只算一次引用。

    经过计算机一番运转,最终得到了引用关系表。首先来检查一下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引用关系:不错,杜甫写了12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李白则只有3首与杜甫有关的诗。

    李白这种朋友,确实差劲了一点啊。

    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程序能够识别出诗人的别名,比如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和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都没有直接提到对方的名字。除此之外,我还给诗人之间的引用关系排了个座次,下面显示了排名前三十的引用关系:我们看到,全唐诗中排名第一的好基友绝对是陆龟蒙和皮日休。

    这两位互相提到对方的次数都在百次以上,这是因为陆龟蒙和皮日休特别喜欢唱和,你写一首送我,我再回一首赠你,跟现在微博大V之间的互动差不多。这两位常年唱和,最后将往来的唱和诗作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唱和诗集:《松陵集》。

    为了不辜负他们之间的友谊,文学史上通常将两者合称为“皮陆”。并列第二的则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白居易和元稹。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年(772年)出生,从政道路都是各种被贬谪。两人都很长寿,刘禹锡71岁时去世,白居易则活了75岁。

    白居易在得知刘禹锡去世的消息时,写下了千古名句:“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白居易和元稹我不想多写了,大家只要知道二人在文学史上被合称为“元白”,就能想见二者的亲密关系了。从排名前三十的引用关系来看,白居易绝对是唐朝诗人朋友圈中的明星,是大V中的大V。

    唐朝诗人引用关系的社交网络只有引用关系列表岂不是有些干巴巴的,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头戏。我将使用ECharts来可视化诗人之。

    3.如何画人际关系网图

    自己分析自己画,找个参照 第1招 认清人生的意义以及毕生所全力以赴的目标 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因为你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想要成为一个人际关系高手,第一步就必须先确认你的价值观;若是你连这个都摸不清楚,就很难去看透人生的意义,更不用说什么成就感了。 第2招 列举出截至目前为止的五件重大成就 知彼者,智也;知己者,大智也。

    第3招 明白自己有哪些专长和资源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 天生我才必有用。 无论你的专长是得自专业训练或是业余摸索,都可转化成一股强劲的“人际关系动能”,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第4招 挥别独行侠的日子 还想像小学生那样科科争第一?别傻了,这个世界只有团队成绩,没有个人成绩,因此也没有所谓的“第一名”。 告别独行侠的生涯,你的人生将从黑白转为彩色,全新出发。

    第5招 为自己建立自信,自助助人 人人都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你自然也不例外。 多参加一些活动,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第6招 拟定短期与长期奋斗目标,定期予以审视与修改 工作计划簿有用吗?有,至少可以让一个人培养出三分钟的热度。 拟定目标不仅可以督促自己,也能让别人得知你有哪些需要。

    只要你勤于跟别人沟通,那你的朋友自然就知道你有什么困难,进而藉着人际关系这张大网来帮你早日实现自己的梦。 第7招 绘出一张人际关系“网络图”,显现出自己在这项资源上的多样化与触角纵深 人际关系网的特色是:每个成员都是老大。

    如果你能保有最新版本的人际关系图,就不难得知在眼前这一刻该如何以自己为主角,来善用你的人际关系资源。 第8招 以一种相当专业化的方式来做自我介绍 在很多场合下,你所表现出的外在形象要远比你真正的本事来得重要。

    第9招 以简洁得体又别出心裁的方式来做自我介绍 无论是在何种社交场合,想扩展人际关系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自我介绍。 要设法出奇制胜。

    让对方牢牢地记得你,而且是记得正面的形象。 第10招 技巧性地打开话匣子 为什么我们经常错过了许多广结人缘的机会?就是因为我们常把那些黄金时段用来绞尽脑汁,却还是挤不出一句合适的开场白。

    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去打开话匣子都能得心应手。一旦你能达到这个境界,那无论把你丢在任何一个场合中,必都能迅速进入状况,随心所欲地去扩展人缘,为自己在生活与事业中,营造一个又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

    第11招 有必要时,就主动再做一次自我介绍 如果有人主动走过来跟你打招呼,那这一定是个大人物。 多练习一下“纡尊降贵”,经常不厌其烦地做自我介绍,你的人际关系通道将会愈走愈宽,也愈走愈顺。

    第12招 看清他们的面目,牢记他们的大名 人们其实不在乎你对他们的底细了解多少,但很在乎你有没有仔细在听。 第13招 善于在社交场合做称职的主人 只要地球上还有人类,就不愁没有机会去表达你的善意。

    第14招 乐于站出来为自己打知名度 想为自己打知名度并不需要不择手段;相反地,这有助于早日实现你的理念。 适度地推荐自己,才能让人得知在什么时候能够向你求助或请教,不致让你英雄无用武之地。

    第15招无论与任何一个人打交道,总是待之以礼 即使人生苦短,用来学礼数也是绰绰有余了。 想出奇制胜,翻身做主人,不必舍近求远,先把你的台词练好再说吧。

    第16招 名片必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作品 名片的功用是要让别人能想起世上还有你这号人物。 当别人想动用人际关系去搬救兵时,你这张名片就是一份很重要的线索,因此在设计上千万不要草率。

    第17招 随时随地携带数量充足的名片 要上阵前,先检查自己是否已“全副武装”。 第18招 在情况适宜时,才递上名片 当你确信和对方有话可说之后,时机成熟时就应恭谨地奉上名片,相互约定日后联系与合作的方式,在这种稳固基础上所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才能经得起考验。

    第19招 在每张所收到的名片上记载日期以及相关事项,以便于日后整理与查核 当别人还不知道你在不在乎他们的时候,自然就不可能去在乎你。第20招 不要吝于表达感激之意 成功人士有个特性,就是常怀感恩之心。

    以感恩的心来对待所有曾扶持过你的朋友们,主动表达你的由衷感激之意,慢慢地,你会发现不但自己的人际关系愈加牢固,别人也将以你为仿效的对象。 第21招 无论认识或不认识,只要是能给予你激励或启发,就应诚挚地向他们言谢 要以称赞来取代嫉妒之心,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

    当你因为提出一项绝妙点子而获得他人嘉奖时,内心是什么滋味,将心比心,无论是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只要是能提供净言或是言行足资借镜者,都不要忘了面露微笑地跟他们说声谢谢。把这养成习惯后,不仅是你的事业前途,连你的人生观都将改写了。

    第22招 适时以打电话、送小卡片,以及送小礼物的方式来向对方表达感激之意 只要肯开口赞美别人,你将会是最大的赢家。 要灌溉一株树木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与养分,而栽培你这棵人际关系长青树则有赖你持续性的关怀,借着打电话与送卡片、礼物等小环节来呵护这株树。

    可千万别让它因为营养不良而枯死。 第23招 要有自己专用的信、卡片与便条纸 用手写的信函比较有亲切感,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想建立自己的金字招牌。

    4.唐代著名诗人之间的关系

    孟浩然和李白以及王维都是好朋友,李白还和杜甫、王昌龄、高适都是好朋友,王维比较孤独,但他又很推崇张九龄;再如中唐时期,白居易和元稹、刘禹锡都是知己,和韩愈关系也不错,而韩愈呢,对贾岛还有提携之恩,也很欣赏和同情李贺。

    当年李白辞职离京,畅游天下,经洛阳时与杜甫不期而遇,遂受宋州单父尉陶沔、单父主簿族弟李凝邀请,来单父游玩。被陶沔重修后的琴台前方后圆,形似半月,故又名“半月台”。

    744年李白、杜甫、高适、陶沔共登琴台,吟咏唱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后人称为“半月台四君子“ 初唐诗人: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

    陈子昂:659年—702年。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

    盛唐诗人: 张九龄:678年—740年。 孟浩然:689年—740年。

    王昌龄:698年—757年。 王维:701年-761年,或699年—761年。

    李白:701年-762年。 高适:704年—765年。

    杜甫:712年—770年。 岑参:约715年—770年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

    韦应物:737年—792年。 中唐诗人: 孟郊:751年—814年。

    韩愈:768年—824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

    刘禹锡:772年—842年。 元稹:779年—831年。

    贾岛:779年—843年。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扩展资料: 李白、杜甫、高适因什么而绝交。 杜甫和李白比较有意思。

    当杜甫遇到李白时,杜甫还是个名不经经传的小渣渣,李白已经是怼过唐明皇,让高力士伺候过的大腕了。

    当时他们两人还有一个高适组了一个组合。三个人白天在云梦泽到处乱转,打了兔子什么的,晚上就回去煮来吃了,再一起去逛窑子。

    这个搞了几年大家厌了就散了,杜甫又去了长安,高适去了边疆,李白继续流浪。 安史之乱时,大家打成一团,文人也不得不站队。

    李白站在了永王李磷一边,杜甫跟了李隆基,但安史之乱结束李隆基就被架空了,高适最有政治觉悟跟了太子,郭子仪李光弼也是太子的西北军。 先说杜甫。

    杜甫去四川是安史之乱以后。杜甫跟李白分手后去了长安,呆了十年的时间,考试遇到李林甫搞的野无贤遗,全部考生取消考试成绩。

    到处找关系求官,结果到处都没关系。这十年,杜甫真的过得很惨。

    后来安史之乱前,才讨了个外地小官。安史之乱时,杜甫去投靠太子李亨,结果被叛军抓住了,关在长安。

    因为官太小,也没怎么看管,结果郭子仪收复长安之前跑了出来,在陕西找到太子,才给了个官做。 再说高适。

    安史之乱时高适在守潼关。玩过三国志的应该知道,潼关过了就是长安了。

    叛军攻破了潼关,高适就跟皇帝一起跑,一起跑到了成都。后来讨伐永王叛乱和安史叛军,高适都参加过。

    等安史之乱过去,高适已经是一方大员了。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白被下狱,找高适脱身,结果可能遇到了假的高适,被婉拒了。

    最后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给李白保出来了,据记载李白曾在郭子仪年轻的时候救过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沔。

    5.社交网络的社交网发展史

    这个名词是1954年由J. A. Barnes 首先使用 ("Human Relations" , 在章节 Class and Committees in a Norwegian Island Parish 内)。

    一个社交网络的大小最大约为150人左右 (Dunbar's number),平均大小约为124人左右 (Hill and Dunbar, 2002)。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起点是电子邮件。

    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BBS则更进了一步,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理论上实现了向所有人发布信息并讨论话题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访问者数量)。

    BBS把网络社交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的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更像是前面两个社交工具的升级版本,前者提高了即时效果(传输速度)和同时交流能力(并行处理);后者则开始体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信息发布节点开始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因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开始可以被聚合,进而成为信息发布节点的"形象"和"性格"。

    比如从RSS、flickr到最近的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Fetion、Video-Mail都解决或改进了单一功能,是丰富网络社交的工具。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加趋于完整,这时候社交网络出现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