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寒日

    1.古诗《寒日》

    好像没有一首寒日,在李清照的词里面有寒日一语。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原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

    《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琐窗: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

    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酒阑:酒尽,酒酣。

    阑: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

    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随分:随便,随意。尊前:指宴席上。

    尊:同“樽”。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译文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

    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这首词的感情调子是比较低沉的。

    社会乱离,客居异地,词人在词中寄托了家国之思,有着身世飘零的感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寒日”,是说阳光有些惨淡、冷清。词中所写是秋天,并非冬日。

    太阳慢慢升高了,一点一点照射到窗上,看上去很明亮,却给人以冷落萧索之感。“萧萧”,一般用来形容风雨,这里是说阳光给人的感觉,就如同萧瑟的秋风一样,有些凄冷。

    用“萧萧”形容“寒日”,一下子便给深秋的清晨带来迟暮的气氛,也为全词点染了一个色调凄清的背景。“琐窗”,雕刻有连环图案的窗子。

    从它前面的“上”字来看,太阳光照射到窗上,有一个慢慢移动的过程,说明主人公一直久久地注视着,心绪茫然。“琐”,一作“锁”。

    “梧桐”一句,又在凄清中抹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主人公朝窗外望去,曾经茂盛苍翠的梧桐树无言独立,一枝一叶似乎都凝结着愁怨:它们一定是对夜间的寒霜心有恨意吧。

    梧桐因天气转冷、霜露渐重而开始落叶凋零,但草木无知,本不能恨,词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其时,清照遭遇国难,流落他乡,逢秋作客,不禁倍感凄清和愁怨。

    不过,她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含而不露,移情入景,借梧桐之恨,传达自己的情绪。“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酒阑”,即酒意将尽。主人公喝完酒后,再喝上几杯团茶,那又浓又苦的滋味正是她所喜好。

    “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很多。

    主人公并非酒徒,其所以如此,无非是心情苦闷,借酒排遣。从梦中醒来之后,只觉瑞脑散发出的清香,沁人心脾。

    “瑞脑”,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至于她做的是什么梦,又因何而断,这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这两句叙写主人公在寂寞秋日自遣自慰的情状。“更喜”和“偏宜”两词,表面上写乐,实际上是写悲。

    酒饮得多,表明愁重。苦茶虽宜解酒,但那只是生理上的。

    精神上的苦闷,根本不是借酒浇愁、饮茶解醉所能排解。“偏宜”,表面是说香气宜人,实则是说环境的清冷静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让人更加明显地感觉到熏香的香气。

    主人公在燃香独坐、默然沉思中,似乎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其内心深处,仍是愁云恨雾,挥之不去。这种以闲写愁的笔法,是很耐人寻味的。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秋天已经过完,白天还是那么长,比起仲宣怀念远方家乡,主人公更觉凄凉。

    夏至以后,白天逐渐变短,到秋尽时,主人公却觉得白天还是那么长。看似无理,实则有因。

    终日被思念故土的愁苦所煎熬,自然会产生日长难挨、度日如年的感觉。“仲宣”一句用了王粲的典故。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时即以文才见长,是“建安七子”之一。董卓之乱时,他避乱荆州,依附刘表,但未被重用。

    在荆州他写了《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此时,词人因“靖康之难”、北宋沦亡而背井离乡,其身世、情怀与仲宣相仿,故借以自况,其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似乎还要强烈,因此说“更凄凉”。

    这一典故的容量是很大的,包含了道不尽的身世之感、乱离之苦。“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随分”,随便,含有随遇而安的意思。飘零的命运不知何时才能结束,日思夜想的故土不知何日才能重归,总不能一直凄凉感伤,被无边的愁苦压倒吧。

    不。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8—9题

    8.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1分)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2分);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2分)(5分,意思对即可)

    9.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

    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3分)这两句又起着点活全诗的妙用,前六句景色全是望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活泼动人局面。(3分)(6分,意思对即可)

    3.古诗寒食的翻译

    《寒食》的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全诗原文:

    寒 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相关轶事:

    该诗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4.明日歌古诗内容是什么

    1、明日歌

    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译文

    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若 一作:苦)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3、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是作者钱福由文嘉的《今日歌》而续作的一首诗歌。

    4、作者简介

    钱福(1461—1504)明代状元,字与谦,因家住松江鹤滩附近,自号鹤滩。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弘治三年进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三年告归。诗文以敏捷见长,有名一时,根据文嘉诗文修改的《明日歌》流传甚广。著有《鹤滩集》。

    5.“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州”作者题目全诗还有这首诗的翻

    雁二首[唐]罗邺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洲.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又随寒日下汀州”是眼前景,为思妇所见.江南水乡,一个秋日的黄昏,寒惨惨的夕阳下一群南来的大雁飞落江州之上.这平常不过的景象,映入这位思妇的眼帘,却引起了她那么多的怨与恨,情和愁:古代不是有大雁传书的故事么?这些南来的雁儿,想必也给我带来了戍守边疆的亲人的消息吧!但转念一想,江南的秋日尚且如此寒意袭人;北地胡霜,戍楼中人苦寒难耐.即使良人未战死沙场,你这雁儿又能带来什么好的消息呢?不过徒自牵人惆怅而已.胡地江南,路悠悠,水长长,渴望相会的怨女旷夫们,又岂能如你们一样,早上从胡地的戍楼飞过,入暮就到达了南方的江乡!于是,她由嫉生恨,不禁对大雁怨望起来:在这长江南北,像我这样的离别之人数也数不清,你怎么忍心年年南来北往,不断的引起大家的两地哀愁啊。

    6.寒日萧萧上锁窗全诗翻译李清照鹧鸪天速度,急用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从整首词的风格和一些词句来看,这首词当作于词人南渡之后。

    词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仓皇南奔之后,颠沛流离,没多久,丈夫赵明诚又急病身亡。 这样,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不幸和痛苦伴随着她。

    对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情致,取而代之的便是那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了。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 词人此时尚未出户,透过窗棂,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

    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词人此时的情感,是浸透在具体的物事刻绘上。

    以“寒”饰日,可见词人内心已无任何温暖可言。“日”本无声无形,却以“萧萧”形容,更见词人内心之心旌寒冷。

    此外,梧桐本亦无情物,词人却言其“恨”夜晚之霜。此一“恨”亦词人之恨,因为日已萧萧,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觉得日光亦寒;因自己恨夜长孤寂,故言树亦有恨。

    首二句的描述,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这两句是说昨夜以酒浇愁,喝得过多,今晨醒来,便思饮浓酽的团茶;醒来梦断,闻到瑞脑的香味,感到很是惬意。

    这里有两个词颇耐人寻味,一是“酒阑”,为何酒阑,决不是前期那种的情调:“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而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还有一词是“梦断”,词人所作何梦,“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词人自己的词句便是其最好的注释。 所不同的是,这二句写的是寻常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了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

    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远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

    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表露了词人的寂寞伤时、度日如年愁绪之深。接着词人以王粲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时天下大乱,他避居荆州,依附刘表,怀才不遇,尝登当阳城楼,有感而作《登楼赋》,抒发了滞留他乡、怀才不遇之情。

    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其情形与李清照颇为相似,故词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王粲之所以羁留他乡,是因为个人仕途不得意,不愿回去;而李清照则是为环境所迫,有家归不得,所以说“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末二句,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 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

    这与上片“酒阑”二句,如出一辙,看似写闲情,写雅事,实是以乐写哀。(文潜 少鸣)。

    7.唐诗 晓日 译文

    晓 日

    [唐朝]韩偓①

    天际②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

    直须③日观④三更后,首送金乌⑤上碧空。

    【注释】

    ①韩偓:(842—923) 字致尧,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

    ②天际:天边。

    ③须:等到。

    ④日观: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⑤金乌: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赏析】

    正值日出之时,诗人于晨间立于江边,天东边,朝霞映入江中,水面上似有万条金蛇在舞动着;红日彤彤,江水澹澹,一时间,天地似乎都染成了红色;的确,在江边观日,每当红日喷簿而出,霞光万道时,那气势,那感受,真令人心潮澎湃。

    8.古诗中含日的诗句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 刘禹锡 唐朝

    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 龚自珍 清朝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 陶渊明 东晋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曹操 东汉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朝

    6.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孟浩然 唐朝

    7.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如梦令》 李清照 宋朝

    8.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朝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