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作文

    1.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作文

    唐诗宋词,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不去理它,它也不去理你,一旦你走近它,你会听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倾诉,你会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光芒。品唐诗宋词,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熏陶,当你合上那微微泛黄的书本时,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朦胧,并不难以领略,但,他很高尚,很深奥。走近它,其实很简单,来,让我们踏上这“简单”的心灵旅程……

    ——题记

    那是你吗?迎着春而来。“万紫千红总是春”,花儿是你甜美的笑;“草色遥看近却无”,绿草是你明亮的眸;“春风吹又生”,和风是你柔顺的发;“春来江水绿如蓝”碧水是你俊丽的嘴。春之美,即是唐诗美。

    那是你吗?送着秋而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梧桐是你难言的凄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满月是你对亲人的思念;“无可奈何花落去”,败花是你沉默的无奈;“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雁是你思乡的苦涩。秋之悲,即是宋词悲。

    听你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听你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感悟到时间的流逝;听你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感悟到一往无前的勇气。

    听你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品味到苏东坡的狂放,豪迈;听你说,“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品味到岳飞的英雄气概;听你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品味到柳永的执著。

    你是平凡的,你又是深奥的;你是开心的;你又是惆怅的。走近你,我看到了春之美,秋之悲,战场上的英雄豪情,士兵们的思想盼归。

    2.写作文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

    “关心作文 呵护成长” 让奉献之树常青 山西 周 阳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

    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

    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

    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

    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

    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

    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

    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

    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

    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童心梦 山西 孙玲娟 奉献是用爱心铸成的一道彩虹,五颜六色,清新飘逸,带给人们温馨与快乐。

    真诚的梦也是在奉献的呵护下萌芽生长的。 完美无瑕冰晶般的童心完全是用奉献装满的,他们没有任何的私心,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会不假思索地伸出友谊援助之手,相反,一颗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成年人的心,有时竟没有冶炼到童心般的纯洁程度。

    材料中提到的奉献焦点是彻底与不彻底的问题。牛是彻底的、真诚的奉献,远远超出了它向人类索取的东西;而猪只是在索取后做了一点本职的贡献,怪不得人们不喜欢它。

    这样看来,童心的梦是最真挚,最美丽;童心的奉献最彻底,最完全。 在纷繁芜杂的社会中,许多人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淡薄,亲朋好友间的距离不断疏远。

    五六十年代的"奉献",此时几乎杳无踪影。所谓"贡?quot;、"人生价值"之类的东西也只是喊口号而已。

    然而,奉献的火焰并没有熄灭。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一颗颗童心在呼唤。

    他们举起摇摆着的双手在擦洗人们心灵的尘埃,梦想着奉献再回到身边。 奉献需要付出,自私的人永远不懂奉献。

    正因为童心没有被自私的蛀虫侵蚀,还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给予。所以,我呼唤童心,让世界充满爱心,让奉献的人受到尊敬,让奉献精神流芳千古。

    牛给予人们那么多,依然默默无闻,不求人们回报它什么。猪在生前没有什么大贡献,地还抱怨人们不喜欢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人们不同社会属性的反映。 当然童心既需要付出,又需要给予。

    他们虽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但无形中比成年人做得还好。幼稚的童心不懂得如何去战胜"爱的荒原",如何让死神望而生畏,迷惑的双眼还看不清眼前的朦胧,潜意识中会由着性子去做,原来自己正在做最彻底的奉献。

    社会需奉献来充实,这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大家庭。否则物质文明再发达也无济于事,始终弥补不了精神文明的缺陷。

    永远的童心梦,永远的奉献。 也谈奉献 山西 宋 杰 猪向牛抱怨它不受人们欢迎:"人们经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

    确实,你给予人们牛奶和奶油,而我给予人类的更多。我献给人类熏肉和火腿,但是人们还是不喜欢我,为什么?" 牛想了想说:"也许因为我是在生前奉献的。

    " "生前?"猪睁大了眼睛,"什么意思?" 牛:"呵呵,就是说我的奉献更彻底呀!听说过'初生牛犊不怕虎'吧。你想,我们刚长大一点儿就开始耕地拉车,以后,任劳任怨一辈子,终究还得被人们宰割。

    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是在奉献中度过的,况且我们只吃青草。而你们呢?成天好吃懒做……" "够了!"猪打断牛的话,愤愤然地说:"原来你是这种意思,还不是拐着弯地自夸,怪不得人们总爱说'吹牛不交税'呢!没错,你们的确可以算得上是贡献一生,我们又何尝不是呢?我们只不过是被养得膘肥体壮后,一次性地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人们,使人们获得一次大的收获罢了;你们充其量也不过是'分期付款'而已,形式不同罢了。

    再说,你还好意思说你只吃青草呢?人们总。

    3.以 “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雨霖铃 (原创的,放心使用)

    鸽灰色的夜在秦淮河畔静静铺开,蓬船徜徉在夜中,已是灯火阑珊,我独倚栏杆,愁,浓化不开。

    柳郎醉了,酒后的他更显落寞,剑眉紧锁,所有的愁,深含具中。我知道,他在念着芸娘,这么多年来,他应科赶考,为的就是报慰爱妻的亡灵,然而屡次不第,“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是天意弄人,还是命该如此?“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抱怨,换得了“且去填词,要这浮名做甚。”的嘲讽。“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流连于花街柳巷,歌楼舞馆,他却无时无刻不再麻醉着自己的心,日子流水般划过,他对芸娘的思念,有增无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于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我该说什么?柳郎啊柳郎,我该拿什么安慰你满是疮痍的心,拿什么抚平你的伤痕?

    芸娘的离去是他毁灭性的打击,试问普天之下,还有哪个男子肯对自己的亡妻抱以这样的深情,转轴拨弦,轻挑素琴,一腔愁怨,缓缓飘出。昨日,皇帝的诏书自汴梁砸张,“宣谢玉英进宫侍驾,择日起程,不得有误”接过旨,心,却再也不的安宁,我清楚抗旨不尊的下场,琴声铮铮然,十指在弦上流连,缠绵忘返,柔风轻摇着柳郎的衣摆。“玉英,若能离开,便走吧。”提起笔又是一首新词,“相思不得长相聚。好天良夜,无端惹起,千愁万绪”。接过词,换了琵琶,不作声的弹着。柳郎啊,你怎么会不知道我舍不得你,琴弦被拨的百转千回,嘤嘤的低唱着,渭出满满的无奈,琴声突兀的断了,看着手中的断弦,千言万语哽在喉间。

    往事翻转,几度流年?

    柳郎还是走了,带着他的骄傲与才气,飘零的离去。半城缟素,一片哀声,功名利禄与他绝缘,然而他却走的辉煌,千古流芳。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把千年的词溅的好婉约……

    伊人不再,独不能忘记的是烟花三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中的相遇。

    独不能忘记的是杭州城里,西子湖畔参差十万人家,吟赏烟霞。 独不能忘记的是你离开江州,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

    独不能忘记的……

    泪,泛滥开来,便再也止不住,想我谢玉英,不过是一介弱质女流,何德何能,拥有你的怜爱,满身“污泥”流连于达官显贵之中,看那些“正人君子”们的丑陋嘴脸,拖着一副没有魂灵的躯壳,咽泪装欢,唯有你,轻捧起我的脸,眼中的悲悯,浓的不散。此生,你我虽不曾为夫妻,对于我,却已是足矣。

    小山重叠,金辉明灭,这世间再不会见得你凝眉的愁颜,我笑靥婉婉,该为谁现?别后暗负,光阴多少,泪洒秦淮,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写作→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

    北宋末期登上词坛的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

    她思想开阔,发展全面。诗文都很有气魄和独创性。

    对金石研究也很有成绩。十八岁时,她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这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爱侣。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里对当时的情况做过介绍。

    她说:“明诚每初一十五出来,带半千钱,到相国寺买些碑文回来。俩人相对展玩,每得到一本书,俩人就共同校勘、整集、签题。

    然后,俩人到屋里烹茶,指买来的书,说某件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谁答对了为胜者。

    可先饮茶。往往举杯大笑不止。

    他们在文学上互相切磋,在艺术上共同砥砺。有一次,过重阳节,李清照填了一首《醉花阴》的词,寄给在外地的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看到这阕词后,自愧不如,可还想超过她。于是,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达三日夜。

    填了五十阕词。然后把李清照的词也混在一起,给友人陆德夫看。

    德夫再三细看,然后说:“这一堆词我看就三句好!”赵问:“是哪三句?”陆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实际上这三句正是清照所作。

    这阕词,也是我喜读的一阕。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

    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里出来的烟。

    看烟反使人发愁。觉得白天那样长。

    心中忧愁。“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纱厨是有纱帐的床。下边是写重阳对酒赏菊。

    “东篱”是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诗意。“黄花”也是指菊花。

    “暗香”也指菊花。请看: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有对酒赏花,这样的好环境,好光景。

    就是没有夫妻团聚。所以引出最后的“人比黄花瘦”的警句。

    这“瘦”字,是词眼。我认为这就是画龙点睛。

    把感情推向高潮。

    5.宋词背后的故事300字作文大全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

    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

    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

    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

    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

    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奉献是积极主动的。

    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

    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

    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

    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6.古诗背后的故事

    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人面桃花: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