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塞上翻译

    1.使至塞上的翻译是什么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中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英译文]

    使至塞上 On mission to the frontier

    王维 Wang wei

    单车欲问边,A single carriage goes to the frontier;

    属国过居延。An envoy crosses northwest mountains high.

    征蓬出汉塞,Like tumbleweed I leave out fortress drear;

    归雁入胡天。As wild geese I come'neath Tartarian sky.

    大漠孤烟直,In boundless desert lonely smoke rises straight;

    长河落日圆。Over endless river the sun sinks round.

    萧关逢候骑,I meet a cavalier at the camp gate;

    都护在燕然。In Northern Fort the general will be found.

    2.《塞上听吹笛》这首古诗怎么翻译

    翻译: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

    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曲》飘向何处?它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

    《塞上听吹笛》【作者】唐代:高适【内容】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塞上的意思:指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边塞。此诗题一作《塞上闻笛》,又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雪净的意思:冰雪消融。胡天的意思:指西北边塞地区。

    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牧马的意思:放马。

    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牧马还:牧马归来。

    一说指敌人被击退。羌(qiāng)笛的意思:羌族管乐器。

    戍楼的意思:报警的烽火楼。梅花何处落的意思: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关山的意思:这里泛指关隘山岭【赏析】汪中《述学·内篇》说诗文里数目字有“实数”和“虚数”之分,近世学者进而谈到诗中颜色字亦有“实色”与“虚色”之分。

    高适在这首诗中写景就有“虚景”与“实景”之分,他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使这首边塞诗有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

    3.使至塞上翻译使至塞上翻译使至塞上翻译使至塞上翻译使至塞上翻译使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2.使:奉命 出使。

    3.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问边:慰问边防。

    4.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5.居延:故址在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 6.征蓬: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7.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8.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9.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10.长河:黄河(但也有人认为不是黄河,而是其他的东西) 1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12.候骑:骑马的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13.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敌统帅。 14.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1.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时所作。

    [编辑本段]译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西下的太阳在长长的黄河上显得那么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都护们正在燕然前线。

    [编辑本段]重点 「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是描绘出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直,写出了孤烟之高;圆,写出了落日之低,以十分工整的对仗将塞外开阔鲜明、气势雄伟的景象描绘的入木三分。 “大”字的作用:表现出了茫茫无边、无始无终的沙漠。

    <1>刻画了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描绘了大漠雄浑的气势 <2>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3> 比例藏进,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但,也有人说“大漠孤烟直”这句不真实。因为在大漠上,烟云升到一定高度时就会横过来而且遇到风的话,肯定会没掉的就算没有风烟还是会弯弯曲曲的升上去。

    而且“长河落日圆”也不准确,有着“长河落日扁”的说法。所以,这两句话是诗人的凭空想象。

    [编辑本段]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打磨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

    4.唐诗名言(翻译)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翻译:你我之间没有彩凤的翅膀可以比翼齐飞,但心灵却像是灵犀的角,有一条不断的线贯通始终。(比喻二人爱情坚贞不渝)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翻译:去看过沧海的不会觉得别地的水美,而去过巫山的人也再也看不上别地的云。(比喻曾经沧桑)

    3.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

    翻译:两个好友在山花盛开时节相对饮酒,一杯又是一杯,不觉忘怀了天地。(写对饮的悠然洒脱)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翻译:在之前没有古人与我做伴,他们都埋入黄土。其后的来者也不可能与我做伴,那时我也已经埋入黄土,在这空虚无伴的时刻,我看着广阔的天地,凄然流下了泪水。(写个人的怀才不遇,孤独寂寞。)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翻译:秋风萧瑟,无边无际的黄叶纷纷落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滚滚而来。(写秋日的盛景,也指人生的代谢。)

    6。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我上天入地去寻找,却不见你的踪影。(指寻人的飘渺无期。)

    7.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

    江南二十四桥的明月之夜,莹润如玉的女子在哪里吹着笙箫,(描写江南风光。)

    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行走在大漠上,远望狼烟,扶摇直上。曲折的长河映着浑圆的落日。(写塞上风光)

    9.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以前的名门望族王氏谢氏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之家。(写世事的兴衰更替)

    10.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孟郊)

    我用十年磨出了这把利剑,现在它锋利的刃还没有使用过。(写任侠之气,自我的磨练。)

    5.凉州词的古诗翻译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e68a84e8a2ade79fa5e9819331333262346430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6.古诗《凉州词》全文翻译

    古诗《凉州词》全文翻译: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1、原文 凉州词 唐代: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赏析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

    “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7.古诗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释1. 出使。

    2.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

    3. 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4.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5. 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6.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7.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8.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9.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0.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简析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阔大悲壮"。《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译文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像蓬草飘出汉塞,像飞燕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飞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

    8.关于《雁门太守行》古诗的翻译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好像乌云压近要把城墙摧毁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