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江中望月诗意

    1.古诗【望月】的意思

    1、以《望月》为名的古诗不止一首,作者不同,诗文意思也不尽相同。

    如唐代诗人郑锡、刘驾、于武陵、刘云,宋代诗人宋祁,都有以《望月》为题的诗歌。

    2、《望月》诗,大都以吟诵月下风景,寄怀心情为主。

    3、以唐.刘驾的望月为例,解释如下:

    【原诗】:

    清秋新霁与君同,江上高楼倚碧空。酒尽露零宾客散,更更更漏月明中。

    【译文】:

    清和的中秋月下新放晴的天气和你那里相同,在江边的高楼上倚栏仰望碧空。

    酒宴后的夜晚霜露降下,宾客也已散尽,只有一更一更的梆子声响彻在月明中。

    2.古诗(望岳)的诗意的解释

    原文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编辑本段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青:山色。

    5.未了:不尽。

    6.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7.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8.曾:通“层”。

    9.决:裂开。眦:眼角。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10.会当:终当,终要。

    11.凌:登上。

    12.小:渺小。

    13.钟:聚集

    编辑本段译文

    译文(1)

    1.泰山是什么样的面貌?青翠的峰峦,齐鲁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南北两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间层云升腾令人襟怀激荡,双目圆睁凝视着入巢的归鸟。

    4.终要泰山的巅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译文(2)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2.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3.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4.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摘抄)

    3.课文望月上所出现的古诗(全诗)

    《古朗月行》 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静夜思 李白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4.十五夜望月的诗意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中月映地白树栖昏鸦, 那寒露悄然无声沾湿桂花。 今夜里明月团圆人尽瞻望, 不知那悠悠秋思落在谁家? 【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农历十五日的中秋之夜。

    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

    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5.杜甫《望岳》诗意

    《望岳》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1.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2.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3.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4.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