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阅读《思归》这首唐诗

    1.谁能帮我翻译<<思归>>韦庄这首唐诗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大中二年春。在桂林。

    ②沮洳:此处形容岭云之湿润含雨。

    ③上苑:汉有上林苑。这里借指京城。

    ④迁莺:指仕途调转升迁。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合称“小李杜”,与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国学经典网”的的诗全集栏目。(昵图网上下载/tangshi/lishangyin/)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2.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从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意象,及以此营造的意境便可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的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从意象入手,找出作者营造的意境,再从关键词入手″乡泪、客、孤″等词入手;答案:(1)诗人捕捉到落叶、大雁和北风三个最具代表性事物写出了“早寒”特点(3分),树叶飘落、鸿雁南飞的深秋景象突出了“早寒”,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寒冷氛围.(2分)(2)①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乡泪客中尽”,实写自己的思乡之情;“归帆天际看”作者想象家人遥望天际的归舟,盼望自己的回家,一实一虚,尽显思乡之情.(正面落笔和对面落笔相结合,作者不仅从自己的角度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也从家乡亲人的角度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极度思念和迫切期盼.两种手法写出一点即可)②尾联用典和烘托,表达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借孔子与隐士间关于从政与隐居的冲突,表达了自己隐居与从政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象,完全烘托出作者的迷茫心理.(“平海夕漫漫”答以景结情亦可.)译文: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赏析: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3.《人日思归》这首诗什么意思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据刘餗《隋唐嘉话》记载,此诗是诗人出使陈时在江南创作的。

    薛道衡(540~609),隋代诗人。字玄卿。

    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

    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

    后为炀帝所杀。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

    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 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1、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 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2、二年是指旧年进入新年。

    3.人归落雁后:诗人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雁就是指大雁或雁群的意思。

    4.思发在花前: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发生在春花开放以前。 诗句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诗人是在异地他乡辞旧岁迎新年的。

    从诗句的词语中可看出,“离家已二年”并不是真的离家已整整两年。后两句,诗人告诉我们,他在春花开放前就有了归家的念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能动身回乡,可能要落在南雁北飞的日子之后。

    薛道衡在《人日思归》这首诗中巧妙地利用辞旧迎新在时间上的跨度,又借北雁春归的物候特征,委婉而生动地表达了自己思念祖国的深情和急于北归的心愿。诗句通俗自然,意味深长,给人“清水出芙蓉”的美感。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

    橘柚香。(1分)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分)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结合诗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说明: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浇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耐人涵咏,此为第三层。)(6分)2。

    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分)联系诗句分析。

    (说明: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想象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5分)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分析,联想《雨霖铃》的句子时只需注意“季节”和“抒发离别之情”的信息。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醉别”的“醉”字包含情感信息,有“借酒浇愁”之意;而“江风引雨”是景,属于借景抒情。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

    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最后两句,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

    诗歌最后两句的手法与《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如出一辙,是由实及虚。而这种手法的一个通常的作用就是,拓展意境,丰富内容,便于抒发更深远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

    (1)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季节(2分)但是但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2分)。

    (2)①(2分)思乡之情: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②(2分)对前途的迷茫:“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与东南各地,却是把隐居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注: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诗人在异乡遥望故乡,深深地眷念襄阳、襄水,但故乡可望而不可及,只能垂下思乡之泪、遥看天际孤帆。这一种飘零之感只有羁旅中人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此诗的最后两句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这首诗透露出作者长安碰壁之后的牢骚和惘然,思乡之情和写景之句浑然一体,深沉含蓄。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阅读《思归》这首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