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自考唐诗风貌试题及答案

    1.唐诗研究试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传统学科,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学好这门课,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对于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学好这门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具有积极意义。

    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先秦到近代,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基本知识;了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并熟悉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非艰深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能够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注:请点击相应编名查看详细信息) 序号 章 目 名 称 课时分配 序号 章 目 名 称 课时分配 1 第一编 先秦文学 46 5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54 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30 6 第六编 元代文学 32 3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32 7 第七编 明代文学 40 4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54 8 第八编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 36 导 言 一、基本线索与基本内容: 中国文学在其文字诞生以前就已经产生了。

    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诗作《离骚》、《天问》、《九歌》中就能发现,中国曾经有过非常丰富的神话和传说,只是没有能在上古时代得到系统整理。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诗人屈原为其光辉代表。

    自古以来,“风” (《诗经》中的“国风”)“骚”并称,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

    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象《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

    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便基本成熟了。

    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后来世界闻名的诗人。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为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

    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

    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

    宋代艺术家在词中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使得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词人,如柳永、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粗犷的格调。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色彩,在元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