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选注》北京出版社

    1.北京出版古诗词出版社有哪些

    林匹克出版社 八一出版社 宝文堂书店 北京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北京古籍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北京旅游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档案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海军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华艺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今日中国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2.北京出版社小学古诗

    课文

    一单元

    顶碗少年

    我们和我

    卖荸荠的小女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古诗四首(凉州词,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

    作文:假如我是——(半命题想象作文)

    二单元

    将相和

    鸟的天堂

    永生的眼睛

    只有一个地球

    我的心事

    作文:围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写作文(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三单元

    江姐

    伟大的心

    我爸爸说

    大仓老师

    两幅迥然不同的画

    作文:——笑了(半命题想象作文)

    四单元

    林海

    松坊溪的冬天

    仙人掌

    海滨仲夏夜

    香山红叶

    作文:课本剧

    五单元

    再见了,亲人

    梅花魂

    古诗四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泊船瓜洲,出塞,秋夜将晓出蓠门迎凉有感)

    山泉流过的地方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六单元

    晏子使楚

    夜莺之歌

    螳螂捕蝉

    公输子为鹊

    机器人出诊

    参考资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小学11册

    3.李白在什么地方写过诗

    李白诗中“潇湘”一词出现较多,如“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回沿。”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王琦在注“潇湘”一词时说:“潇湘源出九疑山,南流至三江口,东北与迤水合。

    又东北流至永州府城外,北流至湘口,会于湘。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阳海山,西北流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李太白全集》卷一《惜余春赋》注)。

    可见王氏解“潇湘”为“潇水、湘水的合称”。建国后陆续出版的一些唐诗选本、李白诗选本,也都取这种看法。

    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在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时谓:“潇湘,河名,湘江流到湖南零陵县西合潇水,称潇湘”(《唐诗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注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回沿”云:“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

    湘水源出广西自治区兴安县,至湖南零陵县西合潇水,称潇湘”(《李白诗选》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孙琴安注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云:“潇湘:湘江流到湖南零陵县西合潇水,称潇湘”(《唐人七绝选》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这种见解大概源于清代某些学者。清代学者汪绂在注《山海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时说:“潇水自郴州北流入湘。

    湘水出永州北流至长沙,入洞庭院湖”(见《山海经存》卷五)。我以为,这样注释“潇湘”一词是颇可值得商讨的。

    3 ~1 Q+ r1 G5 x! f. t 考“潇湘”一词,虽自古并称,但汉唐时的地理书中并无“潇水”的记载,这可从郦道元的《水经注》、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得到证明。从现有文献资料看,“潇水”一词的最早出现,当见于中唐诗人柳宗元的《愚溪诗序》。

    其序云:“灌水之阴,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又说:“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柳宗元在《序》中只称“潇水”,并未详其源流。直到宋代祝穆始称“潇水出九疑山”(《方舆胜览》)。

    到清代《一统志》才较详细记载:“道州北出潇山者为潇水,其下流皆营水故道也。至祝穆所谓出九疑者,乃水经之冷水,北合都溪以入营者也。”

    # ~4 J9 _9 M- V( v; ~7 |0 应该说,宋人对“潇湘”的解释是十分谨慎的。宋蔡沈在注《禹贡》“九江孔殷”时说:“九江,即今之洞庭也。

    ……今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兴水、湘水皆合于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见1985年北京中国书店版《书经》卷二注)。很清楚,他认为在战国时,流入洞庭的九江中并无潇水。

    ! Y! T+ `; a- l% L8 @* v* |0 m7 P 那末,“潇湘”究竟作何解释呢?我认为(一)在“潇水”这一名称末出现前,即中唐前,指清深的湘水。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八,“潇者,水清深也。

    《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霞,是纳潇湘之石也。”《说文·段注》:“(潇),谓水深而清也。”

    朱起凤《辞通》曰:“《说文》云,潇,水清深也,是潇湘犹云清湘,今或误为二水,非是。”这一观点可从王昌龄的生平中得到补正。

    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诗云:“一从恩遣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诗作于诗人谪贬途中。

    考王昌龄一生中有两次遭贬南迁。开元二十六、七年间谪贬岭南,途中在巴陵、郴州作过逗留。

    孟浩然的《送王昌龄之岭南》及王本人的《巴陵送李十二》、《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均为王谪贬岭南的佐证。另据《新唐书》王本传,王晚年被贬为龙标尉。

    即是说,王两次遭贬,足涉巴陵、郴山口、龙标三处。查《元和郡县图志》,这三处均同零陵县西的潇水了不相涉。

    足见王诗中的“潇湘”绝非指“潇水与湘水的合流处”,只能是泛指清深的湘水或湘水流域。(二)中唐后,随着“潇水”地名的出现,“潇湘”一词除具有上面的意义外,还可特指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的一段。

    如杜牧诗《兰溪》云:“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按《楚辞·渔父》:“屈原即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可知杜牧诗中“潇湘”仍为泛指湘水流域。又如晚唐诗人郑谷诗《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潇湘”与“秦”对举,显然也是泛指湖南地区。至于特指,可参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

    诗中云:“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诗人曾谪贬永州(零陵),诗中“潇湘”或可作“潇水与湘水会合处”解。

    (三)五代时,在零陵县西北置有“潇湘亭”,因亭址在潇湘二水合流处而得名。 9 E1 o& V( U1 7 J& g 5 j1 ]) Z! |! |/ p/ ~: B4 C: Z+ F8 n3 U/ s% Z, j' P3 Y 郢门 荆门 荆门山 6 ?0 n9 X! k4 N0 |7 O. d # F7 ]/ |" R% [( N 李白集中有《郢门秋怀》诗,王琦题下注:“郢门,即荆门也。

    唐时为峡州夷陵郡,其地临江,有山曰荆门,上合下开,有若门象。故当时文士概称其地曰荆门,或又谓之郢门。”

    王琦认为郢门即荆门,亦即荆门山。我认为这种看法尚缺乏史料依据,似可商兑。

    9 1 e3 Y: `# m8 ` m+ u: ~: K按,在唐人诗中,“荆门” 、“荆门山”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一)“荆门” 、“郢门”往往同时。

    4.李白在什么地方写过诗

    李白诗中“潇湘”一词出现较多,如“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回沿。”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王琦在注“潇湘”一词时说:“潇湘源出九疑山,南流至三江口,东北与迤水合。

    又东北流至永州府城外,北流至湘口,会于湘。湘水源出广西兴安县阳海山,西北流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李太白全集》卷一《惜余春赋》注)。

    可见王氏解“潇湘”为“潇水、湘水的合称”。建国后陆续出版的一些唐诗选本、李白诗选本,也都取这种看法。

    如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在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时谓:“潇湘,河名,湘江流到湖南零陵县西合潇水,称潇湘”(《唐诗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注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回沿”云:“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

    湘水源出广西自治区兴安县,至湖南零陵县西合潇水,称潇湘”(《李白诗选》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孙琴安注钱起《归雁》“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云:“潇湘:湘江流到湖南零陵县西合潇水,称潇湘”(《唐人七绝选》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这种见解大概源于清代某些学者。清代学者汪绂在注《山海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时说:“潇水自郴州北流入湘。

    湘水出永州北流至长沙,入洞庭院湖”(见《山海经存》卷五)。我以为,这样注释“潇湘”一词是颇可值得商讨的。

    3 ~1 Q+ r1 G5 x! f. t 考“潇湘”一词,虽自古并称,但汉唐时的地理书中并无“潇水”的记载,这可从郦道元的《水经注》、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得到证明。从现有文献资料看,“潇水”一词的最早出现,当见于中唐诗人柳宗元的《愚溪诗序》。

    其序云:“灌水之阴,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又说:“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柳宗元在《序》中只称“潇水”,并未详其源流。直到宋代祝穆始称“潇水出九疑山”(《方舆胜览》)。

    到清代《一统志》才较详细记载:“道州北出潇山者为潇水,其下流皆营水故道也。至祝穆所谓出九疑者,乃水经之冷水,北合都溪以入营者也。”

    # ~4 J9 _9 M- V( v; ~7 |0 应该说,宋人对“潇湘”的解释是十分谨慎的。宋蔡沈在注《禹贡》“九江孔殷”时说:“九江,即今之洞庭也。

    ……今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兴水、湘水皆合于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见1985年北京中国书店版《书经》卷二注)。很清楚,他认为在战国时,流入洞庭的九江中并无潇水。

    ! Y! T+ `; a- l% L8 @* v* |0 m7 P 那末,“潇湘”究竟作何解释呢?我认为(一)在“潇水”这一名称末出现前,即中唐前,指清深的湘水。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八,“潇者,水清深也。

    《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霞,是纳潇湘之石也。”《说文·段注》:“(潇),谓水深而清也。”

    朱起凤《辞通》曰:“《说文》云,潇,水清深也,是潇湘犹云清湘,今或误为二水,非是。”这一观点可从王昌龄的生平中得到补正。

    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诗云:“一从恩遣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诗作于诗人谪贬途中。

    考王昌龄一生中有两次遭贬南迁。开元二十六、七年间谪贬岭南,途中在巴陵、郴州作过逗留。

    孟浩然的《送王昌龄之岭南》及王本人的《巴陵送李十二》、《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均为王谪贬岭南的佐证。另据《新唐书》王本传,王晚年被贬为龙标尉。

    即是说,王两次遭贬,足涉巴陵、郴山口、龙标三处。查《元和郡县图志》,这三处均同零陵县西的潇水了不相涉。

    足见王诗中的“潇湘”绝非指“潇水与湘水的合流处”,只能是泛指清深的湘水或湘水流域。(二)中唐后,随着“潇水”地名的出现,“潇湘”一词除具有上面的意义外,还可特指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的一段。

    如杜牧诗《兰溪》云:“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按《楚辞·渔父》:“屈原即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可知杜牧诗中“潇湘”仍为泛指湘水流域。又如晚唐诗人郑谷诗《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潇湘”与“秦”对举,显然也是泛指湖南地区。至于特指,可参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诗。

    诗中云:“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诗人曾谪贬永州(零陵),诗中“潇湘”或可作“潇水与湘水会合处”解。

    (三)五代时,在零陵县西北置有“潇湘亭”,因亭址在潇湘二水合流处而得名。 9 E1 o& V( U1 7 J& g 5 j1 ]) Z! |! |/ p/ ~: B4 C: Z+ F8 n3 U/ s% Z, j' P3 Y 郢门 荆门 荆门山 6 ?0 n9 X! k4 N0 |7 O. d # F7 ]/ |" R% [( N 李白集中有《郢门秋怀》诗,王琦题下注:“郢门,即荆门也。

    唐时为峡州夷陵郡,其地临江,有山曰荆门,上合下开,有若门象。故当时文士概称其地曰荆门,或又谓之郢门。”

    王琦认为郢门即荆门,亦即荆门山。我认为这种看法尚缺乏史料依据,似可商兑。

    9 1 e3 Y: `# m8 ` m+ u: ~: K按,在唐人诗中,“荆门” 、“荆门山”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一)“荆门” 、“郢门”往往。

    5.什么是人文经典著作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歧义,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儒家的精神及中国文化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

    国外的名著有约翰.洛克的《政府论》及但丁的《神曲》

    而要解释这些著作无外乎关注人的自由,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说J.洛克这样说道: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约翰•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