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和练秀才杨柳

    1.和练秀才杨柳赏析

    折杨柳 / 和练秀才杨柳

    唐代: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译文:

    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注释:

    和练秀才杨柳:诗题一作“折杨柳”,乐府歌曲,属横吹曲。

    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向:一作“肯”。

    2.求《和练秀才杨柳》的翻译及习题答案

    初春,水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诗人驻马,伸手接过朋友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劳烦您折一枝柳枝送给我,感谢您的一片心意。”诗人接过友人送予的柳枝,那在手中动情地看着,看着看着,他说,柳枝啊柳枝,只有春风是最爱惜你的,虽然你被折了下来,离开了根本,但她仍然殷勤地吹拂着你,给你温暖。(诗人是被折下来的柳枝,而练秀才就是那殷勤地为他送行,给他温暖的春风啊。)

    1、是行者对来送别的人说的。

    意思是: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

    2、己是折柳;友是春风

    题目问的应该是喻体吧,本体就是诗人自己和朋友啊。

    3、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3.古诗中有杨柳两字的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唐·王昌龄《闺怨》)、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4.《描写柳树的古诗》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杜甫)

    村居(高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忆秦娥·箫声咽(李白)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刘禹锡)

    忆江南·春去也(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踏莎行(欧阳修)

    水龙吟(苏轼)

    闺怨(王昌龄)

    渭城曲(王维)

    去者日以疏(佚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清平乐·留人不住(晏几道)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柳絮(雍裕之)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5.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