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作者小传补正下
1.《全唐诗.诗人小传.王勃》的翻译谁知道
楼上翻译得很棒,只有个别地方值得商榷。试提出来与楼上讨论。
一、“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檄”,还是译作“声讨、讨伐”为好,不要译成“晓谕”。檄就是檄文,是一种文件,常与“移文”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难。如南朝时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即是此例(文章借北山山灵的口吻,嘲讽了当时的名士周颙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禄)。唐初时王侯间斗鸡成风,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年轻的王勃不谙世事,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玩笑似地对英王的鸡进行声讨(当然他以檄为题,纯粹是戏谑,全文没有一点列举对方鸡的不端,反到对斗鸡时鸡的勇武作了大力渲染),而主要也是为自己的主子沛王助兴。这篇文章到了高宗李治那里,遭到痛斥,据说当时高宗骂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交构”是指在诸王间挑拨离间的意思。因而当天下诏废除王勃官职,逐出沛王府。
二、“坐事,复除名。”这里“复除名”似应译为“又一次被削去了官职”不是“遇到赦免除去罪名。”“除名”一般都是指“取消资格”或“削去职位”。当时是因为官奴曹达犯罪应遭处罚,躲到王勃那里想避罪,王勃怕事泄连累自己,就把他杀了,于是被判死罪,但后来遇赦而官位又一次丢了。“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所以说,刑罚是因为大赦而免了,而杀人罪名是不能去掉的。
另外,这篇传记比较简短,大概《全唐诗》里是这样写的,还有一篇《新唐书》中的,略为详细点,给出如下:
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 擿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就善于写文章,九岁得到了颜师古作注的《汉书》阅读,写了《指瑕》指出它的错误。还未成年,他就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多次向朝廷进献颂(一种文体)。沛王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他暂任府中的修撰,论定编次《平台秘略》,书写成后,沛王喜爱推重它。当时,各位王爷斗鸡比赛,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文章讨伐英王的鸡,高宗发怒说:“这是要在诸王中播弄是非。”把他赶出王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王勃被罢职以后,客居剑南。曾经登上葛馈山远望,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绩,写了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听说虢州多草药,请求补缺担任虢州参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欺辱别人,被同僚共同怨恨。官奴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那里,王勃后来害怕事情泄露,就杀了他。这件事发觉后王勃被判处死刑,恰逢大赦,只是取消了功名。
父福畴,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谴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原先任雍州司功参军,因受王勃牵连的缘故贬为交趾令。王勃前去探亲,过海时溺水,受了惊吓而死,年纪二十九岁。当初,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来向客人们夸耀。到时,都督拿出纸笔一个一个邀请客人,没有人敢接受,到王勃那里,他漫不经心,毫不推让。都督很恼怒,起身如厕,派小吏等候他写下文字就来报告。一次两次的报告,文辞越来越奇特,于是都督惊奇地说:“这是天才啊!”请他最后完成文章,非常高兴地结束了这次宴会。王勃写文章,起初不深思,先磨好几升墨,再畅饮一番,拉过被子蒙面而睡,等到醒来,拿起笔来写成文章,不改一字,当时的人称王勃的做法为打腹稿。
2.《全唐诗》中的错误举例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
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
载,补苴所遗。”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
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
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
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
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
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
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
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
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
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
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
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
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
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
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删繁
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
氏偈颂二十八卷”。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
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
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
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
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
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
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
及诗句错误较多。
3.爱情诗词,要有注释,简析,作者小传
纳兰性德(1655-1685):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性德少聪颖,读书过目即能成诵,继承满人习武传统,精于骑射。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诰赠一品夫人,婚后三年,妻子亡故,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继娶官氏,赐淑人。妾颜氏,后纳江南沈宛,著有《选梦词》“风韵不减夫婿”,亡佚。纳兰性德死时,年仅三十一岁,“文人祚薄,哀动天地”葬于京西皂荚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一生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笔力惊人。
纳兰性德以词闻,现存349首,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词初名《侧帽》,后名《饮水》,现统称纳兰词。
南乡子 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山花子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4.《全唐诗》是什么作品
总集名。
清代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的。康熙帝作序,故又称《钦定全唐诗》。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五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收录诗歌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作者二千八百三十七人,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序。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玄烨就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年)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收藏的季振宜的《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勘的底本。
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勘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杨中讷、沈三曾、徐树本、汪士缞、潘从律、车鼎晋、查嗣琛、汪绎、俞梅等十人。至第二年十月,全书即编定而成。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在明代胡震亨所编的《唐音统签》和清初的季振宜所编的《唐诗》的基础上,采录很多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所记载的作品,拾遗补缺,网罗了唐五代的许多诗歌,包括已经结集者及散佚者而成的,是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详尽的唐诗总集。 全书把帝王后妃的作品列于首位;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大致是按时代先后编排的,并附以作者的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句媛、僧、道士、神、仙、鬼、怪、梦、谐谑、判、歌、谚谜、谶记、语、谣、占辞、酒令、蒙求,末尾是补遗、词缀。
它不但收集了全部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 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也可以看出唐代诗歌创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部,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时间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
其主要有如下数端: 一、未及广泛收集群书,所以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其他朝代的将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录的作品也不少;三、小传比较疏漏错乱,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有的诗未注明出处,征引者难以查证;五、校勘不够精准,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
5.《全唐诗》作者是谁,是哪一代的诗人
《全唐诗》是清康熙百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汪士鋐、汪绎、俞梅、徐树本、车鼎晋、潘从律、查嗣瑮等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共计900卷,目录12卷。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度年(1705)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架构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知、稗史、杂书,拾遗补缺,巨细靡遗。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道、〈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最后为〈补遗〉、〈词缀〉。
中华书局编《回全唐诗外编》,收集了日本人上毛河答世宁(市河宽斋)的《全唐诗逸》3卷,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收诗104首,孙望《全唐诗补逸》20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等4种。另外,刘师培有《全唐诗发微》,岑仲勉有《读全唐诗札记》。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
6.《全唐诗》所有诗的题目
凡900卷,目录12卷,共计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
全书以帝王后妃作品列于首;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基本按时代先后编排,附以作者小传;最后是联句、逸句、句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求,而以补遗、词缀于末。它不但收集了全部唐代著名诗人的集子,而且广泛搜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至四十五年十月,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徐树本、汪绎等10人奉敕编校,由曹寅负责刊刻事宜。它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所载,拾遗补缺,网罗了唐五代的诗歌,包括已结集者及散佚者而成,是一部资料丰富和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
打完所有诗题我们也累死了(+﹏+)~狂晕
7.请《全唐诗》的编者是谁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 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 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 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 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 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 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 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 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 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 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 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 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 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 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 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 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 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 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 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 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 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 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 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 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 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 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 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 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 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 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 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 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 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 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 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 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 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 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 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 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 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 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 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 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 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 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 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 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 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 百二十册,分装十函。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 二卷。
1960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