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上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题1:①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2分)②昔日“香径”、“长洲”如今满眼“棘丛”, 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化做一股凄惨的悲风在吹拂。(2分)
小题2:9.①残败凄凉。(1分)②夫差亡国的根本原因是他骄奢淫侈,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不应归罪西施。(2分)③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一个哲理性的见解: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诗人否定了女祸亡国的观点。(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此诗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的手法,以表现诗人物是人非的悲慨,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诗歌前两句“香径长洲尽棘丛, 奢云艳雨只悲风”将过去这里的“香径长洲”“ 奢云艳雨”和作者今天看到的“棘丛”“悲风”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引出下文诗人对王朝兴衰的哀叹。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来把握诗人对吴王亡国的态度。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事。通过“棘丛”“悲风”可知,今天的吴宫是荒凉、残败的。后两句,诗人认为吴王王国不是西施之过,还有很多别的原因。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贫 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
D2。AD3。
评论点明了本诗的比兴意义,“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与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才高德贤、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同时寄寓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不平。 1。
试题分析: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借助景物描写,也没有通过相貌衣着和神态举止加以刻画,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贫女》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B项写送别是的依依惜别之情。 CD项主要写思乡、思人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沈、俞二氏都很重视本诗的比兴意义,并且说出了诗的真谛。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b
【答案】【小题1】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3分)【小题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
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阮郎归
小题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每答对一个角度并分析得1分)
小题2: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
5.诗歌的问题
一、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3分) 答: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50字左右)(3分) 答: 二、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3分) 答: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分) 答: 三、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3分) 答: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四、瀑布联句 香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 1、诗以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答:) 2、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3分) 答: 五、赠柳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___”字。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 。(2分) 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2分)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2分) 答: 六、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 的特色。
(3分) 答: 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3分) 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答:(3分)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3分)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3分) <答: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2分)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2分) 答: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 个字。
(2分) 答: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
(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 )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 ),王诗 ( ) 答: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 一、宿建德江 孟浩然 1. (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加接近。)
2. (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情。) 二、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 (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 2. (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
三、绝句 杜甫 1.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 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 四、瀑布联句 香禅师、李忱 1. (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的勇气。 2. 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借写瀑布的留得住 ”、“ 终归大海 五、赠柳李商隐 1. (答:留 / 柳) 2. (答: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3. 。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题1: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送别诗
小题2: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小题3: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
切思念。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从标题中的关键词“送”即可知为送别诗。
小题2:
试题分析: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小题3:
试题分析:王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严诗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比兴手法、情景交融。颈联是景语,也是情语,是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在今广西贺县东北,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甚难。
(2)这首诗不仅仅表达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1)先弄清楚颈联的含义:桂岭瘴气从山林里腾起,乌云低垂毒气四散横行;遥想洞庭春意阑珊,浩淼水天将伴随你的行程。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一联表达两处感情,写自己所处的桂岭毒气横行,乌云密布,显然象征自己的险恶处境;而下一句写洞庭春色阑珊,山水迢递,烟水浩茫则抒发相见艰难,景中含情。所以,颈联使用了诗歌常见的比兴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要表达的情感含而不露。
(2)诗歌首联直抒胸臆,抒发了兄弟惜别之情;颔联用叙写的手法,表达自己被贬的郁愤之情;颈联不仅抒发了自己身处险境的忧惧之情,也表达了对兄弟远行的牵挂和感伤;尾联则抒发了离别弟弟的迷离惝惚、无奈与绝望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题1:(4分)杜诗写作者送友人出使北方,抒发的是对友人旅途劳苦的关切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激励劝勉之情。
(2分)刘诗写作者为友人饯行,抒发的是别离时不绝如缕的愁思和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2分)小题2:杜诗直抒胸臆,活用典故;(1分)感情基调高昂向上,豁达乐观(1分)。
刘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1分)感情基调缠绵低缓,伤感含蓄(2分)。 小题1:点评:这道题表现手法的答案不规范,“直抒胸臆”不是表现手法,是抒情方式;杜诗除了用典外,还有记事抒情。
通过记叙友人去北狄和亲一事,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宣州送裴坦判
【答案】【小题1】这两句诗一幅是想象中的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是虚写;一幅是眼前绿水环抱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是实写。
虚实相生。前一幅是远景、静景,后一幅是近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形象鲜明。
【小题2】这首诗的后四句抒发了诗人的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满腹愁情。 诗歌的前四句写江南的早春,清新的空气,明亮的阳光,鲜美的芳草,倜傥自信的友人,借景物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后四句直抒胸臆,五六句用对比的手法写与友人的不同心境,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
七八句写“同来不得同归”的感慨,表现诗人的寂寞惆怅。前四句写景是反衬后面的抒情。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先根据诗句内容分析此联上下两句所描写画面的内容,再在比较中发现它们在“虚和实”“动和静”或“声和色”“远和近”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发现它们的艺术技巧。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需分别作答。
分析思想情感,要着重从诗句所写之景出发,结合诗句内容,揣摩其是以哀景写哀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滕王阁诗b
【答案】【小题1】描写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雕梁画栋早晨使南浦的云飞来,珠帘丝幕傍晚卷来了西山的雨;也表现出滕王阁的寂寞冷清,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朝朝暮暮,与它为伴,表现了滕王阁的“高”“寂寞”。
【小题2】运用设问手法,发出疑问,以景作答,引得读者回肠荡气。 物换星移,时光飞逝,滕王早已离去,只有栏杆外的江水依然滚滚向东流去,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
融情于景,寄慨遥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