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演变宋词

    1.急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2.中国古代诗词的演变史

    先说诗:最早有记载的诗歌是《诗经》里面的内容,书成于春秋时期,接着一直到战国末期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到汉朝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以曹氏斧子为代表的建按诗派,诗歌盛行一时,再到魏晋时期诗歌流行为“玄言诗”,继而在南北朝出现了“山水诗”,随后是唐朝和五代达到了诗歌的全盛时期,大家云集。

    接着是 宋、元、明、清,这阶段是 诗歌的转型和衰落时期,已经没有多少传世绝唱出现了 。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春秋时期,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五代时期,衰落于宋元明清时期。

    再说词:词是诗歌的变体,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代表人物是李煜,全盛于宋元时期,大家辈出,有豪放派和婉约派最具代表,元后再无传世绝唱,走向衰落。概括的说中国古代词曲的演变史就是:发端于唐末五代时期,全盛于两宋时期,衰落于元明清时期。

    3.唐诗的发展演变

    唐诗的发展演变 唐诗,中国文学史上最绚烂的篇章,它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繁星,闪耀在中华文学浩渺的苍穹中。

    从它在初唐的产生,盛唐的发展,中唐的繁荣,直至晚唐的衰落,无数位伟大的诗人用他们毕生的心血,为我们奉献出了无法估量的优秀作品。 说到唐诗的发展演变,总体上应该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唐阶段,盛唐阶段,中唐阶段,晚唐阶段。

    1.初唐 初唐贞观前期的诗歌反对浮靡文风,主张合南北文学之两长,而到了贞观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他创作了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称为“上官体”,这些作品多为应制奉和之作,但笔法精细,绮错婉媚,又提出了诗歌对偶形式上的“六对”与“八对”之说,为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高宗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称霸诗坛,号称四杰。

    他们的诗作一方面承袭齐梁遗风轻艳绮丽,另一方面力图突破宫体诗呈现出新的倾向和精神。他们热切要求抒写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

    他们的诗歌创作,从宫廷走向市井和社会人生,由台阁应制扩大到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情感真挚。王、杨的五言诗,卢、骆的七言诗自觉地变革着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之后的初唐诗坛又陆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例如沈佺期和宋之问以及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和杜审言等诗人,他们醉心于诗歌声律的探讨,在南朝沈约、谢眺为代表的“文明体”基础上,发展到讲究平仄,悟出一定的平仄规律,从而完善并推广了律诗的声律,使近体诗成熟而广为流行。初唐期间也兴起了古体诗。

    其代表人物陈子昂,张九龄以复古为号召,推崇建安文学,提倡正始文风,与初唐四杰,沈宋之近体诗相对立。他们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理论,这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陈子昂高举“兴寄”与“风骨”两面大旗,致力于复归风雅。其《登幽州台歌》、《感遇》38首,以及张九龄的《感遇》12首、《望月怀远》等诗篇,语言质朴清刚,充满激越壮伟的气概和深沉忧愤的现实关怀,影响颇为深远。

    其后,李白的创作、韩愈的散文、白居易之诗歌,皆承袭陈子昂的思想。初唐还有两位杰出的诗人刘希夷和张若虚,他们以孤篇著称于世。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吟》中写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抒发了对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表达了诗人独特而深刻的人生感悟。2.盛唐 盛唐诗歌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流派,分别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咏怀古诗派;以杜甫为代表的爱国忧民诗派。

    这个时期的诗歌风骨声律兼备,既表现了一种蓬勃向上、乐观自信、自由浪漫的精神,又表现了一种追求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风骨。(1)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有孟浩然、储光羲、斐迪、常建、刘长卿、韦应物等著名诗人。

    他们承袭东晋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风,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这些诗人或仕途受挫、隐逸以求精神解脱,或走所谓“终南捷径”,隐逸以求入仕。

    他们的诗笔寄情山水,心惬田园,自然、宁静、空灵、禅悦、入画的境界成了他们诗歌的最高追求。代表诗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景交融,以动衬静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以禅入诗、富于禅意与禅趣,这也是山水田园诗派诗歌的主要特点。

    (2)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有高适、李颀、崔颢、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著名诗人。他们采用乐府体裁来描写现实和社会人生,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对战争的反思,诗风雄浑、格调悲凉。

    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和《出塞》铿锵悲壮;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崔颢的《黄鹤楼》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高适的《燕歌行》等边塞诗,也以苍凉悲壮的诗风,铺展盛唐边塞风光与征战场景的长幅画卷,并在建功立业的热忱中反思战争,抒发征夫与少妇之间的离情别恨和相思之苦。他们将高昂的意气与冷峻的现实相结合,慷慨悲壮、哀婉动人。

    (3)以李白为代表的咏怀古诗派。李白继陈子昂之后,提倡复古,作《古风》59首,手法多比兴寄托,抒发其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往往以寓言和咏史之形式抨击时政和腐败现象。

    他的诗表现对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揭露、抨击朝政的昏暗,表现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对劳动者和广大妇女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歌颂自然山川之美;歌颂友情和爱情的真挚。他的诗作出神入化,充满瑰玮绚烂的浪漫主义色彩,被誉为“诗仙”。

    (4)以杜甫为代表的爱国忧民诗派。杜甫一生处于剧烈动荡的社会之中,生活穷困不堪。

    但他以自已的儒学家世传统自励,“穷年忧黎民”“济时肯杀身”表现出顽强的爱国救世的精神,并以仁政爱民的儒家思想从事诗歌创作。他忠实而沉痛地纪录了唐王朝经过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整个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用诗写历史和社会时事的重大事件,把诗和史结合起来,加重诗的沉重感,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一大贡献。他根据长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出《。

    4.唐诗宋词发展的原因

    唐诗发展原因很多:1、唐朝的科举制度极力推崇诗歌,科举考试分进士和明经。

    自高宗起规定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内容,玄宗时以诗赋取士以蔚然成风。 2、魏晋诗歌发展,为唐朝诗歌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唐朝经济繁荣,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4、唐朝的文化交流频繁,对于诗歌也是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唐朝的风气开放,对于诗歌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发展轨迹:魏晋时期的诗歌已经在音律和形式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初期的诗歌律诗的发展以沈宋为代表,五言律诗形成雏形。 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五言律诗得到进一步发展。

    之后各个流派出现并发展成熟,像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王昌龄、岑参王维代表的边塞诗派。这时除了内容,形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后来随着李杜的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得到迅速发展。随着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之后,唐朝诗歌便逐渐衰落。

    中晚唐诗歌的发展相对低落。只是简述,太多了,这个问题。

    赞同6| 评论 宋词兴盛的原因 清代潘德舆说:「词之有北宋, 犹诗之有盛唐。」宋是词的兴盛时期, 上自帝王卿相, 下至倡优歌妓, 莫不竞作新声。

    据唐圭璋《全宋词》辑入两宋词人一千二百馀家, 词二万一千六百馀首。 可见, 宋代词人之多, 词作之富, 任何时代都不能与之比拟。

    宋词兴盛, 大致有以下诸方面的原因: (1) 经济的繁荣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治统治, 加强了集权制度, 抑制了地方势力的兴起, 使国内局势较安定; 宋室还采用一系列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兴起, 城市经济颇为繁荣。 北宋前期, 中原地区百馀年间没有受到兵祸, 与社会经济繁荣相适应的艺术文化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其中特别是形式简短, 以歌唱为特色的词, 如同盛唐之诗, 得到了非常突出的发展。

    (2) 教坊与歌楼的设立 为了适应当时统治者的娱宾遣兴,歌舞升平的需要, 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坊」, 大城市中都有歌楼妓馆, 贵族豪绅家中也多有歌妓舞女, 这都促使歌词更加普遍地发展。 (3) 文学本身的发展 诗歌发展到唐末, 无论长篇短制,古体律绝, 都达到成熟的阶段, 作家再难有新的突破, 另一种文体代之而兴, 而词正是代诗而起的新形式。

    词在晚唐五代专门摹写闺情, 而在宋代, 词则成为士大夫享乐的一部分。由於晚唐五代的词境界狭窄, 这便给宋代作家留下充分驰骋才情的广阔天地。

    他们运用自然而通俗的腔调, 表达著真挚而坦率的感情, 因此词的题材越加广阔, 词的体制也逐渐完备, 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多样化, 可谓进入词的黄金时代。 。

    5.古代诗词的发展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楚辞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汉乐府民歌继承《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多“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俗易懂,长于叙事,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凡353句,1 765字,被称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首长诗”。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建安时代,“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人诗歌却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为中心组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们的诗作大多反映时代动乱和人民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具有“慷慨以任气”、“志深而笔长”的风格,此即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建安诗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为杰出。

    魏晋之交,世风变易,“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群体,其中阮籍、嵇康名声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的82 首《咏怀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组诗,嵇康则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西晋太康年间,诗坛上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陆机、张协、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丽辞缛采,开中国诗歌雕琢堆砌的流风;左思则独树一帜,继承建安文学传统,其《咏史》8首借咏史来抒怀,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有 “左思风力”之称。

    东晋玄言诗泛滥一时,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坛骤添异彩。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冲淡,“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谢、鲍照等。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实现了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谢受其影响,正于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合称为 “大小谢”。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风格俊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刚健之笔写乡关之思,融合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乐府民歌足与汉乐府前后辉映。

    南朝民歌清丽婉转,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犷刚健,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稍后的陈子昂,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颓靡诗风,发出清新健康的歌唱,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多摩山范水,抒写闲情逸致,风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奇瑰丽。

    接着李白、杜甫横空出世,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雄视古今的“双子星座”。“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奔放炽烈,风格豪放飘逸。

    “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风貌,被誉为“诗史”,感情内在深沉,风格沉郁顿挫。李、杜分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而成为泽被百代、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

    安史之乱后,进人中唐时期,经过短期的过渡,唐诗呈现第二次繁荣。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乐府》、《秦中吟》等针砭时弊的讽喻诗。白居易的《长恨歌。

    6.分析唐诗宋词的形成发展

    您好。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阳光文学城 文学团队愿帮助您。

    唐诗演变宋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