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juan280

    1.全唐诗的图书目录

    全唐诗(上)卷001-300全唐诗(中)卷301-600全唐诗(下)卷601-900返回卷001李世民卷002李治卷卷003李隆基卷004李亨卷005武则天卷006李贤卷007鲍君徽卷008南唐诸人 卷009徐氏卷010郊庙歌辞卷011郊庙歌辞卷012郊庙歌辞卷013郊庙歌辞卷014郊庙歌辞卷015郊庙歌辞卷016郊庙歌辞卷017乐府杂曲卷018横吹曲辞卷019相和歌辞卷020相和歌辞卷021相和歌辞卷022舞曲歌辞卷023琴曲歌辞卷024杂曲歌辞卷025杂曲歌辞卷026杂曲歌辞卷027杂曲歌辞卷028杂曲歌辞卷029杂歌谣辞卷030王珪卷031魏徵卷032褚亮卷033刘孝孙卷034杨师道卷035许敬宗卷036虞世南卷037王绩卷038郑世翼卷039陈子良卷040上官仪卷041卢照邻卷042卢照邻卷043李百药卷044刘祎之卷045陈元光卷046韦承庆卷047张九龄卷048张九龄卷049张九龄卷050杨炯卷051宋之问卷052宋之问卷053宋之问卷054崔湜卷055王勃卷056王勃卷057李峤卷058李峤卷059李峤卷060李峤卷061李峤卷062杜审言卷063董思恭卷064姚崇卷065苏味道卷066郭震卷067王无竞卷068崔融卷069阎朝隐卷070李适卷071刘宪卷072高正臣卷073苏颋卷074苏颋卷075蔡孚卷076徐彦伯卷077骆宾王卷078骆宾王卷079骆宾王卷080武三思卷081乔知之卷082刘希夷卷083陈子昂卷084陈子昂卷085张说卷086张说卷087张说卷088张说卷089张说卷090张均卷091韦嗣立卷092李乂卷093卢藏用卷094吴少微卷095沈佺期卷096沈佺期卷097沈佺期卷098赵冬曦卷099张循之卷100司马逸客卷101宋务光卷102武平一卷103赵彦昭卷104萧至忠卷105辛替否卷106郑愔卷107源乾曜卷108李元纮卷109李适之卷110张谔卷111韩休卷112贺知章卷113裴耀卿卷114包融卷115李憕卷116张子容卷117张旭卷118孙逖卷119崔国辅卷120崔珪卷121李林甫卷122卢象卷123卢鸿一卷124徐安贞卷125王维卷126王维卷127王维卷128王维卷129王缙卷130崔颢卷131祖咏卷132李颀卷133李颀卷134李颀卷135綦毋潜卷136储光羲卷137储光羲卷138储光羲卷139储光羲卷140王昌龄卷141王昌龄卷142王昌龄卷143王昌龄卷144常建卷145杜頠卷146陶翰卷147刘长卿卷148刘长卿卷149刘长卿卷150刘长卿卷151刘长卿卷152颜真卿卷153李华卷154萧颖士卷155崔曙卷156王翰卷157孟云卿卷158张巡卷159孟浩然卷160孟浩然卷161李白卷162李白卷163李白卷164李白卷165李白卷166李白卷167李白卷168李白卷169李白卷170李白卷171李白卷172李白卷173李白卷174李白卷175李白卷176李白卷177李白卷178李白卷179李白卷180李白卷181李白卷182李白卷183李白卷184李白卷185李白卷186韦应物卷187韦应物卷188韦应物卷189韦应物卷190韦应物卷191韦应物卷192韦应物卷193韦应物卷194韦应物卷195韦应物卷196刘湾卷197张谓卷198岑参卷199岑参卷200岑参卷201岑参卷202沈宇卷203杜俨卷204杨贲卷205包佶卷206李嘉佑卷207李嘉佑卷208包何卷209贾邕卷210皇甫曾卷211高适卷212高适卷213高适卷214高适卷215李栖筠卷216杜甫卷217杜甫卷218杜甫卷219杜甫卷220杜甫卷221杜甫卷222杜甫卷223杜甫卷224杜甫卷225杜甫卷226杜甫卷227杜甫卷228杜甫卷229杜甫卷230杜甫卷231杜甫卷232杜甫卷233杜甫卷234杜甫卷235贾至卷236钱起卷237钱起卷238钱起卷239钱起卷240元结卷241元结卷242张继卷243韩翃卷244韩翃卷245韩翃卷246独孤及卷247郎士元卷248皇甫冉卷249皇甫冉卷250皇甫冉卷251刘方平卷252刘太真卷253王之涣卷254常衮卷255苏源明卷256刘昚虚卷257柳中庸卷258崔惠童卷259沈千运卷260秦系卷261任华卷262韩滉卷263严维卷264顾况卷265顾况卷266顾况卷267顾况卷268耿湋卷269耿湋卷270戎昱卷271窦叔向卷272韦元甫卷273戴叔伦卷274戴叔伦卷275张建封卷276卢纶卷277卢纶卷278卢纶卷279卢纶卷280卢纶卷281崔琮卷282李益卷283李益卷284李端卷285李端卷286李端卷287畅当卷288陆贽卷289杨凭卷290杨凝卷291杨凌卷292司空曙卷293司空曙卷294崔峒卷295苗发卷296张南史卷297王建卷298王建卷299王建卷300王建卷301王建卷302王建卷303刘商卷304刘商卷305陈翊卷306朱湾卷307丘丹卷308张志和卷309郭郧卷310于鹄卷311刘长川卷312刘迥卷313崔元翰卷314陈京卷315朱放卷316武元衡卷317武元衡卷318李吉甫卷319颜粲卷320权德舆卷321权德舆卷322权德舆卷323权德舆卷324权德舆卷325权德舆卷326权德舆卷327权德舆卷328权德舆卷329权德舆卷330张荐卷331段文昌卷332羊士谔卷333杨巨源卷334令狐楚卷335裴度卷336韩愈卷337韩愈卷338韩愈卷339韩愈卷340韩愈卷341韩愈卷342韩愈卷343韩愈卷344韩愈卷345韩愈卷346王涯卷347贾棱卷348陈羽卷349欧阳詹卷350柳宗元卷351柳宗元卷352柳宗元卷353柳宗元卷354刘禹锡卷355刘禹锡卷356刘禹锡卷357刘禹锡卷358刘禹锡卷359刘禹锡卷360刘禹锡卷361刘禹锡卷362刘禹锡卷363刘禹锡卷364刘禹锡卷365刘禹锡卷366张弘靖卷367张仲素卷368庾承宣卷369李翱卷370吕温卷371吕温卷372孟郊卷373孟郊卷374孟郊卷375孟郊卷376孟郊卷377。

    2.全唐诗诗集

    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

    3.望洞庭这首诗描绘景色,该怎么写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全唐诗juan28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