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霁雪

    1.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中霁是什么意思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4]

    2.霁雪这是一首写什么季景色的诗

    一、这是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歌,不管是从诗歌的内容还是从题目都证明了这一点。

    二、详解如下:

    1、这一首诗的题目是“霁雪”,而这个词就是学刚刚停,所以这是描写冬季的诗歌;

    2、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1)原诗如下:

    霁 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

    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3.《霁雪》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冬季霁 雪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2]作品鉴赏 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

    全诗紧扣“残雪”。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

    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

    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

    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

    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

    “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

    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

    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

    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3]。

    4.“雪霁”是什么意思

    雪霁意思是指雨雪停止,天放晴。

    基本字义: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花。~山。~中送炭(喻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

    2、洗去,除去:报仇~恨。为国~耻。平反昭~。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涕而顾晏7a6431333431343735子”。

    4、姓。

    1、雨雪停止,天放晴:雪~。~色(像雨后晴空那样的颜色)。光风~月。

    2、怒气消除:~颜。~威。色~。

    组词如下:

    雪:雪乡、雪人、雪山、扫雪、雪白、风雪、雪橇、雪豹、雪糕、雪亮、瑞雪、雪柳、雪青、雪暴、伸雪、大雪、初雪、雪线、洗雪、阵雪、雪子、昭雪、雪盲、雪野、雪条、湔雪、雪糁、雪恨、雪松、雪原、

    霁:暖霁、色霁、烘霁、霁泽、霁峯、霁野、霁峰、霁月、余霁、霁波、新霁、霁山、朗霁、霁青、阳霁、霁红、光霁、颜霁、晚霁、月霁、不霁、暄霁、鲜霁、霁云、祈霁、霁日、清霁、霁夕、秋霁、初霁、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雪,凝雨说物者。从雨,彗声 。

    白话版《说文解字》:雪,凝结雨水而成、从天上飘落并带给天下万物喜悦的美丽冰晶。字形采用“雨字头”作边旁,采用“彗”作声旁。

    组词解释:

    1、雪乡:多雪的地区。

    权宽浮 《牧场雪莲花》:“愿那株勇敢可爱的雪莲花,更光艳,更美丽,开放在遥远的 昆仑 雪乡,开放在 塔吉克 牧民中间。”

    2、暖霁:谓雨止天气和暖。

    3、雪人:用雪堆成的人像。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五:“我梦见那个雪人,在我刚刚完工之后,他忽然蹁跹起舞。”

    4、色霁:谓怒气消释,脸色转向平和。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 安老爷 听到这句便有些色霁。”

    5、雪山:积雪的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