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枫桥夜泊注释

    1.古诗枫桥夜泊的诗句意思

    枫桥夜泊 【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2.枫桥夜泊 古诗解释

    解释: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原诗: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对愁眠:伴愁眠之意。

    出自:唐 张继《枫桥夜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主题: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表现了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3.古诗枫桥夜泊的意思

    张继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注释

    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4.解释古诗<枫桥夜泊>的诗意

    诗意:《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 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 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注释 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主张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后来才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5.请问古诗枫桥夜泊的解释

    翻译:

    月往西落,乌鸦啼叫,满天飞霜,

    面对江边枫树、江中渔舟灯火,旅客伴着忧愁睡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半夜传到了旅客坐的船。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全部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6.枫桥夜泊的解释

    【标题】: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格律】:七绝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全部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意思]

    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7.古诗枫桥夜泊的注释怎么写一定要有夜泊和乌啼

    古诗枫桥夜泊的注释怎么写枫桥夜泊的注释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8.《枫桥夜泊》整首诗的意思

    《枫桥夜泊》赏析 文 / 火野隼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评诗便要了解作者生平。知道了作者一生际遇才会了解他的诗的内涵。张继,唐朝人,不第书生,生平所著不丰,惟有此诗流传深广,所谓“一言动天下”大概就是这样,这首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自然而然流露出凄凉悲苦的情绪。毕竟古时金榜题名才是正途。作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只是不知道该替他惋惜还是庆幸,倘若他科场高中,中华诗坛就少佳作一篇了。

    言归正传。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偏也巧,诗境与寺名浑然一体,寒山秋夜孤舟,我到时怕是会闷死。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一下下撞击他的耳膜,撞击他的心房,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

    读罢此诗,感触良多却尽在诗外。一个读书人真的只有“功名”二子是最重要的?自隋到清,考出了多少进士,其中英才罕有。闻名于读书人本职工作--写作上的人偏多为无缘仕途的人,如张继,如蒲松龄,这难道就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立功名而闻于世的方法绝不只科场高中一途,古是,今亦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