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实例分析唐诗的特质

    1.分析唐诗在题材上的特点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

    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例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譬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便来”;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比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有诉说朋友交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表达人生悲欢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

    李白就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而杜甫、白居易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

    2.唐诗的语言特征中平字见奇有哪些例子

    1: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曲江会心,是“心灵的语言”.诗人的这种心情,用原对酒》:稿的情意缠绵的拟人化手法“欲共杨花语”是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表现不出来的.这就是“平字见奇,朴字生色.”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落”是个极普通的词,只有把它放在特殊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语境中,它才能“见奇”“生色”.一个词兼有“意 吏情更觉沦辫远,老大徒伤未拂衣.义”和“涵义”.“意义”和“涵义”是有差别的. 后来,杜甫将额联“桃花欲共杨花语”改为“意义”是人们对于现实的一种抽象的反映,它“桃花细逐杨花落”.又考虑到“桃花”和“杨花”以“概念”的方式固定下来.“涵义”则是个体的不同时,于是又改为“桃花细逐梨花落”.人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既包含有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这样一改,这首诗就对事物固有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还包含着个体显出“神远思深”.2:宋祁,曾将“迅雷不及掩耳”这个熟语,硬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以此为奇.他改掉坏毛病后,写了一句令人拍案叫绝的诗:“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平平常常的“闹”字,写尽了春意盎然的情致:红杏灼灼,招来蜂飞蝶舞,围着枝头嗡嗡忙碌,真是有色、有声、有情、有味!3:贾岛的名句“僧敲月下门”,“敲”字之妙,大家都熟悉.王安石是宋朝的,虽然春风又绿江南岸当中的“绿”字千古流芳,不过因为时代限制,不合你的要求,只得忍痛割爱了。

    3.叙述唐诗格律特点,并举例说明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

    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绝句亦称“截句”、“断句”。

    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简称为五绝,七绝。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

    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在律诗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相对。

    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这里所说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

    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

    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很好地体味到古代的入声字。用(押)韵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之称。

    唐诗的用韵,依据隋朝末年陆法言所著的>。“切韵”到了唐朝改为“唐韵”。

    “唐韵”共有206韵,但唐朝规定,有些韵可通用,所以实际只有112韵。到了宋朝,“唐韵”改为“广韵”,又有几个韵同用,实际只剩下108韵(作为宋代诗词押韵的标准)。

    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另外又合并了几个,于是只剩下106韵,就是通常所说的“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诗常见的格式。⑴ 五 言 绝 句 A 式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诗例: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B 式 仄 仄 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平仄 仄 仄 仄 仄平 平 诗例: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 近 黄 昏。(李商隐 《登乐游园》) C 式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鸣 筝 金 黍 柱,素 手 玉 房 前。

    欲 得周 郎 顾,时 时 误 拂 弦。(李 端 《听 筝》) D 式 平 平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江 南 渌 水 多,顾 影 暂 通 流。

    落 日 秦 云 里,山 高 奈 若 何。(李嘉佑 《白 鹭》) 七绝平仄格式 A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 B 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C 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D 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对近体诗,有一种理论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所以我们可以把律诗看成是绝句的叠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绝A式的叠加;第二式就是五绝C式的叠加;第三式就是五绝B式和A式的叠加。

    五 律 第 一 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五 律 第 二 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诗例: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五 律 第 三 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七 律 第 一 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

    4.举例说明诗歌的特征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7a686964616f31333337393632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李白诗歌对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作了表达,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A. 开元天宝年间,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这在李白的诗歌中有所表现.《古风》第四十六首:“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反映了繁荣与奢侈.《古风》第三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则以咏史的形式,通过秦皇的经历对唐王朝极盛渐衰的征象深表忧虑.(而《蜀道难》则通过蜀道的天险,指出了在唐王朝繁荣的表面下所存在的封建割据的可能性:“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可谓精准的政治预言.)B.国家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1)他借历史人物表达其政治抱负:以姜尚(《梁甫吟》)、诸葛亮(《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自比——报国立功名;以鲁仲连(《古风》之十)、严子陵(《古风》之十二)自比——功成身退.(2)抒发高远的政治理想,对现实人事不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3)借歌颂游侠的诗歌表达了拯物济世的政治理想和“功成不受”的高尚品德.(《侠客行》)C.当政治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以诗歌抒其愤懑: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见狸高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对以斗鸡媚上的幸臣以屠杀邀功的武将投以嘲笑.(《梦游天姥吟游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以爆发的激情,抒发其愤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