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朝官话读唐诗

    1.有用唐朝官话读唐诗,宋朝官话读宋词的视频吗

    据说粤语继承了古汉语大部分音调达12声之多,而普通话只保留了四个音调!也许粤语的大部分文字都还保留着古汉语的意思。普通话在古代也有,但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带来了很多外来语不纯了!南方各方言其实都保留古汉语的一些发音但远没有粤语多!说实在的从历史角度看,我们中国经过五胡乱华,和宋朝的偏安南方和元朝对北方汉人的大量屠杀,说最纯正的汉统和汉语在北方实在说不过去的。而早在20世纪初,语言学界已经有定论,“广州”话最接近北宋初官修《广韵》(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唐朝《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一致,只是收字大为增加)。

    现在用广东话朗读唐诗、宋词,几乎没有不合平仄格律的,就是强力例证,因为粤语更多地保留了唐宋音韵的成分。另外,客家话也自称“千年唐音”。语言学界认为,粤语、客家话,都比现在的普通话,更接近唐宋音韵。

    2.现在念唐诗用官话(普通话)押韵,古代官话非普通话呢唐朝官话是否

    差远了,现在的普通话基本上就是满清官话,是满人在征服过程中学说的汉语。

    学得时候又学不像,把汉语的四声八调学成了三声四调(这四调也就是普通话所谓的“四声”),把入声读成其他三声,把入声韵尾全部去掉;嫌汉语声母的清浊对立学起来费劲,就把所有浊音全部读成清音;又掺杂了自己原本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卷舌翘舌音。这么一折腾,古诗词还能押韵的就不多了。

    基本上南方方言由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小,所以更接近于古代的发音。粤语现在是四声九调,基本保留汉语的声调。

    闽南语和粤语都保留了所有的入声韵尾,所以读古诗能基本押韵。

    3.古代官话朗诵诗词歌赋

    粤语和“普通话”争当普通话,没有任何意义。

    粤语是比“普通话”早两千多年的普通话。用粤语读唐诗,简直是浪费,应该读诗经。

    唐朝官话多少会受到一点粤语的影响,但唐朝官话不是粤语,更不是“普通话”,比较这两者谁读唐诗更有韵味,无论如何也不是有文化的体现。这就好比是比较关公和秦琼谁是使用青铜剑的高手一样。

    粤语的优势就是声调多,九声嘛,这也恰恰是其略势,不好普及,同时封建社会普通百姓是不需要会讲官话的,只有官人和读书人才需要学习官话,再有就是少数的组织,机构,同时存在各地的人为了方便,才学习官话,所以普及面小。另一方面,指定新的语言成为新的官话,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手段,在香港没回归之前,官方使用的是英语,和这是一个道理,无论是使用统治者的语言作官方语言也好,还是使用其他一种什么语言作官方语言也好,总之统治者不能让这里使用原来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

    4.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语言的演变非常复杂,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来,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词汇。“在吴语区,赣南语系,山西方言中,也都保留了很多古代语音中的入声字”,但是,没有哪种现代方言会和一千多年前的汉语完全一样,方言的演变,除了时间的影响,还有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同化,因此,“你也很难说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唐代诗文押韵是认同《切韵》代表的南朝齐梁读书音音系的(该音系可以与《经典释文》、《玉篇》里的字音反切体系相互印证)。同时,该音系又与南朝齐梁的诗歌押韵分析对应得很好(当然,诗歌押韵是可以有邻韵同押的,但毕竟能从通押/不通押里分析出该音系与当时的押韵之间的契合度)。由此,我们大致可以说,《切韵》音系代表的大致是齐梁建康(今南京)的读书音音系。

    另一方面,讨论到方音,或许可以精确到「方言点」而非「方言大类」。于是,我们虽然并不知道齐梁有多少其他地方的人也按齐梁建康音的音系来说话,但我们至少可以认为齐梁建康城里有一部分人是用这个音系(或很接近于该音系)来说话的。在《切韵》得到隋唐官方认可后,这个音系对诗文押韵、各地口语方音都有很深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在分析各方音音系时,可以将该音系作为一个分析的基点。

    依据唐代的押韵和韵书等音韵材料,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唐代长安音相对于切韵音系的特徵(唐诗押韵大致相当于在《切韵》基础上合并了小部分的韵部),但具体的长安音系可能很难复原了。我们也不知道唐代长安音对当时各地方音的具体影响过程。这是因为,古代的儒士们更关注的是读书音(尤其是诗文押韵),他们对口语方音方面的分析与记录并不多。

    相对于齐梁建康音,广州今音在韵尾上对应得比较好,比如韵尾-ŋ/-n/-m的对立局面得到了保持、入声韵尾得到了保持等。但在具体的字音层面,各地今音都大致相当于在中古音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字音合并演变,都已非齐梁建康音的面貌(具体的齐梁建康音的面貌,请见之前的一些讨论,这里从略)。

    但同时,我的理解是:汉语本质上是绑定于国家文明体系的共同雅言平台,各地方言都是这个雅言平台的演变变体。这个雅言平台不断通过文教体系向人们进行的文化输出,正是各地方言演变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说,在传统的音韵学思路上,各地方音今音都可以视为齐梁建康音代表的中古读书音音系的后裔。

    上述是字音方面的,至于其他的方面(词义、词搭配用法及修辞效果、句法),各方言口语或许也可以视为各朝书面文本(包括学术书籍、文学文本)的后裔。我们很难讨论唐代各地人平时口语说哪些词,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唐代的文本来了解唐代人的书面语使用情况(包括对先秦文言的继承与发展的情况,以及唐代人将当时的一些方言词直接运用于书面文本里的情况)。就是说,我觉得,对于方言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其中与书面语契合的部分。

    5.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首先,经历过千百年的语音演变,没有任何一种方言能完整反映古代汉语的面貌。当然,语音的演变有快慢,北方汉语总体来讲因为人口流动、战乱等因素,变化较之南方汉语来说快一些。整体来讲南方汉语的存古性高于北方汉语。但依然没有哪一种方言能代表古汉语。

    1,对古代语音的重构,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音系,一个是语音音值。

    2,所谓音系,是指这个语言的整体构造,如有多少种不同的声母、有多少个韵母、有多少个声调。等等。因为我们有古代的韵书(主要是宋朝修订的《广韵》,继承了隋朝陆法言的《切韵》音系)留存下来,韵书中详细记录了每个字的反切(一种古代的注音方法),同时后世有韵图。这些著作最初是为了让文人作诗词查询韵脚的方便而写的工具书,而这些工具书同时也系统地记录了古代汉语的音系面貌,因而中古汉语的音系构建这个工作已经完成,如我们知道《广韵》大概有36声母,206韵和平上去入4个调类。

    3,而所谓语音音值,是指具体每个声母,韵母,声调如何来读,如何发音。因为我们没有古代的录音,也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古代每个字的具体发音,问题中的这几段中古汉语的读音是一个对古音发音的拟测,或叫“拟音”,是在音系的基础上,根据古籍描述、现代方言、语言学规律、外语对音等等因素综合构建出来的。所以这里的发音和古代真实的发音肯定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而且不同的学者的拟音也各有不同。

    *另外,古代的韵书记录的也不是一地一人的口音,学者普遍认为《切韵》音系融合了南北朝洛阳、金陵两地仕族的口音,同时参照了南北方言。因而具体李白杜甫等人的口音究竟如何,我们也无法知道其具体的面貌。

    6.唐朝官话是闽南语,宋朝是粤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但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经过一番楚汉相争之后,刘邦建立了汉朝。两汉一共长达400多年,如此长时间的稳定的统一王朝,为中国人(或华夏人、汉人)这个群体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于是,汉民族以及相对统一的汉语形成。 中国境内虽然方言众多,但自周朝以来,就有一种主导的语言。

    周秦时,这种主导语言叫做“雅言”。西汉时期则称作“通语”。

    西汉的首都在关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所以西汉通语应该是继承自周秦雅言的关中话。到东汉则迁都至现在的洛阳一带,当时的“洛语”则上升为了官话。

    魏晋继承东汉则不用多言。 西晋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晋室内乱之时攻陷洛阳,史称“永嘉之乱”或“五胡乱华”。

    “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中原汉人纷纷南渡,越过淮河或更越过长江。

    这些侨民主要落户在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晋室也迁至现在的南京。这些中原士族同时也把洛音也带到了江淮一带,与当地土著的吴语产生交融。

    而此时的中国北方则是一片种族混乱屠杀的状况直至最终形成汉胡混血政权。中国就这样一分为二,形成了长达近300年的南北朝对峙,中原汉语也“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以南京为中心的东晋南朝作为汉人的正统王朝,传承了中原的优秀文化,繁盛一时,史称“六朝文化”,而当时“南染吴越”的金陵音也就是中国的官话。 终于,隋统一了中国。

    与秦一样,这个伟大的统一王朝仅仅传了两代就覆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强盛的唐朝。隋唐的首都都在关中西安一带,故而华夏正朔再次北归。

    金陵音与长安音则形成南北两大正统音系,最终长安音占据了上风。日本人在六朝的时候就输入了南京的“吴音”,到唐朝则重新把长安的“汉音”带回日本,有“诵两京之音韵,改三吴之讹响”之说。

    唐末北方战火纷飞,大量中原居民南迁,经历五代,宋一统天下。因宋都在开封,所以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雅言”或“中州音”。

    随后金灭北宋,宋迁至杭州,即南宋。大量的中原人迁至杭州、南京、扬州一带。

    杭州因被吴语包围,故而迁至杭州的中原音最终消亡。而南京、扬州作为吴语的北缘,则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并逐渐脱离吴语,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随后蒙古灭南宋,建立元朝。蒙古人对中国北方实行种族灭绝的屠杀,以至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黄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完全覆灭。

    南宋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头彻尾的亡国,南宋的军队和政权被蒙古人一直追杀到广东崖山,然后南宋丢失了全部的陆地,几十万南宋军队在海上与蒙古人决战并全军覆没,最终大臣背着还是小孩的南宋皇帝跳海自尽。所谓“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自此起,中国再也不是过去的中国,汉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完全的、彻底的丢失了政权。

    大量汉族精英被屠戮,文明的传承被割裂,中华上古、中古以来形成的文明被极度摧残。 元朝国祚不到百年,朱元璋就“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大明朝横空出世。

    因蒙古人的屠杀,到明初中国的人口极度不平衡。于是朱元璋就从因位于山区而得以保存人口的山西迁移大量人口至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从江南迁移民众至江淮,并从湖广调人填四川。

    此时环视中国,河洛早不是那个河洛,齐鲁早不是那个齐鲁,燕赵早不是那个燕赵,整个北方都不同程度的被胡化,而尤以元大都(今北京)附近为最,最后一个汉人的首都杭州也相当程度的被越人和吴语所同化。只剩下南京、扬州、镇江一带才保留了一些相对纯正的中原人的血脉和语音。

    作为“再造华夏”的一个部分,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宋朝中原雅音为正,事实上以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这就是明朝的官话。明朝的官话后来就形成了今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事实上,今日我们所能够清晰的追慕到的最远的文明就是明朝,无论是文化、语言、艺术还是建筑。因为让中国第一次彻底“亡国亡天下”的元朝就像一把刀,很大程度上斩断了中国近古与中古、远古的联系。

    是伟大的明朝再造了华夏,让我们能够隐约触摸到宋朝以及宋之前我们的祖先的文明。 朱棣篡位之后,明朝迁都至北京。

    但整个明朝,南京都保留着与首都同样的建制,南京的周边也被称为“南直隶”(即今日的江苏、上海和安徽),而且中国的官话一直都是以南京的下江官话而不是北京话为正统(这在欧洲传教士的书籍中得到了印证)。事实上,明朝的北京话与南京话是比较接近的,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从南京以及附近一带带去了大量的人口,这就是明朝北京人的基础。

    明末,趁着中国内乱之际,满人趁机入侵中国,最终夺取了政权,并强迫汉人剃发易服,这在江苏一带遭受到了最强烈的抵抗。于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之屠等等,满人在长江下游制造的屠杀惨案不断,而这里正是自南宋以来中国千年的文化、经济中心和主要人才出产地。

    满人入关后,中国的总人口降为明末的一半。中国的历史上,最令人扼腕的事情莫过于高智商的精英人才被屠戮,精英是文明的主要载体,所以精英的被屠戮等同于文明的被摧残。

    清朝,北。

    唐朝官话读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