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繁体李贺

    1.为什么唐诗三百首里没有李贺的诗

    现在大家读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选编的,他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家入选《唐诗三百首》。

    他所选编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据说很有权威性。就“蘅塘退士”这人的资料,我手中不多。

    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其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飞翔之,白首也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从这可看出,《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家塾教材而也。

    它与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工具书了,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蘅塘退士”认为“诗鬼”之诗不合符科举致仕的标准,从而打入冷宫。因为《沧浪诗话》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休不得”。

    2.古诗:南园——(唐)李贺

    南 园①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书生万户侯? 【作者】 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 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 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 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注释】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 此为第五首.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 阁. 【品评】 前两句用反问语气,“何不”直贯下句,从语法结构看,两个诗句连接起来是一个完整句子: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直贯下句,必须一口气读到底: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 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 而是投笔从戎, 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何况李贺这位书生连考进士的资格也都因父亲的名字中有个“晋”字而被剥夺了呢?然而要立战功也并不容易.他反问道:“何不带吴钩?”那么,究竟“何不带吴钩”呢?以两问成诗,声情激越,为七绝创作别开生面.。

    3.李贺最著名的诗

    一、李贺最著名的诗是——《李凭箜篌引》。

    二、附原文如下: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

    4.全唐诗.全唐诗库.唐诗宋词鉴赏.唐诗宋词元曲.唐诗驱鬼李白

    1.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李世民《赠萧》)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5.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之塞上》)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三词《渡汉江》) 1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1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怀五百字》)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2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5.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2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2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2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2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30.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3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3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3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3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3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3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40.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4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4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4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4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4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4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49.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情》) 50.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 5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5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5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5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稼衣裳(cháng)。

    (唐·秦韬玉《贫女》) 5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5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5.李贺没考中进士的古诗

    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生:一作垂。

    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

    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

    李贺18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又最先为当时名公巨卿韩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21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6.南国 古诗 李贺

    译文: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

    南 园①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书生万户侯?

    【作者】

    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

    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

    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

    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注释】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

    此为第五首。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

    阁。

    【品评】

    前两句用反问语气,“何不”直贯下句,从语法结构看,两个诗句连接起来是一个完整句子: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直贯下句,必须一口气读到底: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

    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 而是投笔从戎, 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何况李贺这位书生连考进士的资格也都因父亲的名字中有个“晋”字而被剥夺了呢?然而要立战功也并不容易。他反问道:“何不带吴钩?”那么,究竟“何不带吴钩”呢?以两问成诗,声情激越,为七绝创作别开生面。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