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卷212
1.刘禹锡的石头城在什么状况下写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孙权依清凉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头城,此城北缘长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当作南京的代称,到唐代已经荒废。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国祚都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大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面,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2.全唐诗的图书目录
全唐诗(上)卷001-300全唐诗(中)卷301-600全唐诗(下)卷601-900返回卷001李世民卷002李治卷卷003李隆基卷004李亨卷005武则天卷006李贤卷007鲍君徽卷008南唐诸人 卷009徐氏卷010郊庙歌辞卷011郊庙歌辞卷012郊庙歌辞卷013郊庙歌辞卷014郊庙歌辞卷015郊庙歌辞卷016郊庙歌辞卷017乐府杂曲卷018横吹曲辞卷019相和歌辞卷020相和歌辞卷021相和歌辞卷022舞曲歌辞卷023琴曲歌辞卷024杂曲歌辞卷025杂曲歌辞卷026杂曲歌辞卷027杂曲歌辞卷028杂曲歌辞卷029杂歌谣辞卷030王珪卷031魏徵卷032褚亮卷033刘孝孙卷034杨师道卷035许敬宗卷036虞世南卷037王绩卷038郑世翼卷039陈子良卷040上官仪卷041卢照邻卷042卢照邻卷043李百药卷044刘祎之卷045陈元光卷046韦承庆卷047张九龄卷048张九龄卷049张九龄卷050杨炯卷051宋之问卷052宋之问卷053宋之问卷054崔湜卷055王勃卷056王勃卷057李峤卷058李峤卷059李峤卷060李峤卷061李峤卷062杜审言卷063董思恭卷064姚崇卷065苏味道卷066郭震卷067王无竞卷068崔融卷069阎朝隐卷070李适卷071刘宪卷072高正臣卷073苏颋卷074苏颋卷075蔡孚卷076徐彦伯卷077骆宾王卷078骆宾王卷079骆宾王卷080武三思卷081乔知之卷082刘希夷卷083陈子昂卷084陈子昂卷085张说卷086张说卷087张说卷088张说卷089张说卷090张均卷091韦嗣立卷092李乂卷093卢藏用卷094吴少微卷095沈佺期卷096沈佺期卷097沈佺期卷098赵冬曦卷099张循之卷100司马逸客卷101宋务光卷102武平一卷103赵彦昭卷104萧至忠卷105辛替否卷106郑愔卷107源乾曜卷108李元纮卷109李适之卷110张谔卷111韩休卷112贺知章卷113裴耀卿卷114包融卷115李憕卷116张子容卷117张旭卷118孙逖卷119崔国辅卷120崔珪卷121李林甫卷122卢象卷123卢鸿一卷124徐安贞卷125王维卷126王维卷127王维卷128王维卷129王缙卷130崔颢卷131祖咏卷132李颀卷133李颀卷134李颀卷135綦毋潜卷136储光羲卷137储光羲卷138储光羲卷139储光羲卷140王昌龄卷141王昌龄卷142王昌龄卷143王昌龄卷144常建卷145杜頠卷146陶翰卷147刘长卿卷148刘长卿卷149刘长卿卷150刘长卿卷151刘长卿卷152颜真卿卷153李华卷154萧颖士卷155崔曙卷156王翰卷157孟云卿卷158张巡卷159孟浩然卷160孟浩然卷161李白卷162李白卷163李白卷164李白卷165李白卷166李白卷167李白卷168李白卷169李白卷170李白卷171李白卷172李白卷173李白卷174李白卷175李白卷176李白卷177李白卷178李白卷179李白卷180李白卷181李白卷182李白卷183李白卷184李白卷185李白卷186韦应物卷187韦应物卷188韦应物卷189韦应物卷190韦应物卷191韦应物卷192韦应物卷193韦应物卷194韦应物卷195韦应物卷196刘湾卷197张谓卷198岑参卷199岑参卷200岑参卷201岑参卷202沈宇卷203杜俨卷204杨贲卷205包佶卷206李嘉佑卷207李嘉佑卷208包何卷209贾邕卷210皇甫曾卷211高适卷212高适卷213高适卷214高适卷215李栖筠卷216杜甫卷217杜甫卷218杜甫卷219杜甫卷220杜甫卷221杜甫卷222杜甫卷223杜甫卷224杜甫卷225杜甫卷226杜甫卷227杜甫卷228杜甫卷229杜甫卷230杜甫卷231杜甫卷232杜甫卷233杜甫卷234杜甫卷235贾至卷236钱起卷237钱起卷238钱起卷239钱起卷240元结卷241元结卷242张继卷243韩翃卷244韩翃卷245韩翃卷246独孤及卷247郎士元卷248皇甫冉卷249皇甫冉卷250皇甫冉卷251刘方平卷252刘太真卷253王之涣卷254常衮卷255苏源明卷256刘昚虚卷257柳中庸卷258崔惠童卷259沈千运卷260秦系卷261任华卷262韩滉卷263严维卷264顾况卷265顾况卷266顾况卷267顾况卷268耿湋卷269耿湋卷270戎昱卷271窦叔向卷272韦元甫卷273戴叔伦卷274戴叔伦卷275张建封卷276卢纶卷277卢纶卷278卢纶卷279卢纶卷280卢纶卷281崔琮卷282李益卷283李益卷284李端卷285李端卷286李端卷287畅当卷288陆贽卷289杨凭卷290杨凝卷291杨凌卷292司空曙卷293司空曙卷294崔峒卷295苗发卷296张南史卷297王建卷298王建卷299王建卷300王建卷301王建卷302王建卷303刘商卷304刘商卷305陈翊卷306朱湾卷307丘丹卷308张志和卷309郭郧卷310于鹄卷311刘长川卷312刘迥卷313崔元翰卷314陈京卷315朱放卷316武元衡卷317武元衡卷318李吉甫卷319颜粲卷320权德舆卷321权德舆卷322权德舆卷323权德舆卷324权德舆卷325权德舆卷326权德舆卷327权德舆卷328权德舆卷329权德舆卷330张荐卷331段文昌卷332羊士谔卷333杨巨源卷334令狐楚卷335裴度卷336韩愈卷337韩愈卷338韩愈卷339韩愈卷340韩愈卷341韩愈卷342韩愈卷343韩愈卷344韩愈卷345韩愈卷346王涯卷347贾棱卷348陈羽卷349欧阳詹卷350柳宗元卷351柳宗元卷352柳宗元卷353柳宗元卷354刘禹锡卷355刘禹锡卷356刘禹锡卷357刘禹锡卷358刘禹锡卷359刘禹锡卷360刘禹锡卷361刘禹锡卷362刘禹锡卷363刘禹锡卷364刘禹锡卷365刘禹锡卷366张弘靖卷367张仲素卷368庾承宣卷369李翱卷370吕温卷371吕温卷372孟郊卷373孟郊卷374孟郊卷375孟郊卷376孟郊卷377。
3.100分求两首唐诗的解释【期尽】
鲍溶【期尽】 鱼锁生衣门不开,玉筐金月共尘埃。
青山石妇千年望,雷雨曾知来不来。 注释: 鱼锁:古时的“门闩(门栓)”、锁、钥,都喜做成鱼形。
据说是因为鱼眼白天晚上都不闭上,能很好地守护人家的原故。第二首里面的“鱼钥”也是同样的道理。
玉框:据我的理解,是说女主人公的妆奁,用来装梳妆用品的。“玉”是随意说的,并非真是玉作的“框”。
金月:两样是我的理解,指梳妆的圆镜。 青山石妇:同意舒晓玲的解释。
诗的题目“期尽”:期,期盼;尽,尽头。可解释为“无尽的期盼”。
好像就是专写神女的: 她锁住门,不再回到屋里去,也无心梳妆打扮 她长久在江边伫望,人化作石人,锁长满青苔,妆台积满尘埃 望断长江的尽头,不见夫君的归影 恐怕只有巫山的雷雨,才知道他会不会回来 李商隐【南潭上亭以疾后至因而抒情】 聊应召,谢傅已登山。 歌发百花外,乐调深竹间。
鹢舟萦远岸,鱼钥启重关。莺蝶如相引,烟萝不暇攀。
佳人启玉齿,上客颔朱颜。肯念沉痾士,俱期倒载还。
注释: 南潭上亭:作者与朋友约聚的地方,是临江的。 宴集:宴饮、聚会。
马卿:汉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晚年多病。
作者在诗中提到的人物是虚指的,下文的“谢傅”也是如此。 谢傅:谢傅即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东晋宰相。
尝隐居东山多年,四十余岁重又出山,临危受命,功成于“淝水之战”。“东山再起”这一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隐士典故即典于此。
鹢舟:鹢,像鹭鹚的鸟;鹢舟,在船头雕刻有“鹢”的形象的“舟”。 萦远岸:在遥远不知名的岸边萦系着。
烟萝:一种藤蔓。 颔:点头称是。
沉痾:经久不愈的疾病。 倒载:返程。
载,车船载人。 译诗: 马卿勉强应我的召唤来了, 谢傅却逃进了山中,聚会中 歌声发自百花外, 乐奏调音深竹间。
鹢舟萦系在远岸何处? 我猜想那归舟的锁钥已开启重关。 我还知道:要是有莺蝶相引, 我的朋友就不暇去攀烟萝。
佳人启玉齿欢歌一曲, 引得上客颔首称赞——满脸红颜。 我的朋友肯念我沉痾之人, 我希望他们都能回来看我。
说明:大部分是准确的,有的是猜度,但肯定不伤原意。 舒晓玲学妹的理解也很到位。
只是有些典故不明确。 。
4.唐诗都有哪些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李治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旗。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 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帝京篇十首 李世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 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 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 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 李亨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 __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
__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__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
__李亨 王昭君二首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全唐诗共900卷 全唐诗库 全唐诗共900卷 第001卷 李世民 第002卷 李 治 第003卷 李隆基 第004卷 李 亨 第005卷 武则天 第006卷 李 贤 第007卷 鲍君徽 第008卷 南唐诸人 第009卷 徐 氏 第010卷 郊庙歌辞 第011卷 郊庙歌辞 第012卷 郊庙歌辞 第013卷 郊庙歌辞 第014卷 郊庙歌辞 第015卷 郊庙歌辞 第016卷 郊庙歌。
5.唐诗都有哪些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6.出自 石头城 的成语
石头城 开放分类: 地理、诗歌、旅游、津巴布韦、名胜风景 目录• 三大石头城 •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 南京石头城 • 石头城公园 • 新疆石头城 • 相关资料 三大石头城[编辑本段](1) 南京石头城(在江苏南京清凉山)(2) 新疆石头城(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3) 辽阳石头城(在辽宁辽阳市东)另外,刘禹锡有一首歌也叫做石头城。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编辑本段]如下: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山围绕旧国都一一全还在,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秦淮河的东边从前的月亮,夜深时还过那城上短墙来。
[注解]1: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刘禹锡,中唐诗人。
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石头城,古城名。
本是古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用此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飞起。
今为南京市。2: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
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3:故国:即旧都。
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4:周遭:环绕。
5: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6: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7:女墙:指石头城上得矮城。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
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
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
《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
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
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
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
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剌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南京石头城[编辑本段] 南京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
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
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
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 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
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
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
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
7.唐诗都有哪些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 李治 龙楼光曙景,鲁馆启朝扉。艳日浓妆影,低星降婺辉。
玉庭浮瑞色,银榜藻祥徽。云转花萦盖,霞飘叶缀旗。
雕轩回翠陌,宝驾归丹殿。鸣珠佩晓衣,镂璧轮开扇。
华冠列绮筵,兰醑申芳宴。环阶凤乐陈,玳席珍羞荐。
蝶舞袖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
暑阑炎气息,凉早吹疏频。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
帝京篇十首 李世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 李亨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__颍王 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
__信王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__益王 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
__李亨 王昭君二首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全唐诗共900卷 全唐诗库 全唐诗共900卷 第001卷 李世民 第002卷 李 治 第003卷 李隆基 第004卷 李 亨 第005卷 武则天 第006卷 李 贤 第007卷 鲍君徽 第008卷 南唐诸人 第009卷 徐 氏 第010卷 郊庙歌辞 第011卷 郊庙歌辞 第012卷 郊庙歌辞 第013卷 郊庙歌辞 第014卷 郊庙歌辞 第015卷 郊庙歌辞 第016卷 郊庙歌辞 第。
8.谁知道锻造宝刀的秘方
“镔铁”和张骞西行的动机王子今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编导人员定位为“历史正剧”,又称据《史记》《汉书》“改编”。
于是人们在热心关注汉武帝时代的历史的同时,也自然会思考剧中的情节是否真的符合历史真实。 比如,剧中第34集有张骞和工匠在匈奴铁匠铺中的对白。
张骞问:您往这里头加的是什么呀?工匠回答:这是锻造精钢宝刀 的密料,从大月氏国来的宝贝,必须用它才能打造出宝刀。第44集又有张骞对月氏女王说:这是我从匈奴拿到的炼制精钢所用的添加料,我想请女王…… 观众因此产生了对于所谓匈奴“精钢宝刀”的疑问。
有记者就剧中若干问题访问了《汉武大帝》历史顾问求实先生,于是有这样的对话: “精钢”是从西域传来的吗? 《汉武大帝》中,刘彻看见大行令王恢出使匈奴前敬献的削铁如泥的匈奴宝刀“径路”很震惊,派张骞出使月氏国,带回炼精钢技术。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的诱因真的是与汉武帝想引入精钢技术有关吗?但是,既然铁在中国出现可溯源到春秋以至商周,有观众疑惑落后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制刀技术怎么会比汉朝还高? 据求实介绍,中国的“剑”本来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
“径路”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宝刀的称呼,其合音就是“剑”。这个词据考证可能来自伊朗语系或突厥语系。
中国铁器时代发生较晚,战国兵器仍以青铜为主,秦陵兵马俑的武器可证。制铁技术真正重大的突破是在西汉。
求实先生接着又谈到,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竟然导致了西汉“钢铁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就世界冶金史看,西亚、印度、北非和欧洲大约在纪元前十世纪即进入铁器时代,制作优质钢铁兵器的技术早于中国。西汉时期中国方进入大规模应用铁器时代,钢铁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这应是与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引进西域(包括伊朗印度)钢铁技术有关。
据记载,这时,从西域引进中国一种新型钢铁,称曰“镔铁”,又号“金刚”或“精钢”。这种钢质镔铁,中世纪也传入欧洲,西方人称之为“印度钢”。
法国学者Canbul指出:“阿富汗(即大月氏/贵霜)产西方人所说至珍贵之‘印度钢’。至良之剑,则铸自波斯、叙利亚。
古代印度钢,驰名四海,人争求之。”求实引用著名科技史学家冯家升的著作指出:“汉晋以来,中国所说之镔铁即精钢,亦即来自西域波斯之印度钢。”
这些史料,就是《汉武大帝》剧中张骞从大月氏(阿富汗)获取精钢炼制技术的史料根据。那种黑色添加料,叫“金丝梵”,以它打制钢刀,可出耀目寒光。
当然汉武大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诱因,并非只为引进精钢技术。派张骞出使西域,根本原因是汉武帝要为攻打匈奴寻求盟友的战略规划。
求实先生所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动机,是“要为攻打匈奴寻求盟友”,是符合历史真实的。而“获取精钢炼制技术”,按照求实先生所说,似是另外的收获。
对于《汉武大帝》历史顾问的说明,人们还是心存疑惑。看来,就所谓“镔铁”及其传入中土的时间进行讨论,是必要的。
其实,“战国兵器仍以青铜为主”的说法,还需要证明。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体现的是特殊的军队构成,秦俑的性质现在还未能确知,有一种意见就认为秦俑军阵有仪仗的意义。
因此“秦陵兵马俑的武器”,不足以证明当时军队使用武器的总体状况。正如尽管英国皇家卫队的骑兵表演举世闻名,不能据此误以为现今英国军队以骑兵为主一样。
历史事实是:西汉时期,中原在冶铁技术方面是超过匈奴的。匈奴史研究者指出,匈奴“手工业中最重要的当推冶铁业”,“当时匈奴人的冶铁业可能已经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不过,“从许多刀剑的形式酷似汉式的情形看来,不仅反映匈奴人的铁器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很大影响,而且可以推断当时的铁匠大多也是来自中原的汉族匠人。”
(林干:《匈奴史》修订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版;又,《匈奴通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至于西域诸国,据《汉书•西域传上》记载,有的国家有铁器制作业,如婼羌国“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又难兜国“有银铜铁,作兵与诸国同”。然而通过这些文字,显然难以得出“引进精钢技术”是“汉武大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诱因”之一的推想。
而《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有的西域国家是从汉王朝传入铁器制作技术的:“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
这里所说的“钱器”,裴 《集解》引徐广说,也写作“铁器”。《汉书•西域传上》正是这样记录的:“不知铸铁器。
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 《史记•汲郑列传》说,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物资交往,有严格的关禁制度:“及浑邪至,贾人与市者,坐当死者五百余人。”
汲黯说:“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裴 《集解》有这样的解释:“应劭曰:‘阑,妄也。《律》:‘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出关。
’虽于京师市买,其法一也。'”对于汉律“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出关”的条文,《汉书•汲黯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又明确指出禁止出关的物资包括“铁”,即“兵器及铁”:“《律》:‘胡市,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