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1.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所附伍学藻 孟浩然寻梅图 与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应该神似) 当年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据《韵语阳秋》的作者葛立方说,是个很不高明的摹本,连所附的王维自己和陆羽、张洎等三篇题识,据他看,也是一手摹出的。

    葛氏的鉴定大概是对的,但他并没有否认那“俗工”所据的底本——即张泊亲眼见到的孟浩然像,确是王维的真迹。这幅画,据张洎的题识说, 虽轴尘缣古,尚可窥览。

    观右丞笔迹,穷极神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这在今天,差不多不用证明,就可以相信是逼真的孟浩然。并不是说我们知道浩然多病,就可以断定他当瘦。

    实在经验告诉我们,什九人是当如其诗的。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峭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

    白袍靴帽固然是“布衣”孟浩然分内的装束,尤其是诗人孟浩然必然的扮相。编《孟浩然集》的王士源应是和浩然很熟的人,不错,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精朗奇素”,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

    总之,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张枯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

    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

    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晚年漫游南北,看过多少名胜,到头还是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诗。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人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

    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岛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人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先走了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

    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

    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

    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于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

    在这双重矛盾的夹缠中打转,是当时一般的现象。反正用诗一发泄,任何矛盾都注销了。

    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作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的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

    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

    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

    2.闻一多的《杜甫和李白》中的词语解释请解释下列词语:商贾仙风道骨

    这是在他的《唐诗杂论》中的文章商贾:古代称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处: 唐·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这是道教语.指的是有仙人及得道者的气质神采. 李白是一个道教信奉者.倒屣:倒穿着鞋.飞扬跋扈:在古时候是没有现在的贬义的,它指的是一种豪迈潇洒的气质.杜甫在《赠李白》诗中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昏庸,脑子发蒙,不清醒,不理智.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轻拢慢捻:是琵琶弹奏的指法拢、捻、抹、挑.骁:好马.邂逅:这个词主要是指偶然的、不期待的相遇。

    3.闻一多有写过关于杜甫的书吗

    写过,在《唐诗杂论》中有写到。

    1、作品简介

    《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2、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4..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了什么

    不知道你要问哪题的答案,都给你,满意请采纳1. 能概括出选文内容的一句话是什么?答:做了再说,做了不说.2. 选文中闻一多先生都“做”什么了? 答:写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3. 分析段中两处划线字的含义.(1)“诗兴不作”:答:这是文言说法,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答:这是比喻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4. 选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描写?试分析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 肖像描写:炯炯目光、目不窥园.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作用:使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5. 选文最后一段,在文章里起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 答:过渡.仅.。

    5.《唐诗杂论》的硕果论证了闻一多的哪句话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伴 ?你 ?学 一、目标定位 1、读课文,了解大意,感知主旨,理解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说”和“做”。

    2、体会文中形象描写的作用,理解成语的含义。 3、把握精心选材、重点突出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赫然(hè) ? ?心会神凝(níng) ? ?慷慨(kǎi) ? ?一反既往(jì) ? ?迥乎不同(jiǒng) ? 2、解词。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或形容大怒。 沥尽心血:(为了事业)费尽心血。

    沥:滴。 心会神凝:注意力集中,用心熟悉通晓。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一反既往:完全不同于过去。

    既往:过去的事。 大意疏通: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的方法。 作者选取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等三个方面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的经历复杂,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择了六件事,就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作者在材料取舍方面是精当的。 难点突破: 理解本文多用古词、文言词的含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作者是用诗化的语言来写的。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也是本文的语言风格,在有些语言上的含义要加强理解。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愤慨的“慨” 愤慨的“慨”,读作(kǎi):愤激、感慨的意思。 注意与既然的“既”(jì)相区别。

    2、掌握一个词: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褒义词,其近义词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等。 3、品味一句话: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一处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面对危险而从容不迫,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揣摩一个点:本文语言富有音乐美。

    一是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二是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等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5、背诵一联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一联诗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既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又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 下列各项搭配有误的是( ? ?)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元末明初 ? ? B、《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诗人、学者 ? C、《藤野先生》——鲁迅——《呐喊》 ? D、《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选自《北京市丰台区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 ? 2、考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解答这类题目,要紧扣题干,展开联想,在大脑里搜寻相关的知识内容,依据题干可知:《藤野先生》不是出自《呐喊》,而是出自《朝花夕拾》。 可以应用排除法,得出此答案为C。

    3、考题答案;C 伴 ?你 ?练 第一部分:基础锤炼(20分) 1、看拼音写汉字。(4分) 无xiá( ?)及此 ?hè( ?)然 ?目不kuī( ?)园 ?仰之mí( ?)高 2、本文作者 ? ? ?,现代诗人。

    闻一多, ? ?、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本文记叙了 ? ? ? ? ? ,表现了他的 ? ? ? ?和精神。

    (4分) 3、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面,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 ) ②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 ? ) ③“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 ?) ④“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 ? )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C);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

    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4分) ①“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 ? ?) 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 ?) 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 ? ?) ④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6.闻一多日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历尽艰辛终于写出了 唐诗杂论 像这

    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

    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且能记之。今四十年,朱死

    已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闻一多唐诗杂论杜甫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