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集注序译文
1.儒林外史序翻译 唐诗三百首序翻译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 请以是篇验之。
社会上的儿童一上学,就学习《千家诗》,因为它容易背诵,所以一直流传不衰。但它选诗太随便,好坏不分,而且只有五七言律诗和绝句两种体裁,唐宋人的诗混编在一块儿,体例没有个标准。
我便从唐诗中流传的名作里挑出最重要的作品,每种体裁有几十首,一共三百多首诗,编成一本书作为家庭私塾的课本,让孩子从小学习,就算到老也照样能读,这比起《千家诗》来不是更好吗?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就拿我这本书作验证吧。
2.宋词三百首 原序译文
词学最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应当在格调、神致之间寻求的,而格调尤为重要在神致。用完整的一个区域为学人必须前往的程境,更有进到完整的,要不是可以践踏而来,这关系到学习能力的原因。神把从性灵出,就本体格的最美,积发而为清晖芳气而不可掩盖的了。近年来小聪明侧艳为词,把这道为之不尊。往往涂抹半辈子,没有看到宋贤门经,有什么论堂奥?没听说有人了,以神圣与古代会,而准备选择其中最精,为来学习同行的表示的。强邨先生曾入选《宋代词三百首》,为小阮逸馨诵读的资。大要求的格调、神致,以混沌为主要宗旨。那完整没有马上到极点,能沿着道路车辆在三百首中的防守,一定能取精用闳于三百首的外,更加奇妙的变化在词之外寻找的,那么格调、神致间尤其有无形的欣合,自然之妙造,再进到完整,关键也不为止境。如果没有止境的学,可不能够端正自己开始吧?那么强邨现在选,在声音的宜人设置一个编了。中元甲子燕九天,临桂何况周颐。
(来自百度翻译。满意请采纳)
3.唐诗二首 注释 和 译文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分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1.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
2.苍苍:灰白色。
3.切切:虫叫声。
4.绝:绝迹。
5.独:单独、一个人。
6.野田:田野。
7.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诗人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作者】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晚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4.《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欧阳生文集序曾国藩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
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在桐城者,有戴钧衡存庄,事植之久,尤精力过绝人,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襢①之后进,义无所让也。 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有新城鲁仕骥絜非,吴兴吴德旋仲伦。
昔者,国藩尝怪姚先生典试湖南,而吾乡出其门者,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既而得巴陵吴敏树南屏,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而武陵杨彝珍性农、善化孙鼎臣芝房、湘阴郭嵩焘伯琛、溆浦舒焘伯鲁,亦以姚氏文家正轨,违此则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欧阳生。
生,吾友欧阳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吴君、湘阴郭君,亦师事新城二陈。其渐染者多,其志趣嗜好,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 其为文芜杂寡要。
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
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欧阳生名勋,字子和,殁于咸丰五年三月,年二十有几。
其文若诗,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庄周云:“闻人足音跫然②而喜,而况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乎!”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③也久矣,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故为之序,以塞小岑之悲,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注]①襢,同“禅”,传授。 ②跫(qióng)然:形容脚步声。
③謦欬(qǐng kài):咳嗽声,引申为谈笑。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门下著籍者 门下:指弟子B.其不列弟子籍,同时服膺 服膺:衷心佩服C.海内魁儒畸士 畸:畸形D.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 摈:排斥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善为古文辞 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B.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自以为守其邑先正之法C.襢之后进 余之不闻桐城诸老之謦欬也久矣D.各以所得传授徒友 未闻相从以学文为事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鼎“学术成就高”的一组是( )(3分)①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②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③称述其术,笃好而不厌④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⑤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⑥亦以见文章与世变相因,俾后人得以考览焉。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对桐城派代表人物,特别是姚鼎,表现出崇敬之情,进一步肯定了姚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文学思想。 B.作者曾经对湖南没有人学习姚鼎的文章感到奇怪,后来获知一些人喜欢并学习姚鼎,而这些人中最优秀的是作者朋友之子欧阳勋。
C.文章虽然是为欧阳生文集作的序,但对该文集着笔不多,更多是介绍了姚鼎之后桐城派的衍演发展、流传分布和主要成员。 D.文章指出桐城派延绵而有生命力的原因,张扬了桐城派的思想,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颇有现实意义。
9.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
(4分)(2)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3分)(3)观生之为,则岂直足音而已!(3分)。
5.唐诗的译文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出自蜀先主庙[刘禹锡]
1.英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操语先生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吴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这里是借曹操的话赞美刘备.
2.凛然:令人肃然起敬的样子.
意思是刘备震惊天下的英雄气概虽然经历了千秋万载,但是仍然让人崇敬.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出自古意[李颀]
1.羌(qiang枪):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族名,在今甘肃、四川境内。羌笛:即羌族人所吹的笛子,也就是现在人们常吹的那种笛子。出塞声作战时羌笛吹奏的军乐声.
2.三军:古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三军即三万七千五百人,这里是军队的通称。也有前军,中军,后军之说.
意思是三军出塞之时听到笛声,无不思念亲人,泪如雨下.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1.故林:故园,故乡。相识多:指回到故乡后有许多旧日相识的亲友.
2.昨日:指刚刚过去的日子,也可泛指过去。
连上两句是说,回到故乡虽有许多旧日亲友的聚晤,但刚刚罢了官的心情将是怎样的呢?这是作者为友人担忧.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1.乌:乌鸦。半飞:分飞.
2.凄:冷,作动词用,这里是指秋夜霜冻的寒气侵袭.
意思是月光清照城头,只见乌鸦分飞,万物萧索,秋夜霜寒,树木为之凋零,何况单衣如何抵挡寒风.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1.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2.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意思是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村,我也坐船回鹿门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安能;哪能,岂能。摧眉折腰:低眉恋腰。事:侍奉,伺候。权贵:指有权势的贵族官僚,即封建统治者.
2.不得:不能。开心颜:心情愉快,脸上露出笑容.
意思是怎么能让我弯下一身傲骨,向统治者低头哈腰,如果那样,恐怕我再不能露出笑容.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君:指金陵子弟。东流水:指在金陵北面向东奔流的长江.
2.别意:离别的情意。之:指东流水.
意思是请你问问那日夜东流的长江,和我离别之意谁更长?
6.《李贺集序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李贺集》序杜牧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我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
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
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
尝恨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与我为贺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贺才绝出于前。”
让居数日,牧深推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
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牧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
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8。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 发:打开B。
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 授:传授C。 让居数日,牧深推公曰 让:谦让D。
子固若是,是当慢我 慢:怠慢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称赞李贺才能的一组是( )①世谓贺才绝出于前②公于诗为深妙奇博③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④盖骚之苗裔⑤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⑥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A。
①②④ B。②③⑤ C。
①④⑤ D。③④⑥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夜半得到好友沈子明来信,请他为李贺诗集撰写序文,杜牧再三推辞后还是答应了好友的要求。
B。杜牧在序言中充分肯定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对李贺诗歌的风格、情态、色泽、意趣等方面作了热情的赞扬。
C。杜牧充分肯定了李贺诗歌成就后,与《离骚》对比,指出了李贺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的不足,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诗文的常规畦径。
D。杜牧认为,李贺诗歌有欠缺,是由于离世过早,如果假以时日,应当有所进步。
参考答案:8.B(授,交给。)9.D(②是杜牧对沈子明的赞美。
⑤是对《离骚》内容的评价。 )10.C(“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诗文的常规畦径”错。
应为虽有不足,却独特超常。)11。
(1)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2)①李贺又没有妻子儿女兄弟,能够供养体恤慰问。 (2分)②您和我感情深厚,替我给李贺的集子作序,全部说出他的诗的来龙去脉,也许稍稍宽慰我对李贺哀思的情意。
(3分)③假使李贺还没死,诗歌上稍稍加一点说理,就可以称《离骚》为奴仆了。(或翻译为“《离骚》当居于他之下”、“成就超过《离骚》”)(3分)(加黑处翻译错误扣1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太和五年十月中旬,半夜的时候,屋外有大声叫喊着送书信的人,杜牧说:“一定有特别的情况,快拿火来!”等到打开信件,果然装有集贤殿学士沈子明的一封信,上面写道:“我的故友李贺,元和年间,和我友爱甚深,从早到晚在一起生活。
李贺将死的时候,曾把生平所写的诗歌交付给我,编为四编,总共二百三十三首。几年来我四处奔波,确实以为已经失去了;今晚酒醒后,不再能够入睡,就阅读整理书箱,忽然找到李贺先前交给我的诗歌。
追思往事,凡是与李贺一起交谈一起游玩,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景象、某一白天某一夜晚,每一次饮酒每一次吃饭,清清楚楚地没有丝毫的遗忘舍弃,(想起这些)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 李贺又没有妻子儿女兄弟,能够按时供养体恤慰问。
曾经在遗恨中追想他的为人,吟诵品味他的诗文!您和我感情深厚,替我给李贺的集子作序,全部说出他的诗的来龙去脉,也许稍稍宽慰我对李贺哀思的情意。”当天晚上我不能用书信表明我不能写序,第二天到沈公处推辞,并说:“世人说李贺的才华远远超出前人。
”谦让的过了几天,我竭力推让说:“您对于诗的研究深刻奇妙广博,并且又完全了解他的长短得失。现在让我为李贺的诗作序而我不辞让,一定不能称您的心意,怎么办?”再次推辞,极力表示自己不敢为李贺的诗作序。
沈公说:“您像这样坚持,这就是怠慢我。”我因此不敢再推辞,勉强为李贺诗作序,始终感到很惭愧。
李贺,唐王朝众多子孙中的一个,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非常。
7.《梅圣俞诗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①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②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馀年。
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
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
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③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④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馀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⑤庐陵欧阳修序。
翻译:译文: 我听见世上的人说:诗人得意的少,穷困潦倒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古代困窘不得志的诗人的作品。
大凡读书人胸里怀藏他所有的学问、抱负,却无法在当世施展的,大都喜欢游山玩水,过着隐居的生活,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一类东西,往往探索描述它们种种奇怪的形状。 他们心里充满着忧虑、愤慨的情绪,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倾诉羁旅之臣和寡妇的哀叹,因而能写出人们难于表达的话语,诗人愈是穷困,写出来的诗就愈是技巧高明。
既然这样,那么就不是诗使人穷困,原来是诗人穷困了然后才写出技巧高明的诗呢。 我的朋友梅圣俞,青年时凭借先辈的功勋做了官,但屡次参加进士考试,每次都被主考官压抑了,只能在州县做小官,总共有十多年。
他年纪快五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宾,压抑着胸中怀藏的本领,不能够在事业上施展出来。他的家在宛陵县,小时候就学习写诗。
从做孩童的时候起,他所写的诗就使年长的人惊叹。长大后,致力于六经仁义学说的研究,他写的文章,简洁古雅精粹,不想苟且迎合来博得世人的欢心。
世上的人也只知道他的诗罢了。可是当时不论是贤能还是庸愚的人,一谈到做诗,必求教于圣俞;圣俞自己也喜欢把他不得志的心情在诗里表现出来;所以他平生所写的,以诗最多。
世上的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是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从前王文康公曾经见到他,叹息说: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作品了!王公虽然很了解他,也终究没有推荐。
如果能够使他在朝庭发挥作用,做了《雅》、《颂》一类的诗,来歌颂大宋王朝的功业和德泽,把他奉献到宗庙里去,赶上《诗经》中的《商颂》、《周颂》和《鲁颂》,难道不是伟大的事业么?怎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却写些穷困人的诗,只是借虫、鱼一类的东西来抒发羁旅、愁闷的感叹?世人只是喜欢他诗作的技巧,却不知道他长期穷困潦倒并且将要衰老了,这难道不可惜吗? 圣俞写了很多诗,不肯自己整理。 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他的诗多了容易散失,就把他从洛阳到吴兴居留期间所写的诗,编成十卷。
我特别喜欢圣俞的诗,曾经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现在看到谢景初能够替他分类编排,我立刻高兴起来,就写了这篇序,把它珍藏起来。 过了十五年,圣俞因为患病在京城去世。
我在哭吊之后,为他写了一篇墓志铭,趁便向他的家人索取遗作,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遗稿,和原先收藏的,选择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编成十五卷。唉!我对圣俞的诗已经论述得很详细了,因此这里就不再说了。
8.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译文
《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