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描写蝈蝈的唐诗句

    1.描写“蝈蝈”的古诗句有哪些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七律·捉蝈蝈》 现代 蓝星 陌野黧蝈振翅鸣,吱嘎悦耳诱顽童。

    躬身猫步屏吸气,瞠目鹰神仿叫声。 任尔狡猾藏草隙,何抵机警入羁笼。

    委屈往日冲杀将,冤挂轩檐成伎伶。《咏络纬》 现代 叶寿桢 儿时养络纬, 夜夜唱窗扉。

    唱到声嘶死, 身僵诚不违。《络纬养至暮春》 清 康熙 秋深厌聒耳,今得锦嚢盛。

    经腊鸣香阁,逢春接玉笙。物微宜护惜,事渺亦均平。

    造化虽流转,安然比养生。《长相思·其一》 唐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2.描写“蝈蝈”的诗句有哪些

    《山居雨霁即事》

    年代: 唐 作者: 张碧

    结茅苍岭下,自与喧卑隔。况值雷雨晴,郊原转岑寂。

    出门看反照,绕屋残溜滴。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

    篱崩瓜豆蔓,圃壤牛羊迹。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

    喜闻东皋润,欲往未通屐。杖策试危桥,攀萝瞰苔壁。

    邻翁夜相访,缓酌聊跂石。新月出污尊,浮云在中舄。

    常隳腐儒操,谬习经邦画。有待时未知,非关慕沮溺。

    《论蝼蝈形》

    年代: 宋 作者: 贾似道

    蝼蝈之形最难相,牙长腿短头尖亮。

    尾豁过肩三二分,正是雌头拖肚样。

    《入秋久矣余热尚在闰月十五日太平寨始见秋色》

    年代: 明 作者: 唐顺之

    漫漫岚气半晴阴,摵摵庭柯叶乱吟。

    始觉孟秋云物至,因知宴岁旅情深。

    孤鸢影跕寒岩草,鸣蝈声连野戍砧。

    戈甲满山乘塞卒,天骄何处欲相侵。

    《次韵温伯雨凉感怀》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穷士病且饥,古今同一流。

    身安腹果然,此外吾何求。

    判司诚卑官,未免尘甑忧。

    穷山更瘅暑,惫卧不举头。

    二物交寇我,生世真如浮。

    晨朝墨云作,疾雷破山丘。

    排檐忽飞溜,蛙蝈鸣相酬。

    朱冠领热属,横溃输一筹。

    新凉苏肺气,踏湿登城楼。

    好邀云雨仙,长袖按梁州。

    吹水添瓶罍,净洗千斛愁。

    何从有此段,冰厅冷如秋,

    但觉诗思生,爽气入银钩。

    章成竟何用,知能救穷不?

    汤子亦旅食,回望家还羞。

    倡予敢不和,共作商声讴

    《池上对月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怒蝈喧幽耳,饥蚊搅熟眠。

    愿为修月户,住在广寒边。

    3.形容蝈蝈的诗句

    清代吴江词人郭廪的《琐寒窗·咏蝈蝈》

    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慢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昨天,你还梄息在山中

    那熟稔的灌木丛

    有你的同类和不知名的小虫

    此彼彼起的歌喉.

    你用歌唱求偶

    薄薄的琴键

    蝉翼般颤抖

    一不小心的高八度

    却落入了囚笼

    梦寐以求的丛林之恋

    竟缘吟唱失手

    同是青草的气息

    怎听不见了

    同伴们的喁喁唏嚅?

    你再也走不出那纤细的草棂

    回不到了熟稔的丛林

    不知你将为谁吟咏

    凄冷的唳风秋雨

    伴你一起凋零

    4.描述蝈蝈的诗句

    《夜书所见》 [ 宋代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 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

    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 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

    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商周时期人们把蝈蝈和蝗虫统称为 "螽斯 ",宋朝人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明朝才有了 "聒聒 "的称呼, "聒聒 "和 "蝈蝈 "都是以声名之,实际上 "聒聒 "和 "蝈蝈 "是一个等同的名称。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代人开始畜热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 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婴" ,这当然是延续了远古时代对蝈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

    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夜书所见。

    5.描述蝈蝈的诗句有哪些

    1、《促织》[ 唐 ]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促织》 [ 宋 ] 梅尧臣 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

    织女夜中起,明河檐外横。 一丝不入杼,疏密工未精。

    岂知天孙巧,衣脱六铢轻。 人间唯贵重,暗虫休催成。

    作者: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 ),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佑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

    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佑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3、《促织》[ 宋 ] 杨万里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作者: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

    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

    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4、《促织》[ 宋 ] 王炎 春山布谷劝耕事,秋园络纬催机杼。

    大家未织吏索租,小家欲织无丝缕。 无丝可织寒无衣,输租后期罪当笞。

    悲鸣终夜不能已,嗟尔候虫何自苦。 作者: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

    年十五学为文,乾道五年进士,调明州司法参军,丁母忧,再调 鄂州崇阳簿,江陵帅张栻檄入幕府, 议论相得。秩满,授潭州教授,以荐 知临湘县。

    通判临江军,召除太学博士,庆元三年,迁秘书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

    五年,迁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礼部员外 郎。六年,除军器少监,迁军器监, 主管武夷山冲佑观。

    起知饶州,改湖州,不畏豪强,有"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语,人多传诵。然终以谤罢,再奉祠。

    所居有双溪,筑亭寄兴,以白乐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

    生平与朱熹交厚,往还之作颇多,又与张栻讲论,故其学为 后人所重。 5、《促织》——蒲松龄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

    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

    近抚之,气息惙然。喜。

    6.请收集描写蝈蝈、蛐蛐的诗句

    秋颂

    1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2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3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

    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默默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7.八年级描写蝈蝈和蛐蛐的诗句

    九年级 济慈 的 蝈蝈与蛐蛐 要不要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