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艺概全唐诗

    1.刘熙载《艺概·诗概》说谁的诗歌"悲而不壮." a:曹操 b:曹植 c:

    刘熙载《艺概·诗概》说王粲的诗歌"悲而不壮." ,所以选 c:王粲。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著《英雄记》,《三国志·王粲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赋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为骚体。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它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对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发出了强烈的感慨。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为刘表拟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比较成功。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过效力的意愿。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王粲《登楼赋》手书(局部)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 严可均《全后汉文》卷90-91辑录有其辞赋奏疏。中华书局出版有俞绍初校点的《王粲集》。现世存诗23首。

    2.《艺概》一书有何特色

    《艺概》,作者刘熙载(1813〜1881年),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

    江苏兴化人。道光二 十四年(1844年)进士。

    曾官广东提学使,主讲上海龙门书院。于经学、音韵学、算学有较深入 的研究,旁及文艺,被称为“东方黑格尔”。

    《艺概》是作者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晚年。 全书共6卷,分为《文概》、《诗概》、《赋 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 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

    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自叙》),故以“概”名书。 “概”的含义是,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

    这 是刘氏谈艺的宗旨和方法,也是《艺概》一书的特色之所在。 《艺概》论文既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艺术规律,同时又强调作品与人品、文学与现实的联 系。

    刘熙载认为文学是“心学”,是作家情志即“我”与“物”相摩相荡的产物。所以论文艺贵真 斥伪,肯定有个性、有独创精神的作家作品,反对因袭模拟、夸世媚俗的作风。

    他注意到文学创 作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或“按实肖象”,或“凭虚构象”。并重视艺术形象的虚构,认为“能构 象,象乃生生不穷矣”。

    所以对浪漫派作家往往能有较深刻的认识。如说庄子的文章“意出尘 外,怪生笔端”,乃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李白的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其实与杜甫“同一 志在经世”。

    他运用辩证方法总结艺术规律,指出:“文之为物,必有对也,然对必有主是对者 矣。”(《经义》)又说“物一无文”,但“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

    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 斯能用夫不一者也”(《文概》)。《艺概》对物我、情景、义法种种关系的论述,就着重揭示了它们是如何辩证统一的,突出了我、情、义的主导作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