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素描春望350字
1. <春望》的唐诗素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素描一:
唐诗素描·春望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素描二:
唐诗素描·春望
山啊还是那座山啊,河啊依旧是那条河,可故国以不堪回首。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长安城里又是一年春草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放眼望去,却满城荒草萋萋,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虽然春天已经来临,百花竞开,含苞欲放的花卉挂满了枝头,清晨,晶莹的露珠似滴欲滴,一幅故国百花欲掉泪的画面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此情此景,怎能不叫诗人伤感啊!草木铮铮,春鸟啾啾,对花伤感的诗人好似听到战马奔腾的蹄声、军鼓奏响的鸣镝声,不由一阵心惊。
战争的烽火已经连续了三月,故都已于家乡音信阻隔,鸿雁难飞,通途变天堑啊!人们珍重那远方的家信,漫道片纸千金。
困居故都的人们,独立苍茫,无言搔首,头发搔短了,何时是归期,把头也都等白了,愁绪漫天纷纷下,浑欲不胜簪啊!
2. <春望》的唐诗素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素描一:
唐诗素描·春望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素描二:
唐诗素描·春望
山啊还是那座山啊,河啊依旧是那条河,可故国以不堪回首。阳春三月,春暖花开,长安城里又是一年春草绿,“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放眼望去,却满城荒草萋萋,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虽然春天已经来临,百花竞开,含苞欲放的花卉挂满了枝头,清晨,晶莹的露珠似滴欲滴,一幅故国百花欲掉泪的画面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此情此景,怎能不叫诗人伤感啊!草木铮铮,春鸟啾啾,对花伤感的诗人好似听到战马奔腾的蹄声、军鼓奏响的鸣镝声,不由一阵心惊。
战争的烽火已经连续了三月,故都已于家乡音信阻隔,鸿雁难飞,通途变天堑啊!人们珍重那远方的家信,漫道片纸千金。
困居故都的人们,独立苍茫,无言搔首,头发搔短了,何时是归期,把头也都等白了,愁绪漫天纷纷下,浑欲不胜簪啊!
3. 早春的唐诗素描
是这个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元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片片和新一量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诗的前两句写细润如酥的小雨,写似有若无的草色,都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象,体现着诗人取材的典型了观察的精微。
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元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是啊,早春,这是春天的开始,回黄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在人们心中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所以,早春是一年最美好的时节,就像清晨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刻,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年华一样。
4. 泊秦淮 唐诗素描
淡淡、轻飘的烟雾和那柔美、轻盈的月色笼罩着整个秦淮河水,那些沙粒、水流静静的像刚出生的婴儿,享受着母亲的柔抚般似的,享受着美丽的恩赐的柔光.
我将船只慢慢的划向岸边,靠近河边的一家酒店.我下了船,独自漫步在这美而详和如仙境般的境界里,静静的漫步……
“啊…….”一阵响亮而令人沉思的《玉枝后庭花》打断了我的一切美好,我缓缓的抬起头,随着那传声望去,只见一个卖唱的歌女,边唱边跳,似乎没有丝毫的忧伤,悲痛之感,似乎感觉不到亡国之恨,正在那对岸酒楼里欢唱着《玉树后庭花》,我暗暗的叹息,世间的一切怎么会这样。
5. 唐诗素描 送友人 急啊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初二七班·董文杰
远方,有一座座青翠的山峦,延绵不绝,好似一对对即将分别的友人,依依不舍地牵着
手;又好似大海上,波澜起伏的波浪,一层层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它们沉默着,仿佛有
着说不出的心事。
城东,波光粼粼、清澈见底的流水,环绕着潺潺流动,仿佛为这座城,围上了银闪闪的
纱巾。可它,时常哗啦啦的哭着,总有着不开心的事。
今天,你我就要在此分别。
你即将背上行囊,独自一个人走,我心里有千言万语,却说不出口。看哪,远处有一棵
孤飞的蓬草,随风飞转,不知风,将它带到哪片天空,那片土地。也许,它会在万里之外落
地生根。可是有谁知道,每天清晨,那晶莹剔透的露珠,是它相思的泪啊!
天空中,有一抹白云飘浮不定,不知将去何方。可它,为什么在此徘徊,迟迟不肯随风
离去?难道,它也在依恋什么?
红彤彤的夕阳,挂在山顶的树梢上,不舍地望着,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于是,它将
金灿灿的阳光,金子般洒满了大地。那阳光,将你我的身影,拉长,再拉长。最终,夕阳还
是沉了下去,只剩下,珍珠般大小,投下了最后一道余晖。
你总爱对我说,离别是下次相聚的开始,夕阳再美,也有落下的时候,而明天又是一轮
新的日出,我还会回来的,我们还会再相逢,我也这样安慰自己。可总想,让时间过的慢些,
再慢些。
夜幕降临,好似渐渐地,为天空笼罩上了,一层层的黑纱。到了分别的时候了,我的眼
泪,不禁夺眶而出,在脸上留下了,两道清晰的泪痕。这时的我,只能将你我的心拴在一起,
永不分离。耳边,传来了一阵阵马的嘶鸣声,为什么,那萧萧长鸣中,也带着无限哀伤呢?
暮色中,望着你渐行渐远的背影,我只能向你挥一挥手,将我心中万千的不舍和无奈,
化作对你的祝福,祝你一路顺风!
晚风,抚摸着我的脸颊;有雨滴,打在我被泪浸满的脸上,淋湿了暮色的背景。
6. 唐诗素描完整的
《蝶恋花》: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7. 唐诗素描 望岳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⑤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⑥眦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
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
凌:登上。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
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
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
8. 唐诗素描 望岳
望岳① 唐 杜甫 岱宗②夫如何?齐鲁③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⑤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⑥眦入归鸟。
会当⑦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
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即山东地区。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
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
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决:张大。
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7.会当:一定要。
凌:登上。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
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
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浚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
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时,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
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
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赏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
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
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