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梧桐意象的解读
1. 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李煜 【朝代】:南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有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前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赏析】: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李煜 【朝代】:南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有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前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赏析】: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 关于宋词中梧桐的意象是怎样的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
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
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 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
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 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
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
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
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
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 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
但梧桐不仅仅是凄凉的代名词。“梧桐”意象应用较广,因而含义复杂,上文只是简单的归纳。
梧桐深深深几许?“梧桐” 意象中更深的况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析。
4. 古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是什么呢
梧桐在文学作品中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梧桐的出现多是伴随着诗人或者作者的深情感怀,因此梧桐意象常常代表着作者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则主要有下面的这几种,分别是高洁品格、忠贞爱情、凄凉冷寂、离愁别绪。
高洁的品格常常是古代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古代诗人、文学家在看到梧桐高大、傲立于秋风苦雨之中的时候,难免会心生仰慕,希望自己能够像梧桐一样,傲然面对人生的凄风苦雨,显示出作者自己的高洁品格。另一方面,梧桐与凤凰为友,可见其品格高尚,以德为邻,显示出高尚品格的美好。
梧桐的意象还表现为对忠贞爱情的赞美。传说梧桐指的是两种树木,其中梧指的是雄树,桐指的是雌树,梧桐总是生长在一起,同气连枝、同生共死。
因此,梧桐树在诗人的笔下常常是忠贞爱情的象征。
5. 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正是化用“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温庭筠 虽为化用,但词人却善于融化前人的语句,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梧桐这一意象不仅表现季节与时令,而且由此表现秋季的特点。
6. 梧桐在古诗词中一般是什么意象的表现
1、高洁品格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再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暗喻自己品格的美好.庄子在《秋水》中也说:“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鹓鶵是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它生在南海,而要飞到北海,只有梧桐才是它的栖身之处.这里的梧桐也是高洁的象征.因此,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忠贞爱情的意象及寓意 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它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诗中用松柏梧桐的枝叶覆盖相交,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抗争的夫妻,生前被迫分离,死后合葬九泉,能不震撼人心? 3、孤独忧愁的意象及寓意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重门深锁,顾影徘徊,只有清冷的月光从梧桐枝叶的缝隙中洒下来,好不凄凉!过去是居万民之上的君主,而今已成阶下囚,万千愁绪,满腔幽愤,尽在其中.亡国之恨何时了?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深秋孤夜,夜雨滴打着梧桐和芭蕉,每一声都引起相思之人的阵阵秋思和缕缕愁绪.这既是一首雨夜相思曲,又是一幅凄风苦雨的秋夜图!面对此景,相思之苦便从词人心底涌起.作者对雨打梧桐和芭蕉的描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凄婉惶惑,意境深远. 4、离情别绪的意象及寓意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唐明皇回宫后,目睹旧物,触景生情,昔日的美人何在?诗人以春秋两季景物相对比,暗讽了这位重色轻国的君主与美人儿缠绵缱绻带来的终生悔恨.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秋夜三更,冷雨滴在梧桐叶上,一位独处秋闺的女子,脆弱敏感的心已无法承载离情别绪的痛苦,缠绵悱恻,幽怨伤怀,彻夜不眠.其意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再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丈夫去世,独守空房的李清照,遭受国破家亡的痛苦.此时,女词人独立窗前,雨打梧桐,声声凄凉,孤独无助的她,在深切地怀念着自己的丈夫.这哀痛欲绝的词句,催人泪下,堪称写愁之绝唱.如若满意,还望采纳,谢谢。
7. 关于宋词中梧桐的意象是怎样的
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唐朝诗人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
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
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的味,秋的落寞以及无穷的艺术美尽情显现。
诗人常借其他秋景共同谱写秋的韵味。“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秋光渐老,一片苍寒。“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高观园《菩萨蛮》)桂花、秋雾、西风,一派自然天成。古人常在傍晚或清晓时分汲水。
梧桐与井、辘轳并举,点明傍晚时令。“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以井边梧桐秋深夜黄破题,点明季节、时令。李煜《采桑子》中写“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
傍晚时分,落叶飘零,希冀飘零,心绪零落,最易想念未归之人,所以诗人常将梧桐和秋雨、秋声联系起来表达哀情。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引用已较为成熟。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酸恻动人的意象婉转地描述了杨玉环死后唐太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景中有情,情景浑涵,合成一片,不露痕迹。以梧桐表闺怨的集大成者应是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象不断叠加,意境逐步沉郁,写景议论自然交融。梧桐秋雨滴落,声声催人断肠。
以秋声来衬托寂寞,更能突现心境孤独。“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只是一滴雨露,不知多少离愁,声声叶叶,离愁到明也难以释怀。
这种用以动衬静的方法,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梧桐雨除表怨情外,还在怀友人,述矢志,叙飘零中时有闪现。
姜夔写给友人的《八归》中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刘过在《贺新郎》中道“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贫士的失职之悲在秋风秋雨中真正愁煞人。
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经过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染笔,后人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的况味。
但梧桐不仅仅是凄凉的代名词。“梧桐”意象应用较广,因而含义复杂,上文只是简单的归纳。
梧桐深深深几许?“梧桐” 意象中更深的况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析。
8. “梧桐”在古诗词中一般是什么意象的表现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 原发布者:风雪无阻天蝎 内容摘要:"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
他认为"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
关键词:古诗词梧桐意象 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被看重,而且常把梧桐和凤凰联系在一起。
凤凰是鸟中之王,而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可见梧桐是多么地高贵了。在《涛经》里,就有关于梧桐的记载。
在《诗经?大雅?卷阿》里,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摹摹萋萋,雍雍喈喈。"这诗说的是梧桐生长地茂盛,引得凤凰啼鸣。
萋萋,是梧桐的丰茂;雍雍喈喈,是凤鸣之声。《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就保留了很多的原型意象。
人们一般认为《诗经》中的民歌产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然而,在文字产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经在口头上流传,只是把它们记载下来是在文字出现之后,也就是说,《诗经》中的民歌是上古时代长期积淀的产物,其所反映的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433623831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原型意象也在不断演变,经过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断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