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司马显姿墓志集唐诗

    1. 《唐子畏墓志并铭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唐子畏墓志并铭[明]祝允明子畏死,余为歌诗,往哭之恸。

    将葬,其弟子重请为铭。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

    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日四海惊称之。

    子畏不然,幼读书,不识门外街陌,其中屹屹,有一日千里气。不或友一人,余访之再,亦不答。

    一旦,以诗二章投余,杰特之志铮然。余亦报以诗,劝其少加弘舒,言万物转高转细,未闻华峰可建都聚。

    惟天极峻且无外,故为万物宗。子畏始肯可,久乃大契,然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

    其父德广,贾业而士行,将用子畏起家,致举业,归教子畏,子畏不得违父旨。德广常语人,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父没,子畏犹落落。

    一日,余谓之曰:“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若必从己愿,便可褫襕幞,烧科策。今徒籍名泮庐,目不接其册子,则取舍奈何?”子畏曰:“诺。

    明年当大比,吾试捐一年力为之,若勿售,一掷之耳。”即墐户绝交往,亦不觅时辈讲习,取前所治毛氏诗,与所谓四书者,繙讨拟议,祗求合时义。

    戊午,试应天府,录为第一人。己未,往会试。

    时傍郡有富子,亦已举于乡,师慕子畏,载与俱北。既入试,二场后,有仇富子者,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并连子畏。

    诏驰敕礼闱,令此主司不得阅卷,亟捕富子及子畏付诏狱,逮主司出,同讯于廷,富子既承,子畏不复辩,与同罚,黜掾于浙藩,归而不往。或劝少贬,异时亦不失一命。

    子畏大笑,竟不行。放浪形迹,翩翩远游。

    扁舟独迈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观海于东南,浮洞庭、彭蠡。 蹔归,将复踏四方,得疾,久少愈,稍治旧绪。

    其奇趣时发,或寄于画,下笔辄追唐宋名匠。既复为人请乞,烦杂不休,遂亦不及精谛。

    且已四方慕之,无贵贱富贫,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而不必尽所至,大率兴寄遐邈,不以一时毁誉重轻为取舍。 (节选自《明代散文选》)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没,子畏犹落落 落落:大方的样子B.若勿售,一掷之耳 售:考中C.取前所治毛氏诗 治:研究D.逮主司出,同讯于廷 逮:等到6.下列语句中,全都表明唐子畏“个性卓异”的一项是(3分)①殊不屑事场屋 ②褫襕幞,烧科策③若勿售,一掷之耳 ④抨于朝,言与主司有私⑤不复辩,与同罚 ⑥放浪形迹,翩翩远游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子畏起初不喜结交任何人,但在听了作者劝言后,开始认可作者的观点,后来两人在情感上非常投合,但他仍然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

    B.唐子畏的父亲非常看好唐子畏的未来,认为他可以成就美名;同时也心存忧虑,即唐子畏可能难以成就家业,最终,这位父亲的话竟基本应验了。C.唐子畏虽然不很热衷科举,但也一度闭门苦读,在乡试乃至会试中都考出了第一的成绩,但因其卓尔不群的个性,使他没能在仕途上春风得意。

    D.唐子畏作画总是追求唐宋名匠的风韵,四方之士都仰慕他,无论贵贱贫富,每天到他家索要文词诗画,而他总是随意应允他们。8.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子畏,余肺腑友,微子重且铭之。 (4分)⑵子欲成先志,当且事时业(3分)⑶无贵贱贫富,日诣门征索文词、诗画,子畏随应之(3分)。

    2. 《陆周明墓志铭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陆周明墓志铭黄宗羲 周明姓陆氏,鄞县人也。

    少与钱司马读书,慷慨有大志。癸卯岁,周明为降卒所诬,捕入省狱。

    狱具,周明无所累,脱械出门。未至寓而卒。

    周明以好事尽其家产,室中所有,唯草荐败絮及故书数百卷。 讣闻,家中整顿其室,得布囊于乱书之下,发之,则人头也。

    其弟春明识其面目,捧之而泣曰:“此故少司马笃庵王公①头也!”初,司马兵败,枭头于甬之城阙。周明思收葬之,每徘徊其下。

    一日,见暗中有叩首而去者,迹之,走入破屋。周明曰:“子何人?子必有异,无为吾隐。

    ”其人曰:“余毛明山,曾以卒伍事司马,今不胜故主之感耳!”周明相与流涕,而诣江子云,计所以收其头者。江子云者,故与周明读书,钱公之将也。

    会中秋竞渡,游人杂沓。子云红笠握刀,从十余人,登城遨戏。

    至枭头所,问守卒曰:“孰戴此头也者?”卒以司马对。 子云佯怒曰:“嘻!吾怨家也,亦有是日乎!”拔刀击之,绳断堕地。

    周明、明山已豫立城下。方是时,龙舟噪甚,人无回面易视,周明以身蔽,明山拾头,杂俦人而去。

    周明得头,祀之书室,盖十二年矣,而家人无知者。至是而春明始瘗之。

    昔李固之死,汝南郭亮提章钺②,诣阙上书,乞收其尸。 栾布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彼皆门生故吏,故冒死而不顾。周明之于司马,非有是也。

    一念怜其忠义,遂不惜扞当世之文罔,尤贤尤难。初,周明读书时,有弟子讼其师,师不得直。

    周明诣文庙,伐鼓恸哭,卒直其师而后止。昔震川叙唐钦尧争同舍生之狱,以为生两汉时,即此可以显名当世。

    在周明视之,寻常琐节耳,独恨不得司马迁以拾之。江湖多传周明姓名,人以侠称,以为异人。

    嗟呼!周明亦何以异于人哉?周明一布衣诸生,又何所关天下事?而慷慨经营,是乃所以为异也。(选自《黄宗羲文集》,有改动)【注】①王笃庵:曾任明兵部侍郎,抗清被俘遇害。

    ②章钺:古代一种刑具。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讣闻,家中整顿其室 讣:死讯B。

    迹之,走入破屋 迹:踪迹C。 至是而春明始瘗之 瘗:埋葬D。

    祠而哭之 祠:祭奠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陆周明有侠义精神的一组是(3分)①周明以好事尽其家产 ②周明思收葬之③周明以身蔽 ④周明得头,祀之书室⑤不惜扞当世之文罔 ⑥即此可以显名当世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陆周明虽然只是一介儒生,却一生行侠仗义,富有侠义精神,以至于家中所有只是草席、破被和几百卷旧书。

    B。 陆周明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王笃庵的人头,从而引出了陆周明等人盗藏王司马头颅的故事。

    C。 陆周明、毛明山、江子云和钱司马等人利用中秋竞渡游人纷杂的时机,巧妙设计,相互配合,盗走了王司马的头颅。

    D。 当初,陆周明读书的时候,有学生诬告他的老师,陆周明到孔庙,击鼓痛哭,最终为老师伸冤后才罢休。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狱具,周明无所累,脱械出门。 (3分) (2) 在周明视之,寻常琐节耳,独恨不得司马迁以拾之。

    (4分)(3) 而慷慨经营,是乃所以为异也。 (3分)5。

    Bح迹:跟踪د追踪寻迹。خ 6。

    Cح③说明陆周明机智ز⑥归有光叙述唐钦尧为同学案件争论的话د并非评价陆周明。خ 7。

    Cح“钱司马”并未参与盗藏王司马头颅一事خ 8。 (1) ح3分خ案件审理完毕د陆周明没有受到牵累د被解下刑具放出监狱。

    ح“狱”“累”“大意对、语句通顺”各1分。خ (2)ح4分خ从陆周明的角度来说دح自己做的خ不过是平常小事罢了د只遗憾没有像司马迁一样的史家来采集他的事迹。

    ح“寻常琐节”“恨”“拾”“大意对、语句通顺”各1分。 خ (3)ح3分خ但他性格豪爽ح充满正义خد行侠义之事د这才是他成为奇特之人ح人们把他当作奇特之人خ的原因。

    ح“慷慨”、“异”、判断句各1分。خ。

    3.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译文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出处:(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译文:只有古人对于诗文的语言必定由自己创作出来,水平再低也不会做剽窃的贼。 句工只在一字之间。

    出处:(明)钱秉镫《田间文集·陈官仪诗说》 译文:句子的精妙,往往靠一个字起决定作用。 诗文句句要工,便不在行。

    出处:《魏伯子文集·与子弟论文书》 译文:写诗作文,每一句都追求精妙的人,是外行。 题妙可以庇诗。

    出处:(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译文:诗的题目精妙,可以遮庇正文的不足之处。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

    出处:《春秋斋论文》 译文:做人,关键看他的晚节如何;作文,关键看它的结尾如何。 文贵工不贵速。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织成》 译文:文章贵在精妙,不在于写得快。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诗之善者也。

    出处:(宋)姜夔《白石诗说》 译文:句子中含有言外之味,整篇中含中言外之意,这样的诗,才算是好诗。 作文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

    出处:(清)毛宗岗《水浒传读法》 译文:写文章,以善于避开别人写过的题材为能耐,又以善于更新别人写过的题材(推陈出新)为能耐。 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出处:待查 译文:读书时勤于思考别人的文法,写作时就会觉得很轻松。 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 译文:做人要以直爽为贵,作诗写文章要以曲折为贵。 樊绍述既卒,且葬,[1]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2]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一十九。

    [3]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保其难也。

    [4]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5]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一钱,[6]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7]皆应曰:然。

    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8]还言某师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

    [9]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10]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

    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年若干。

    [11] 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12]祖某官,讳泳。

    [13]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14]绍述无所不举,于辞于声,天得也,[15]在众若无能者。

    尝与观乐,问曰:“何如?”曰:“后当然。”已而果然。

    [16]铭曰: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17]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

    寥寥久哉莫觉属,[18]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

    有欲求之此其躅。 [编辑] 注释 ↑ 绍述河中人。

    ↑ 志上或无纪字。 ↑ 一十或作又十。

    今以《艺文志》考之,皆有其目,独铭赋诗亡焉。所谓表笺状策等文,凡二百九十一篇,曰《樊宗师集》二百九十一卷,数同,而以卷为篇,疑《志》之字误也。

    ↑ 《国史补》云:“元和之后,文笔则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退之作樊墓志,称其为文,不剽袭,观《绛守居园池记》,诚然,亦大奇涩矣。

    本朝王晟、刘忱皆为之注解,如“瑶翻碧潋,嵬眼倾耳”等语,皆前人所未道也。欧阳公《跋绛守居园池记》云:“元和文章之盛极矣,其奇怪至于如此。”

    又诗曰:“尝闻绍述绛守居,偶来登览周四隅。异者樊子怪可吁,心欲独去无古初。

    穷荒探幽入无有,一语诘曲百盘纡。孰云己出不剽袭,句断欲学盘庚书。”

    云云。 ↑ 子容切。

    ↑ 长而或作而长。 ↑ 盖下疑有如字。

    ↑ 或无尝字。元和十五年正月,宪宗崩,宗师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

    ↑ 师或作帅。方无出字,以下文“又出”观之,宜有。

    ↑ 或无刺字。 ↑ 病以或作以病。

    ↑ 兴元元年正月,樊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贞元二年闰五月,徙镇荆南;八年二月,自荆南复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十四年九月卒于镇,赠司空。 ↑ 泳试大理评事,累赠兵部尚书。

    ↑ 开元中,泳举草泽科。建中元年,泽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元和三年四月,宗师举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 ↑ 得下或有地字,或有地出字,皆非是。

    ↑ 后上或有某字,非是。 ↑ 或作脱。

    ↑ 觉或作学,非是。 。

    4. 文言文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出处:(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译文:只有古人对于诗文的语言必定由自己创作出来,水平再低也不会做剽窃的贼。

    句工只在一字之间。

    出处:(明)钱秉镫《田间文集·陈官仪诗说》

    译文:句子的精妙,往往靠一个字起决定作用。

    诗文句句要工,便不在行。

    出处:《魏伯子文集·与子弟论文书》

    译文:写诗作文,每一句都追求精妙的人,是外行。

    题妙可以庇诗。

    出处:(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译文:诗的题目精妙,可以遮庇正文的不足之处。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

    出处:《春秋斋论文》

    译文:做人,关键看他的晚节如何;作文,关键看它的结尾如何。

    文贵工不贵速。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织成》

    译文:文章贵在精妙,不在于写得快。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诗之善者也。

    出处:(宋)姜夔《白石诗说》

    译文:句子中含有言外之味,整篇中含中言外之意,这样的诗,才算是好诗。

    作文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

    出处:(清)毛宗岗《水浒传读法》

    译文:写文章,以善于避开别人写过的题材为能耐,又以善于更新别人写过的题材(推陈出新)为能耐。

    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出处:待查

    译文:读书时勤于思考别人的文法,写作时就会觉得很轻松。

    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

    译文:做人要以直爽为贵,作诗写文章要以曲折为贵。

    5. 元桢墓志铭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

    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

    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司马显姿墓志集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