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有华山这首诗吗
1. 唐诗三百首有画这首诗吗
唐诗三百首没有《画》这首诗,《画》这首诗作品出处是《中华古诗精选》。
此诗作者并不确定,唐诗三百首没有收录。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
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道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
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原诗:
《画》宋代佚名诗人(一说唐代王维或宋代道川禅师)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释义:
在远处看,高山有明亮的颜色,在近处听,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已经离去了,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还在争奇斗艳, 人走近,可是鸟儿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扩展资料:
这首诗围绕“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特征描写了画上的山、水、花、鸟,让人们从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本应模糊的远山却能清晰地看到它的颜色,本应在近处能听到的流水声却听不到,本应凋谢的春花却依然盛开着,本应被来人惊飞的鸟儿却一点也不害怕。这些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就只有画上的颜色,画上的流水,画上的春花,画上的鸟儿。
“春去花还在”,这句诗的意思是“春天虽然离去了,但花儿还在争妍斗艳”。本应该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感受画中那留住的美。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尽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画 (五言绝句诗)
2. 《唐诗三百首》有三百首诗吗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它编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编选者仅署名“蘅塘退士”,后经现代学者的考证,才确定为孙洙。
孙洙(1711~1778),字临西,别号蘅塘退士,江苏无锡人。这本《唐诗三百首》是他和他的继室徐兰英经商讨后作为家塾课本所编选的。
自问世以来,就被奉为最成功的唐诗选本。 然而面对此书,不少读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书中真的收录了整三百首唐诗吗?答案是否定的。
《唐诗三百首》共选诗人七十七家,收录诗作三百一十余首。从所选的诗人和诗作来看,此书主要选取了盛唐和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的代表作。
从编排体例来看,此书按诗体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大类,并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囊括了唐代诗歌的全部 体裁。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三百首”这个书名,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也有的说取自所选诗的概数。
3. 《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
没有.
唐诗三百首最大限度地照顾了文化不高的人们对于诗歌这种艺术奇葩的向往和追求。它的编者蘅塘退士在序言里面明明白白的说明了编书的缘由和想法:他认为当时小学生用得教材《千家诗》存在许多缺点,比如选择不当,有好诗但是也有上不了台面的;就体裁上而言,也是个瘸子,只有近体诗没有古体诗。而且,《千家诗》把唐代和宋代的诗歌混杂在一起,实在是不合道理。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因为不满现在学校的教材而自己动手为他儿子编课本一样,这位蘅塘退士有巨大的奉献精神,他为了所有祖国的花朵能有更好的教材编写了《唐诗三百首》。而且,他做好事还不留名,只希望书能留传下去,也不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一直到将近两百年之后,人们才知道蘅塘退士的名字叫孙洙。
得益于巨大而丰富的唐诗资源和孙洙独到而且厚道的眼光,《唐诗三百首》虽然只收录了77位诗人的313首唐诗,但是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因而荟萃了唐诗的精华,非常好看。什么叫“螺丝壳里做道场”,怎么样才能在300首的篇幅中变化万方,包罗万象,《唐诗三百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和可能。从内容上来看,这本书有雄浑苍凉、惨烈炫目的边塞诗,比如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时,它也收录了甜美静谧的田园山水诗,比如王维的《青溪》,其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一句曾经让我赞叹不已;从结构上来看,《唐诗三百首》既收录了《长恨歌》、《琵琶行》这样诗歌中的鸿篇巨制,同时更不缺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样精致秀丽的小诗;在这些精选出来的诗作当中,我们能读到对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与赞美,能读到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于无奈,能够读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的可怕,也能体会到诸如爱人私语之类的美好东西。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我们对于国际友人的情意,钱起《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这些艺术成就极高的唐诗的入选,表现出了孙洙对于唐诗的有着良好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更为难得的是,在这本书当中也表现出了他的胸襟和气度。《唐诗三百首》第一篇是《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这是痴情皇帝唐玄宗在山东祭孔的时候所作的。但是《唐诗三百首》当中也收录了许多作者不为人所闻但写得非常漂亮的诗歌,比如无名氏的《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抒发的是身在异乡而不能回家的感伤之情;又比如西鄙人的《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则是对哥舒翰保卫边疆的赞美。这作者“西鄙人”,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名,意思是“西域边境的劳动人民”,从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大作,到西域边境老百姓的集体创作,《唐诗三百首》就这么着展现着其兼收并蓄的胸怀。我唯一不满的是,孙洙在这本好看的书当中竟然没有收入一首李贺的作品,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何以写出“雄鸡一唱天下白”的诗鬼竟然受到如此的冷遇。
4. 唐诗三百首都有哪些诗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客中作 (李白)
清平调·其一 (李白)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桃源行 (王维) 闺怨 (王昌龄)
清平调·其二 (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落花 (李商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必背 登岳阳楼 (杜甫)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塞下曲·其二 (卢纶)
八阵图 (杜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必背
山居秋暝 (王维) 嫦娥 (李商隐)
丽人行 (杜甫) 渭城曲 (王维)
送别 (王维) 塞下曲·其一 (卢纶)
登高 (杜甫) 秋夜曲 (王维)
终南山 (王维) 佳人 (杜甫)
5. 唐诗300首是包括宋诗的吗
唐诗三百首不包括宋诗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
6. 俗话说唐诗三百首,真的有三百首古诗吗
论唐诗的话, 其数量多达五万首。当然还有散逸流失了的,不可考咱就不算了。别不信,陆游一个人的诗就上万了。
而具体到《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呢,这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7. 唐诗三百首里有没有望庐山瀑布
当然有啊。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⒀,遥看瀑布挂前川⒁。 飞流直下三千尺⒂,疑是银河落九天⒃。
词语解释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庐山》:“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
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
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
解析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文学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题作“望庐山瀑布”。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
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
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
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
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
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
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
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
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此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
“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肠敞斑缎职等办劝暴滑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
8. 唐诗三百首诗歌分为哪三部分有几首
一、回答:
1、《唐诗三百首》里面有311首创作于我国唐朝的诗歌。
2、都是什么诗: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其中五言古诗33首,乐府46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律诗50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包括的作者有:诗集诗人列表
白居易、岑参、常建、陈陶、陈子昂、崔颢、崔曙、崔涂、戴叔伦、杜甫、杜牧、杜秋娘、杜审言、杜荀鹤、高适、顾况、韩弘、韩偓、韩愈、贺知章、皇甫冉、贾岛、金昌绪、李白、李端、李频、李颀、李商隐、李益、刘长卿、刘方平、刘慎虚、刘禹锡、柳中庸、柳宗元、卢纶、骆宾王、马戴、孟浩然、孟郊、裴迪、綦毋潜、钱起、秦韬玉、邱为、权德舆、僧皎然、沈佺期、司空曙、宋之问、李隆基(唐玄宗)、王勃、王昌龄、王翰、王建、王湾、王维、王之涣、韦应物、韦庄、温庭筠、无名氏、西鄙人、许浑、薛逢、元结、元稹、张祜、张籍、张继、张九龄、张泌、张乔、张旭、郑畋、朱庆余、祖咏
二、扩展知识:
1、书籍简介:《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2、后世影响: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 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