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人按时间

    1. 杜甫是什么唐诗人

    版本很多 公元712-762这期间被划分为盛唐 762-827是中唐 而杜甫的生卒年712-770 从时间看跨越了盛唐、中唐 两个时期 可以说 杜甫是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诗人 如果要简单的划分出杜甫所处的时期 是不符史实的 三十五岁以前 因为科举不中 杜甫开始了漫游 也是在这期间 他结识了李白和高适 三人结下深厚友谊 一起纵情山水 笑傲人生 这时期的写作风格 也偏重清新 明快 后来 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 他定身长安 这十年 科举落第 寄居他处 等困苦生活让杜甫对唐朝政治生活和社会现状有个更深刻更高的认识境界

    安史之乱爆发后 杜甫也开始了他动荡漂泊的一生 国破家亡 战乱不已 成了杜甫心中一道无法抹平的伤痕 坎坷的人生经历 让杜甫的写作风格也更能贴近生活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 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 这个时期杜甫的诗歌成就极大 诗被后世誉为“诗史”

    纵观杜甫一生 其诗歌成就最大 最为后世流传和赞颂的 就是安史之乱以后 “三吏”“三别"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更是为后世广为传颂! 杜甫也因他写实的风格被后世誉为“诗圣” 所以 杜甫的一生 可以说是 坎坷 跌宕起伏的 而要具体的划分出他所处的时期 也是说法不一

    要论成就 后期明显是更高的 所以可以将他归为中唐时期 但其前期的作品也是重要部分 杜甫坎坷跌宕的一生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缩影吧

    2. 抓紧时间作文

    把握时间 有人说,人的一生共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 ——题记 昨天,是一个很现实而又遥远的名词.也许,昨天你拥有鲜花与掌声,拥有荣誉;也许,昨天你考场失意;也许,昨天对你来说实只是平凡的24个小时,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现在你或许还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回忆着当时那每分每秒的兴奋也冲动;或许你还在懊悔昨天的错误举动,回想着当时一时的头脑发热所造成的苦果;或许你觉得平淡,甚至感觉不到属于昨天的那24小时的流逝,脑子里糊里糊涂或空白一片,那一刻感觉自己像行尸走肉.但我想告诉你,时间的脚步一旦走过,昨天就会成为历史,历史是不可以改变的,最起码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是办不到的.昨天就是昨天,它依然是那个样子,不会因为你而改变. 明天,一个似乎近在咫尺却又十分模糊的名词.也许,你正在想象着明天我会怎么怎么;也许,你正因为今天的失败就否定明天的成功;也许,你总想把今天的责任去推给明天去负担.但我想告诉你,只要时间的脚步还未到达,谁都无法决定明天,明天就是明天,它不属于现实生活中的你,它是一个永远的未知数,任何人都不无法知道自己的明天是怎样的,至少现在办不到.明天属于未来,也许明天会被你改变,但并不是坐下来认为空想所能得到的,想拥有明天的主动权,就要看今天. 今天,才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属于现实的名词.今天不会因为昨天的得失而动摇,也不会因为明天的憧憬而失去自我.无论昨天怎么样,一切将如过眼云烟,无论明天怎么改变,今天是属于你的,只有把握今天,才能弥补昨天,创造明天. 只有把握现在,才能在明天驰骋风云,只有把握现在,才能充实虚幻的明天,只有把握现在,才能造就明天的辉煌! 那些还在时间上徘徊的人,那些还停留在过去,想象未来的人,那些白白虚度光阴的人,不要再犹豫,只有把握现在,才是最理想的唯一选择. 把握自己 事实告诉我们,能够把握自己的人,就是胜利者! 学会把握自己,就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总结自己的思想,以达到使自己思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独立的过程,试想一下一个连主观意识都没有的人如何成就事业,如何创造未来?他只会跪拜在胜利者的膝下,却还被愚昧牵制着喉咙,高喊着:"战胜者和降伏者只有一步之遥,而我就在胜利的彼岸!"但社会是现实的,是会鉴别黄金和沙子的,要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不模仿任何人,自己就是自己! 只有这样,他才能把持自己人生轨道的运行方向,不随波逐流,成为命运或是环境的奴隶!事实上,大多数人所度过的一生都是无意义无目标的一生,他们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点光阴.在自己所建造的牢房中迷惘,焦躁.如同深海中漫无目飘摇的水母. 人生的失败者,在其一生中从未达到自我解放,从未给过给自己以人身自由的决断.在放生之后,这些可怜又可悲的笼中鸟儿也只能展展双翅,最终坠落于空虚的沼泽地,糜烂、腐化. 曾经在上帝的审判室中,有一灵魂得以召见."你真应该下地狱!"上帝对他说.这人却喊道:"你不能送我下地狱."上帝想了一会,又说:"你真应该上天堂!""你也不能送我上天堂!""为什么?"上帝面带愠色."因为你根本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东西,只会每天找出虚构的借口来遮掩自己的本质,上天堂,下地狱,都是我自己的事,我就是自己的上帝!" 一旦掌握了真正的航海技术,即使风浪来的更猛、更大又何妨?明确了目标,自己就是哥伦布! 学会把握自己,学会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未来的齿轮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用意志去踏平一片荆棘之地.任何环境因素都改变不了的斗志就是志气,任何火焰都焚烧不尽的志气的内蕴就是对于自己理想抱负的执着.告诉自己,那里就是我要战胜的下一片高地. 把握现在在一个闲适的下午,天下着小雨,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我的思绪也变得绵长起来,悠悠的想起了一次聊天时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人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我们彼此心领神会,生命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把握现在的生活和状态是最重要的. 往事不可追.昔日的时光不论是好的、坏的都已经过去了.受苦受难也好,幸福愉快也罢,统统的都留存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丰富了我们的阅历,成熟了我们的思想.偶尔的回忆,可以调剂我们的情绪,丰润我们的心灵.或感慨于时光的飞逝,或伤悲于昨日的情怀,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一味沉迷于往事的怀恋或者戚戚于昨日的伤痛,是不可取的.没有必要把思想停留在已经消失的岁月中,不能自拔,固步自封.唐诗人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过去的岁月也许是春风得意也许是痛苦无奈,但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日子还不是一样的这么一天天过来了.当一切都成为往事的时候,昔日里的风光无限或者艰难困顿也会随之远去,所有的经历都变成了我们珍贵的人生财富.同样,人生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生命过程,健康和平安只是相对的短暂的,未来具有不可知性.规划的美好前景未必不会出现变故.因为人们总是寄希望于美好的明天,没有人会打算一个痛苦的未来.但是人的命运又是多舛的、不可预知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客观规律.天灾、人祸、病痛是我们生命历程中。

    3. 春社的日期习俗

    春社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

    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但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日[注 2]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民俗沿袭自春社。

    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4. 卢延让 苦吟 赏析

    年代:唐

    作者:卢延让

    作品:苦吟

    内容: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卢延让简介

    卢延让(902年前后在世),唐诗人,字子善,范阳人,天资聪颖,才卓绝,为诗师薛能。词义入僻,不尚纤巧,多壮健语,为人所嗤笑。侍御史吴融出官峡中,时卢延让布衣游荆渚,贫无卷轴,未。时吴融弟得卢延让诗百余篇,吴融读之,惊呼叫绝,诗虽浅近,然自成一体,厚待之。光化三年(900年)登近士第。王建建蜀,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官终刑部侍郎,著有《卢延让诗集》1卷。 光化九年进士第,朗陵雷满辟从事。满败,归王建,授水部员外郎,累迁给事中,终刑部侍郎。

    【评析:晋江·鸿江涛】 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而相传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更是在他的《送无可上人》一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加注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灯谜创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成句加注”,便是谜作者艰苦创作的切身感受。以谜论谜,作者匠心独运,会意成谜,底句中的“成”字由原来的“现成的、既定的”转义为“完成、实现、成功”,“注”由原来的“给面句做解释”转义为“倾泻、落泪”,以扣合面意,如是面底对应,丝丝入扣,竟无一字余闲。时下,谜坛不乏以成句为面而字句抛荒之作,此谜亦可为其鉴也。观斯谜,正应了一句时尚的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品味再三,想来此谜若真无知音相赏,天涯老弟岂不要“归卧故山”了!是以为之一评。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感的译文

    王昌龄介绍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 “王江宁”而致误。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 “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 727年)进士。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顾况之序所记当确。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成锳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交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詹才子传》说他 “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看来这位诗人屡次遭贬斥,仕途极不顺利。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阎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实在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据叫《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 ·艺文志》,知王昌龄有集五卷,唐时传世之本,今已难觅,《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全唐文》收其文六篇。目前能看到的王昌龄诗文便只这些了。

    6. 杜甫是什么唐诗人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世称杜少陵。

    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出生于河南巩县,死后葬于家乡巩县。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版本很多 公元712-762这期间被划分为盛唐 762-827是中唐 而杜甫的生卒年712-770 从时间看跨越了盛唐、中唐 两个时期 可以说 杜甫是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诗人 如果要简单的划分出杜甫所处的时期 是不符史实的 三十五岁以前 因为科举不中 杜甫开始了漫游 也是在这期间 他结识了李白和高适 三人结下深厚友谊 一起纵情山水 笑傲人生 这时期的写作风格 也偏重清新 明快 后来 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 他定身长安 这十年 科举落第 寄居他处 等困苦生活让杜甫对唐朝政治生活和社会现状有个更深刻更高的认识境界 安史之乱爆发后 杜甫也开始了他动荡漂泊的一生 国破家亡 战乱不已 成了杜甫心中一道无法抹平的伤痕 坎坷的人生经历 让杜甫的写作风格也更能贴近生活 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 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思 这个时期杜甫的诗歌成就极大 诗被后世誉为“诗史” 纵观杜甫一生 其诗歌成就最大 最为后世流传和赞颂的 就是安史之乱以后 “三吏”“三别"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更是为后世广为传颂! 杜甫也因他写实的风格被后世誉为“诗圣” 所以 杜甫的一生 可以说是 坎坷 跌宕起伏的 而要具体的划分出他所处的时期 也是说法不一 要论成就 后期明显是更高的 所以可以将他归为中唐时期 但其前期的作品也是重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唐诗人按时间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