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感遇诵读

    1. 古诗《感遇》作者陈子昂其三十四首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进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如武后时期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门,朝臣中往往有因一言失慎而被杀害者,以至人人自危。陈子昂在《谏刑书》和《谏用刑书》里对此加以劝谏,认为滥杀无辜将酿成祸乱。他的《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就是指斥这种现象的。《感遇》其十二:“呦呦南山鹿,罹罟以媒和。”则是用讽喻手法,表达对酷吏用诱鹿方式罗织冤狱的愤慨和忧虑。当然,他是从“达则匡救于国”的忠义立场进行创作的,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陈子昂是个具有很浓政治色彩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其所得。其失则在于,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辩附著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在《感遇》诗里,有一部分是表现作者侠肝义胆的述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如《感遇》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此诗作于诗人第一次随军北征期间,亲临沙场,有感于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种兴寄方式,已突破了古诗美刺比兴的传统局限,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虽在表现形式上带有受阮籍《咏怀》诗影响的痕迹,但没有兴寄无端的苦闷,而是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从“四杰”开始的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昂扬情调,在陈子昂的这类兴寄之作里更显激越,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2.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颔联中用得好的两个字是“空”“冒”,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2)作答本题也就是分析托物言志手法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众的才华;“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感慨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答案:(1)“空”“冒”(1分)“空”突出了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际上是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2分)“冒”意为“覆盖”,不但描摹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冠纷披、繁盛的情态.(2分)(2)前四句从形、色两方面赞兰若风采的秀美,突出其幽雅独特,借指自己出众的才华.(3分)后四句写兰若摇落,芳意无成,感叹其芳华零落,从而抒发自己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的感慨.(3分)参考译文: 兰花和杜若生于春夏, 枝叶多么茂盛. 幽雅清秀, 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 朱红色的花下垂, 覆盖着紫色的花茎. 渐渐地白天渐短, 秋风也慢慢的吹拂起来. 时光流逝,花儿凋零, 美好的心愿到底如何实现?赏析: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以“朱”、“紫”等鲜明的色彩加以描绘,并由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垂下来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勾勒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描绘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贵骄傲.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凋落.“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嫋嫋”来表现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此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抒发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寓颇深.这首诗颇像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与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显得格外健康而清新,正像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3. 诗歌鉴赏感遇张九龄这首是主要运用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也就是说,这首诗不是单纯的比兴手法,而且在古典诗歌当中,兴的手法一般都不独立使用,而是结合比的手法一起运用,所以通常有比兴的连用方法啊。

    4. 【唐诗三百首朗读mp3去这里找】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江雪》作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弹琴》 作者: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唐诗三百首朗读,原因是唐诗三百首朗读很容易找的,而且唐诗三百首朗读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唐诗三百首朗读,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唐诗三百首朗读,之所以这里的唐诗三百首朗读比较全,其他地方的唐诗三百首朗读网,可能不如这里的唐诗三百首朗读全面,确定是哪儿都能找到唐诗三百首朗读,原因是唐诗三百首朗读很容易找的,而且唐诗三百首朗读现在也不是太难找.关于找具体的唐诗三百首朗读,我建议你到这里看看唐诗三百首朗读,之所以这里的唐诗三百首朗读比较全,其他地方的唐诗三百首朗读网,可能不如这里的唐诗三百首朗读全面。

    5. 张九玲的唐诗感遇

    葳(wei)蕤(rui)1.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南朝 梁 江洪 《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摇扬葳蕤,与时推移。”

    2. 羽毛饰物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下摩兰蕙,上拂羽盖;错翡翠之葳蕤,缪绕玉绥。”

    颜师古 注:“葳蕤,羽饰貌。” 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虹旌迢递,翠华葳蕤。”

    宋 沉遘 《赠李审言》诗:“使节葳蕤出 汉 宫,我方受瑞守 江 东。”3. 华美貌;艳丽貌。

    《玉台新咏·古诗》:“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文选·左思》:“敷蘂葳蕤,落英飘颻。”

    张铣 注:“葳蕤,花鲜好貌。”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

    4. 柔弱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葳蕤自守,幸白璧之无瑕;缧絏苦争,喜锦衾之可覆。”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章佖》:“儿家小娘子葳蕤之质,年十六,孤处无依,欲求人家兰玉而伉俪之。”5. 萎顿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纶葳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 司马贞 索隐引 胡广 曰:“葳蕤,委顿也。”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休得葳蕤低揭,心愁意慵。” 清 忧患馀生 《邻女语》:“我的父亲何等激昂,难道我就是这样的葳蕤不成?”6. 据《太平广记》卷三一六引《录异传·刘照》载: 建安 中 河间 太守 刘照 妇亡,后太守梦见一妇人,往就之,又遗一双锁,太守不能名,妇曰:“此萎蕤锁也。

    以金缕相连,屈伸在人,实珍物。吾方当去,故以相别,慎无告人!”“萎蕤”亦写作“葳蕤”。

    后因以“葳蕤”借指锁。 唐 韩翃 《江南曲》:“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

    明 顾大典 《青衫记·承璀授阃》:“葳蕤重叠琐深宫,扫除近侍飞龙。”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三集·记钱姬假途脱籍事》:“急启葳蕤,而已空诸所有。”

    7. 古代一种首饰。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步摇﹞往时男女皆可饰,男冠如曲缨葳蕤之类。”

    唐 鲍溶 《李夫人歌》:“葳蕤半露芙蓉色,窈窕将期环佩身。” 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词·作语》:“印绂相鲜金错落,佩环交映玉葳蕤。”

    8. 草名。即萎蕤。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葳蕤草,一名。

    6. 古诗鉴赏,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四)陈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其卅四】陈子昂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44)。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鉴赏】 此诗作于神功元年秋。

    当时,诗人从军东征契丹,见危请缨,反遭武攸宜的猜忌和排挤,这首诗正是诗人遭受沉重打击后感愤而作。诗中记录了一位长期戍守边塞的老战士的自白。

    他的一生可谓经历丰富,倍受挫折。少年时豪侠放旷,崇尚义气;从军边塞后,以国事为重,奋勇战斗,却长期遭受压抑。

    诗人在这位战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来表现自己壮志未酬的“兴寄”,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予以讽谕。,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

    诗的开头两句,以苍劲古朴的笔触勾勒时、空背景,渲染出悲凉的气氛,深秋时的渤海要塞,凛冽的北风吹刮着浩瀚大海岸边的树木,呈现出一片凋零、萧瑟的景象。背景画面苍凉,但气势飞动,“海树”以“海”迭加于“树”,就使得这个意象雄浑而有风骨。

    “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引出诗中的主人公,亭堠乃边塞哨所;“楼”指亭上的戍楼。

    “明月楼”,既具体点明此时为深秋月夜,又使形象充满“哀”怨,启人联想到“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曹植《七哀》)的境界。

    《七哀》写女子,此写游侠;子建尚有“柔情丽质”(钟惺《古诗归》),子昂却刚健质朴。 诗接下来转入主人公的自述,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属燕国,汉以后置幽州,故称幽燕,其俗慷慨尚武;结发,指初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以示成人;事,从事;远游,漫游。句意为:他自称是成长于幽燕一带的人,成年以后,离家漫游。

    诗人为其落拓、凄凉的气质所吸引,不由前往攀谈,并将其自述记下。此联是这位战士自述身世和游侠生活的开始。

    “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赤丸,这是游侠儿执行任务的凭证。

    《汉书·尹赏传》载,长安有一群游侠少年专门杀吏为人报仇,他们事前在袋子里装上赤、黑、白三色弹丸,各自摸取,摸到红丸则去杀武吏,摸到黑丸则去杀文吏,摸到白丸负责为行动者料理后事。句意为:我拿到红丸前去刺杀武吏,手执白刃,为人报仇。

    这是描述具体的慷慨而危险的游侠生活。游侠重意气、重承诺等品质与下文舍身为国的勇敢行为是一脉相承的两个表现方式。

    诗人对他的经历颇为欣赏。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

    句意为:我为躲避仇家漂泊至海上,随后从军来到了这边塞的州界。这是这位战士自述到此从军的原因。

    “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辽水,辽河,有东西二源,在昌图县汇合;悠悠,遥远的样子。

    句意为:如今家乡远在千里之外,这辽河之水又如此的悠远、绵长。意即思乡之情有如这辽河水一样绵延不绝,而归途遥远,山重水复,归期也将如这辽河水一样渺不可期。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胡兵,此指突厥、契丹;汉国,即中国。

    句意为:每每为胡人的侵入而感愤不已;常常为中国无法有效遏制胡人而感到羞耻。“胡”、“汉”并提,充满民族自豪感。

    这两句极写这位战士的爱国热忱与报国雄心,可惜庸将误国,遂使有志之士怅恨不已。 “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七十战,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所载:李广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英勇苦斗,声威远播,却始终未能封侯,遭抑屈愤而自杀。这里借李广之事以寄托愤慨。

    句意为:何曾想到身经七十余战,战功卓著,却直到头发白了也未能有封侯之赏。此联是边塞战士的愤懑之辞,亦是诗人胸中的块垒,凭此一吐为快。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战国时燕国之地,汉以后置为幽州,连称为“幽燕”,属今河北北部与辽宁西部一带。

    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而冠,以示成人。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崇尚勇武,“幽燕客”三字足以表明此人为一侠士,他胸怀大志,刚一成年就去家远游,以求建功立业。

    并非恋巢的家雀,而是欲搏击四海风云的雄鹰。既为豪侠之士,又值血气方刚之年,故嫉恶如仇,愿铲尽天下不平事,敢作敢为,对贪官恶吏就难免有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侠义之举:“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据《汉书·尹赏传》说,长安有一群少年专门谋杀官吏替人报仇,事前设赤、黑、白三色弹丸,探得赤丸杀武吏,黑丸者杀文吏,白丸者处理丧事。这两句表现出主人公的英武与打抱不平的侠义精神。

    两句对仗工整,韵律铿锵,颇似五律之对仗句式。如果说“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稍显得低沉,可谓抑,那么至此则一扬,显得高昂,痛快淋漓。

    接着又回到现实中来:“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因为杀公吏、报私仇,触犯刑律,只得避逃海上,并到边塞从军。

    这其中自然亦有投身疆场,建功封侯的幻想。谁料明珠暗投,他在“此边州”并未能显身手,展抱负,其勇武之力与侠义之胆都不被赏识。

    他碌碌无为如同凡夫俗子。英雄失路,心绪悲凉。

    久在异乡为异客,又处于坎坷之境,最易生故乡之思:“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水“悠悠”寓有愁思悠悠。

    7.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感遇①·其一张九龄(唐)兰叶

    (1)生机勃发、清雅高洁 2分(2)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

    诗人通过赞誉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从容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

    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

    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

    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

    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

    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 “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

    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 表示爱慕之深。

    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

    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

    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

    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

    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8. 唐诗:张九龄的感遇四首之一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3、本心:天性。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 情怀。 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 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9. 唐诗赐萧瑀朗诵

    赐萧瑀

    唐代: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译文: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抄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zhidao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注释:

    萧瑀:字时文,隋朝将领,被李世民俘后归唐,封宋国公。

    疾风:大而急的风。劲草:强劲有力的草。

    板荡:动乱之世。

    勇夫:有胆量的人。

    智者:有见识的人。

    唐诗感遇诵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