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于易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夕 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

    1。

    杜鹃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2。

    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

    作用: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手法2分,作用2分)3。

    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意欲归隐对仕途又欲罢难休的无奈之情。【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也可以说是变相的默写,都属于学生记忆范围内的,比较简单。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2。试题分析:“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一联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上句巧写梦境。

    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象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

    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 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

    这三层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这一联以景传情,运用了虚实结合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

    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之夕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荡漾纸上。

    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

    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年华易逝的自伤之情;渴望归隐的迫切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有人说,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正适合诗人的情调和兴趣,你是怎样理解的?

    9、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8、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作者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如止水,万事皆空。作者描写的环境极静极美,正适合他的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9、反衬。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环境的清静。

    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

    2、暗用淮阴侯韩信的故事。韩信年少未得志时,曾乞食漂母,受辱胯下,贻笑于淮阴一市。而后来却征战沙场,成为西汉百万军中的统帅。温庭筠也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但因其恃才傲物,终不为世用,只落得身世飘零,颇似少年韩信。故“酒酣夜别淮阴市”句,正寓有以韩信的襟抱期待自己,向昨天的耻辱告别之意。

    3、这首诗异于温庭筠华美秾丽的闺阁题材诗歌,善于用典寄托怀抱,且不着痕迹,自然地与写景叙事融为一体,因景见情,含蓄隽永。“月照高楼”明写分别地点,是景语,也是情语。四个字点染了高歌而别的背景,展现着一种壮丽明朗的景色。它不同于“月上柳梢”的缠绵,也有别于“晓风残月”的悲凉,而是和慷慨高歌的情调相吻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豪气。这正是诗人壮志情怀的写照。诗贵有真情。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宦游思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一直高踞城楼,俯视大江,凭栏回望,远眺通向乡关之路。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知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 注:人物形象,2分;分析2分。

    (2)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乡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答夸张手法亦可);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使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注:每条2分,答对两条即得满分4分。

    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1):C解释:楼主请注意“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这句,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怎能说是“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呢?所以选C(2):……………………………………既然第二题已经有人回答了,我就不详解了。

    不过这里有个格式可以套用,是我自己总结的:诗人描写了XX,XX,XXX,XXXX……等意象,运用XXXX,XXXX……的手法(or修辞),描绘了XXXXXXXXXXXXX……的意境(翻译诗文)。诗人寓情于景(or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等等),表达出XXXXXXXXXXX……的情感(or XX之情)充满热情的原创帖啊~~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1)第一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篇章结构。抑扬:指的是在褒贬人、事、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

    《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闺怨 》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杨柳”取谐音“留”之意,是古人送别之物。另外此题考查抒情手法“触景生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