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选作品简介

    1. 孙大雨的部分著作目录

    诗集:

    诗集《自己的写照》,新月书店1931年版诗集《精神与爱的女神》

    《中国新诗库·孙大雨卷》,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0 年 5 月第 1 版。(这本诗集收诗 7 首,即《爱》、《海上歌》、《纽约城》、《一支芦笛》、《诀绝》、《回答》、《老话》、《招魂》和《自己的写照》。)

    《孙大雨诗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孙近仁/编(该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作的新诗;第二部分是作者历年来所撰写的有关诗歌理论和莎剧翻译问题的论文或随笔;第三部分是作者精心翻译的英文名诗。)

    诗歌翻译:

    《屈原诗选英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古诗文英译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英诗选译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英译唐诗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

    《黎琊王》(即《李尔王》),商务印书馆,民国37年第1版

    《罕秣莱德》(即《哈姆莱特》),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奥赛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麦克白斯》(即《麦克白》),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以上四种收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珍藏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威尼斯商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冬日故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暴风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萝密欧与琚丽晔》(即《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2. 刘自羽什么回忆录获中国传记文学奖

    编辑推荐语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本书为刘白羽的散文集,主要收录《日出》、《长江三日》、《平明小札》、《昆仑山的太阳》、《武夷风采》、《我的海》、《开江的日子》、《燃烧的红月季花》、《马鸣风萧萧》、《日月经天》、《宇宙的声音》、《玻璃窗外》、《关山月更明》等40余篇散文名篇。这些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均充满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方面,也表现出深切、独特的个人风格。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作者代表性散文40余篇,包括其名篇《日出》《长江三日》 《红玛瑙》等散文名篇。这些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均充满强烈的 激情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方面,也表现出深切、独 特的个人风格。本书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中华散文插图 珍藏版”《刘自羽散文》编辑。

    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委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茅盾文学奖)、《风风雨雨太平洋》,长篇回忆录《心灵的历程》,散文集《刘白羽散文集》、《红玛瑙集》、《腊叶集》、《芳草集》、《海天集》、《天籁集》、《凝思集》,《唐诗风貌》(影印本唐诗选珍藏本),《刘白羽文集》十卷。

    3. 钱钟书的著作及个人介绍有人知道吗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 无锡。

    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 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2年在清华结识杨绛先生,次年毕业,赴上 海光华大学执教。

    1935年,先生与杨绛先生完婚,然后同赴英伦 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B.litt)学位。

    之后随杨 绛先生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 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 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41年,珍 珠港事件爆发,先生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 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 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 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

    在其后的三 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 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 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 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先生受到冲击,并 于1969年11月与杨先生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 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 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88岁。 钱钟书简介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

    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

    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

    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

    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

    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

    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

    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 钱钟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与陈衍老人的交往更体现了这一点。

    陈衍,号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许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

    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有一次,石遗老人说起清末大诗人王运:“王运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钱钟书对曰:“应该是个矮子。”

    石遗笑说:“何以知之?”钱钟书说:“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得之。”石遗老人点头称是。

    又说王运的著作只有《湘军志》可观,其诗可取者很少,他的《石遗室诗话》中只采用某两句,但已记不起是哪两句了。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

    石遗老人不由得惊叹:“世兄真是好记性!” 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

    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

    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拼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

    4. 钱钟书的简介

    钱锺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

    钱锺书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两年后,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文学士(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女士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作品集《人兽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当年8月《管锥编》定稿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5. 刘自羽什么回忆录获中国传记文学奖

    编辑推荐语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

    本书为刘白羽的散文集,主要收录《日出》、《长江三日》、《平明小札》、《昆仑山的太阳》、《武夷风采》、《我的海》、《开江的日子》、《燃烧的红月季花》、《马鸣风萧萧》、《日月经天》、《宇宙的声音》、《玻璃窗外》、《关山月更明》等40余篇散文名篇。这些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均充满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方面,也表现出深切、独特的个人风格。

    内容提要本书精选作者代表性散文40余篇,包括其名篇《日出》《长江三日》 《红玛瑙》等散文名篇。这些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均充满强烈的 激情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方面,也表现出深切、独 特的个人风格。

    本书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中华散文插图 珍藏版”《刘自羽散文》编辑。 作者简介刘白羽(1916-2005),北京人。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委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副部长、部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获茅盾文学奖)、《风风雨雨太平洋》,长篇回忆录《心灵的历程》,散文集《刘白羽散文集》、《红玛瑙集》、《腊叶集》、《芳草集》、《海天集》、《天籁集》、《凝思集》,《唐诗风貌》(影印本唐诗选珍藏本),《刘白羽文集》十卷。

    6. 作者简介(钱钟书)

    钱钟书(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开明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开明

    《围城》(长篇小说)1947,晨光

    《谈艺录》(文论)1948,开明;补订本,1984,中华

    《管锥篇》(1-4册,文论)1979,中华;增订本,1982,中华

    《七缀集》(文论集)1985,上海古籍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他的深入骨髓的洞见、通达超脱的生存智慧足以让读者品评再三。《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7. 钱钟书的《围城》那位可以简介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

    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并;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

    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

    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袴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

    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民,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

    作者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

    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

    我们这里所选的第六章是这个单元之中的重场戏。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

    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

    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

    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

    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

    8. 高适的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适作品的编集,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今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20卷,亦不存。今有《四库全书》所收明汲古阁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诗8卷、文2卷。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8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皆为2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 1卷。敦煌《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等,尚存部分佚诗。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研究高适生平的著述有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周勋初《高适年谱》、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高适(702--765)的诗风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在描写边塞的战斗生活时,他侧重于表现战斗的激烈、艰苦和对士卒的同情,例如在《燕歌行》中,他就将沙漠的荒凉环境,激烈的战斗气氛,士兵的复杂心态等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雄厚豪健、悲壮浑朴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赠别诗,如《别董大》、《别韦参军》也具有他的边塞诗豪迈动人的气概

    9. 森鴎外の「うたかたの记」と「ふみづかひ」のあらすじをまとめてい

    「うたかたの记」あらすじドイツ・バイエルン王国の首都ミュンヘン。

    日本画学生の巨瀬は、以前ドレスデンで一目ぼれをした花売り娘のマリー・ハンスルと再会する。巨瀬はマリーの面影が忘れられず、自作のローレライのモデルとしていた。

    マリーはいきなり巨瀬に接吻する。惊く巨瀬に、同行していた友人のエスキテルは彼女は美术学校のモデルだが狂っていると教える。

    巨瀬は、自分のアトリエにマリーを呼び彼女への热い思いを伝える。话をする内に、マリーには高名な画家の父ステインベルグと彼女と同名の美しい母亲がいた。

    母はバイエルン国王ルードヴィヒ2世に悬想されていた。父は国王の毒牙から妻を守って死に、母も悲しみのあまり后を追うようにして死ぬ。

    孤児となったマリーはアルプス近くのスタルンベルヒ湖の渔师ハンスル家に引き取られたことがわかる。マリーは、父のように美术を学ぶためモデルとなっているが、诱惑の多い都会で身を守るためにわざと狂った振りをしていると明かす。

    マリーに诱われるまま巨瀬はスタインベルヒ湖に向かう。爱を确认した二人は、雨の湖の周囲を散策し船で游ぶ。

    村外れの岸辺に漕ぎ寄せると、母マリーの想い止みがたく狂人となっていた国王がいた。国王は、マリーの姿に母の幻影を见て彼女に袭いかかる。

    マリーは恐怖のあまり湖に没する。国王も止めようとした侍医グッデンもろとも湖に沈む。

    巨瀬はマリーを助けるが、杭に胸を打ったのがもとで死んでしまう。国王の葬仪の日、心配したエスキテルが巨瀬のアトリエを访问すると、彼は憔悴しきってローレライの絵の前に跪いていた。

    「ふみづかひ」についてドイツ3部作の最后作「ふみづかひ」は表面的には、主人公(小林)がイイダ姫の手纸をファブリース伯爵夫人に渡す役割を果たしたことで命名されたと考えられるが、この作品独自の构成に注目し、テーマの関わりにおいて题名の持つ象徴的な意味を述べよ。 三部作最后のものですが、これについてもお愿いします。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