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蝉

    1. 唐诗三百首哪首是第一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感遇·其一》。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折断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

    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唐诗三百首

    2. 流响出疏桐是写什么的

    流 响 出 疏 桐谜目:五言唐诗一句 谜底:西陆蝉声唱作者:庄荣坤 赏析:村垅谜面为唐诗人虞世南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一首托物喻意的诗,是唐代诗人吟蝉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所称道.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这都是蝉的品格高洁,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地位的帮助等).谜底“西陆蝉声唱”是骆宾王的《在狱吟蝉》首句,此诗已收入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这也是一首吟物喻意的诗,用蝉的高洁,来比喻自己不肯与武氏(则天)同流合污,才被下狱垣西.此谜以会意运典的手法成谜.谜面“流响出疏桐”的“流响”是此诗所指蝉的鸣叫声在不断地流动;“疏桐”指梧桐叶业已凋零,树叶自是稀疏,乃是秋之气象,与这首诗的末句:“非是藉秋风”之“秋”呼应;谜底的:“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所以“西陆”即是秋天.“蝉”字踏正谜面诗句典实,“蝉声”高“唱”,而引发其“响”如“流”,谜作扣合混成典雅,严丝密缝,正应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3. 求3首关于蝉的古诗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听秋蝉,秋蝉非一处。细柳高飞夕,长杨明月曙;历乱起秋声,参差搅人虑。单吟如转箫,群噪学调笙;风飘流曼响,多含断绝声。……”

    “听鸣蝉,此听悲无极。群嘶玉树里,回噪金门侧;长风送晚声,清露供朝食。晚风朝露实多宜,秋日高鸣独见知。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隋 卢思道 《和阳纳言听鸣蝉篇》)

    4. 谁知道蝉这首古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

    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

    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虞世南《蝉》赏析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蝉 作者简介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代表作有《出塞》、《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

    题解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

    “居高声自远。

    5. 问:唐诗《蝉》的作者是谁

    有名的都在这了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

    ——唐·许浑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蝉》

    ——唐·李郢

    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蝉》

    ——唐·陆龟蒙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

    ——唐·张乔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

    ——唐·罗邺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蝉》

    ——唐·罗隐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蝉》

    ——唐·徐夤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蝉》

    ——唐·薛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蝉二首》

    ——唐·子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

    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蝉》

    ——宋·苏轼

    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

    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

    6. 古诗三首 蝉、孤雁、鹧鸪 扩写300字

    蝉——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你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一切不过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你的鸣叫声持续到五更天亮时,由于已精疲力竭,就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生机勃勃的样子,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我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那样到处漂流。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你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孤雁——这是一只离群的雁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它不知道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不停地盼,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它的情是迫切,心是痛苦劳累的。而野鸦们对此是不会明白、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鹧鸪——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追逐、嬉戏,只见他们那炫丽美妙、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的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当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悄然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当黄陵庙花瓣纷纷飘落,散成一地的缤纷,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婉转又哀怨。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黯然抹去泪痕,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