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李贺edu

    1. 为什么唐诗三百首里没有李贺的诗

    现在大家读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选编的,他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家入选《唐诗三百首》。

    他所选编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据说很有权威性。就“蘅塘退士”这人的资料,我手中不多。

    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其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飞翔之,白首也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从这可看出,《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家塾教材而也。

    它与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工具书了,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蘅塘退士”认为“诗鬼”之诗不合符科举致仕的标准,从而打入冷宫。因为《沧浪诗话》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休不得”。

    2. 唐代诗人李贺为什么被称为“诗鬼”

    一是李贺诗歌的题材,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比如他的诗句: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第二,李贺被称为“鬼”,除其诗歌中多写及天国鬼境、神仙鬼魅的原因之外,恐怕与他本人的相貌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全唐诗》第392卷第007首李贺之诗《巴童答》中,他写道“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可以从其诗中想见其“巨鼻”、“ 庞眉”的丑陋容貌。另外,在《新唐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留仙先生所谓“长爪郎吟而成癖”是所谓也。以长吉诡谲之诗,配此古寝之貌,“诗鬼”之号堪为确称!

    3. 古诗:南园——(唐)李贺

    南 园①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书生万户侯? 【作者】 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 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 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 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注释】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 此为第五首.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 阁. 【品评】 前两句用反问语气,“何不”直贯下句,从语法结构看,两个诗句连接起来是一个完整句子: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直贯下句,必须一口气读到底: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 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 而是投笔从戎, 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何况李贺这位书生连考进士的资格也都因父亲的名字中有个“晋”字而被剥夺了呢?然而要立战功也并不容易.他反问道:“何不带吴钩?”那么,究竟“何不带吴钩”呢?以两问成诗,声情激越,为七绝创作别开生面.。

    4. 为什么唐诗三百首里没有李贺的诗

    答:《唐诗三百首》是一本孩童启蒙教育的书。

    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的题辞中指出,该书为“世俗儿童就学 ”而收编,“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塾私课本,俾童而习之。”就是说收录的诗应儿童易懂、脍炙人口,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李贺的诗后人有评价:由于过分雕琢求奇,有的作品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情思脉络欠连贯。另外,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境界,他的诗歌常被称为“鬼仙之辞”、“鬼诗”,有“鬼气”。

    因此他的诗不大适合“世俗儿童就学 ”、“ 俾童而习之”、“脍炙人口”的编辑主旨,未收入《唐诗三百首》就可理解了。

    5. 李贺最著名的诗

    一、李贺最著名的诗是——《李凭箜篌引》。

    二、附原文如下: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

    6. 过华清宫李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唐朝是在玄宗李隆基的手上发展到了它繁荣的顶峰然而又是在他的手上开始了唐帝国的衰落.这一切,华清—— 曾经是那么繁华的华清宫,是历史的见证人;这一切,都可以作证.正因为如此,中唐之后,多少文人墨客经这个地方,都忍不住要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历史感慨.一部《全唐诗》中,有多少以华清宫为题材的诗作啊! 李贺这首《过华清宫》是一首严谨的五言律诗.它主要刻画的是华清宫今日之冷落萧瑟,且追述了华清宫清寂冷落的开端,其冷落之原因也不言而自见前人曾云:“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议论者为最上.”前人又云:“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处.”这也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李贺这首诗是得含蓄妙处的佳作. 诗的开头两句先从气氛上渲染:黯淡的月色,更增加夜的凄楚;在寂寞、凄凉的宫中居然传出似哭声般的乌鸦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古人认为乌鸦是不祥物,经常用它来形容荒凉恐怖.如李商隐写隋堤之凄凉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韩偓写泉州溪县经过兵火之劫后,这样形容当时情景:“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都是以乌鸦来渲染凄凉.李贺这里写曾经是那样繁华热闹的华清宫,在凄清的月色下传出了乌鸦的悲鸣,那凄凉之状就如见如闻了. 接下去中间两联,承接着第一联的气氛,用精雕细刻的笔法,绘出华清宫的荒凉、冷落、萧瑟.那荒凉的雾霭岚气,笼罩着宫殿,使朱红色的格子窗也显得那么黯淡无光;石阶折断了,爬满了紫青色的苍苔. 这是宫室外边荒凉的情景.这一幅景象对宫室外边的满目荒芜的情形作了精确的刻画.写到这里,诗人还没有收住他那精细之笔,他驰骋幻想,用两个出色的细节写宫殿里边的冷落:桌子上,精致的玉碗里,还盛着残剩的酒液;银灯上罩着的灯纱,污点斑斑,破旧不堪.宫殿里的冷落更带着一种狼狈的气氛,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大概这是逃跑到四川去的皇帝跑之前还在寻欢作乐,酒宴上觥筹交错,灯烛辉煌;跑时来不及收拾一下,所以还留下这么副狼狈的情景吧!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讽剌,但含而不露,没有直接指斥他耽于逸乐,而是用两个细节来引动人的遐想. 清人方扶南认为本诗“结句佳”,这是很正确的,表面似乎是说:逃到蜀地去的皇帝还没有音讯时,温泉就长出野芹的叶芽了.这里实际上有两层深意:一是说明华清宫的凄凉不是今天始,而是由来已久,皇帝逃蜀之时已经开始凄凉;其二,更重要的是含蓄地点明造成华清宫这样凄凉冷落的,正是那逃亡蜀地的皇帝. 这首诗从多方面来刻画出华清宫凄凉的景象,它从气氛、宫殿外边、宫殿里边、凄凉的由来这不同侧面落笔,把华清宫的冷落萧瑟写得悲切感人,形成了具有悲剧美的意境.诗人之所以选取这个题材来加以描写,乃是由于诗人忧国忧时思想的表现,那曾经那么繁华的强大帝国,现在也就像华清宫一样没落了. 华清宫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唐王朝也失去了往日的鼎盛.这,正是诗人主旨之所在.华清宫,在诗人笔下乃是唐王朝的缩影.李贺是关心着国家命运的,他并非像后人所描绘的那类“鬼”气遍身的诗人.。

    7. 求解李贺的“谣俗”诗词赏析 全文如下,不要出处,请知情者直接翻译

    原文 《全唐诗》

    唐.李贺

    上林胡蝶小,试伴汉家君。

    飞向南城去,误落石榴裙。

    脉脉花满树,翾翾燕绕云。

    出门不识路,羞问陌头人。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注音:lǐ hè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勤奋苦学,博览群书。凭借着出众的才华,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诽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之作《讳辩》,对无耻的奥步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于国家之典”,指出李贺举进士无可厚非,并尖锐地讽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仁和里杂叙皇甫湜》),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因病27岁卒。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概是讲上林的蝴蝶娇小,陪伴着汉家君,飞到南城,翩然落在少女的石榴裙上,繁花荣盛,生于树枝,嗷嗷雏燕飞绕云层,少女迈着小碎步,走出门外,却不认识道路,娇羞脉脉,询问路上的人

    8. 李贺—《燕门太守行》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

    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

    绝句多抒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主要诗作】雁门太守行①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

    【注释】 ①雁门大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古雁门郡,占有今山西西北部 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县。 ③玉龙:指剑。

    【评析】 李贺的不少诗向称难解,这一首解者纷纭,却莫衷一是。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异常分歧。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 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先看后四句。

    “半卷红旗临易水”,暗示“临易水”之前有一段进军过程。“半卷红旗” 是为减少阻力,是进军的特征,如“红旗半卷出辕门” 之类。

    “临”字也表现行军的动势。那么,“临易水”之后是否遇上敌军?如果遇到的话,力量对比如何?形势对谁有利?这一切,后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却比较明晰:一、“临易水”表明前进受阻,又令人联想起《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二、击鼓为了进军,而“霜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暗示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三、末尾两句,写主将提剑上阵,誓作殊死战斗以报君恩,则大敌当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储浮臂簧赚毫辫桐播昆。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

    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角”,古代军用乐器。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

    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

    “塞上胭脂”,旧注引《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释,大致不错。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战。

    “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造型新颖,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

    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色和造型。

    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为“黄金台”。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黄金、白玉, 其质地和色泽, 都为世人所重。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全唐诗李贺edu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