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研究现状

    1. 关于唐诗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在隋末的农民蜂起的大起义中,原隋朝大官李渊和他的儿子们(世民与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劳卓著。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的帝国(疆域约1100多万平方千米)。

    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而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

    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在两千多有名望的诗人中,特别突出的属世界级的大诗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以外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名,这一数字也大大超出战国至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连鲁迅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唐朝后就没好诗了;实在是后来人写古诗,要先读唐诗是很必要的。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以及世界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

    说到唐诗的兴盛的原因,(当然学术界不断的在探讨中)较普遍的看法是:一: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二: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唐诗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

    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例如;李白遭谗,也就是‘赐金放还而已)所之,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并非是一片颂扬)六: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唐诗的发展传统分为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共四个时期。盛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顶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经历过这个时期。

    如今,谈这个话题,着眼点也是从“诗歌”本身发展来展开审视。这一点,比较唐代社会之历史进程;发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2. 唐诗诗体的发展状况如何

    唐诗简介

    总论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一.唐代初期

    (一)初唐前期

    1.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胸襟。

    2.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发展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3.代表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二)初唐后期

    1.陈子昂主张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是《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含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的孤独感。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一).山水田园诗

    1.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

    2.代表诗人:

    (1)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山居秋暝》

    (2)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出山水田园的秀美。《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二)边塞诗

    1.将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2.代表诗人:

    (1)王昌龄的诗有一种浓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出塞》、《从军行》

    (2)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有一种豪侠气质。《塞下曲》、《燕歌行》

    (3)岑参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的诗人李白。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四)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扩大,写法多样。一般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他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唐代中期

    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

    (一)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代表诗人李贺(鬼才)的诗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李凭箜篌引》

    (二)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作用。

    1.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诗要写得通俗易懂。如《卖炭翁》。在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2.元稹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遣悲怀三首》《行宫》

    (三)中唐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江雪》和刘禹锡《乌衣巷》。

    四.晚唐诗歌

    1.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了自我。

    2.杜牧的咏史诗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泊秦淮》《赤壁》。

    3.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李商隐。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3. 唐诗的发展 论文

    一 唐诗与唐以后的诗 研究唐诗,原本是范畴明确边界清晰的,如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王士菁的《唐代诗歌》,直到陈伯海的《唐诗学引论》都是有关唐一代诗歌的研究,视野完整或者说对象完整,论述也完整。

    我曾经说过,做唐诗研究“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与宋诗的纠缠”。但做宋诗研究的人与唐诗的纠缠太多、太深的缘故,孤立地谈唐诗似乎也就缺乏一个比较的视角。

    因此最注重唐诗学科建设意义的《唐诗学引论》首篇“正本篇”中也不得不先要提到“宗唐宗宋”的历史争议,也要就唐宋诗比较的学术意见中引出自己的思考。钱钟书《谈艺录》开篇第一节就是“诗分唐宋”,明确提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话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

    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钱先生这段话概念很清楚:唐诗不必出于唐人,即唐人写的未必就是唐诗;宋诗不必出于宋人,即宋人写的也未必就是宋诗。

    ——唐诗宋诗应以审美质性来划分,即以“体态性分”来判别,所谓“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所谓“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个诗学审美意见影响极大,流播极广,将唐诗的时代概念打破了,或者说打通了,然而它也只是诗学理论上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审美见解(德国的席勒与清代的吴雷发均有类似的意见),“美学”上固然有突破的意义,而在“历史”上的雷池却仍无法跨越。

    ——唐诗仍有它天然的、不可移易的历史规定性。我们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就没有选收一首唐朝人的诗歌,尽管他谈过杜甫、韩愈、白居易、孟郊都写出过真正的“宋诗”,开出宋调之先河。

    严格意义上的“唐诗”,无疑即见于《全唐诗》与《全唐诗》的各种“补编”(包括《全唐诗逸》、《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全唐诗补逸》、《全唐诗续补遗》和《全唐诗续拾》等)里的诗——全唐的诗的数目亡佚的无疑要大大超过存世的,在辨识上似乎也应撇去《全唐诗》始作俑收录在这些书里的五代诗。从唐人孙翌第一部编选唐诗的《正声集》开始,《南薰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等著名的“唐人选唐诗”以来,历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元好问《唐诗鼓吹》、高。

    4. 唐诗的发展 论文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

    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

    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

    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

    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

    5. 唐诗诗体的发展状况如何

    唐诗简介 总论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一.唐代初期 (一)初唐前期 1.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胸襟。 2.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诗的定型。

    对我国诗歌发展影响深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3.代表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二)初唐后期 1.陈子昂主张应该有所寄托。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但他写得最好的是《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含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的孤独感。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一).山水田园诗 1.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

    2.代表诗人: (1)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山居秋暝》 (2)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出山水田园的秀美。

    《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二)边塞诗 1.将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2.代表诗人: (1)王昌龄的诗有一种浓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

    《出塞》、《从军行》 (2)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有一种豪侠气质。《塞下曲》、《燕歌行》 (3)岑参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的诗人李白。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四)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扩大,写法多样。

    一般认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他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唐代中期 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

    (一)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代表诗人李贺(鬼才)的诗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

    《李凭箜篌引》 (二)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作用。 1.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主张诗要写得通俗易懂。如《卖炭翁》。

    在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2.元稹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

    《遣悲怀三首》《行宫》 (三)中唐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江雪》和刘禹锡《乌衣巷》。 四.晚唐诗歌 1.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了自我。

    2.杜牧的咏史诗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泊秦淮》《赤壁》。

    3.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李商隐。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人的才华,开拓出一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

    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6. 唐诗的具体发展过程

    唐诗学发展史是叙述唐诗学的学术研究历史,文学史的学术史研究只有在注意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描述其历史发展过程,才有可能合理地解释有关的文学现象.唐诗学发展史的体系建构,是要将诗学与影响诗学发展的诸种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整体,阐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诗学发展的综合影响.唐诗学发展史是叙述唐诗学的学术研究历史,从历代读者的阅读热情发展到历代文人对唐诗特质的自觉探求,这既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文化现象.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它是中国古代诗学史研究的一部分.但要解释唐诗学的形成、特别是唐诗学能够成为一项热门的学术研究史,问题却要复杂得多.也就是说,仅仅关心诗学本身是不够的.因为诗学现象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变革、文化传统、哲学思潮、学术思想、士人心态以及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会产生综合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术趋向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当我们研究唐诗学发展史时,不仅要理清唐诗学学术史的发展线索,而且应该揭示出唐诗学史得以建构的条件及其原因、解释唐诗学的发展何以呈现出今天这样的历史面貌而不是其它状态.笔者认为,文学史的学术史研究只有在注意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描述这个历史发展过程,才有可能合理地解释有关的文学现象;因此,唐诗学发展史的研究,必须同时阐述上述那些非诗学因素与诗学发展的有机联系,并把它们看成是唐诗学史体系建构的一部分. 一、关于唐诗学的存在基础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唐诗历来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如今随便走到书店里逛逛,还总能看到这个热潮的余波.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人挑选有关唐诗的普及读物或唐诗选本.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笔者在香港街角书店的一堆畅销书里,发现一种新印的《唐诗三百首》赫然躺在《求职指南》和《心灵鸡汤》之间.这对一个长期从事唐诗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多少会有一丝凄凉之感.但不管怎么说,目前的街景至少说明,唐诗依然存在,即使隐去时代背景,作为一种审美积淀,也已经和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了.说来也怪,中国人对唐诗的热情为何经久不衰呢?清人赵翼早就说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注:《瓯北集》卷28,嘉庆寿考堂本.)赵翼的时代距离李杜的时代已逾千载,但当时的唐诗读者依然人数众多,赵瓯北有点不满,主张当代人可以创新,不必老是嚼李白和杜甫.可是这“各领风骚”的建议似乎并没多少响应,《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孙洙与赵翼是同时代的人,在今天,赵瓯北的“知名度”未必超过孙洙,而孙洙的出名可以说是沾了唐诗的光.唐诗普及的程度是中国“正统”文学中其它样式无与伦比的.历代的唐诗选本仅算现存的,也不下三五百种,所以,唐诗的各类总、合集的编选,安全可以称得上一门很热的“选学”;自宋以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人对唐诗的保存、刻印、注释,以及对唐诗的作者、艺术等问题花大气力来研究,这种学问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独立的文学现象,它本身的存在以及发展也构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当有学者提出“唐诗学”的概念,学界立即首肯了“唐诗学”以及“唐诗学史”的研究价值.唐诗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要归功于唐诗的魅力.后代的普通百姓把唐诗作为启蒙教材,把习唐诗看作是中国人基本文化素质的体现.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表现了中国人这种传统的需求.也许和文人发议论有点相似,人们说话的时候,喜欢引几句唐诗,“出口成章”,引用一句,胜说千言万语.唐诗,这朵千年以前盛开的奇芭,能不断地引起后人的观赏兴趣,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唐诗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它融进了全民族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人们对它的理解是超越时空的,不需要掌握详尽的时代历史背景.很多诗句甚至不用注释,只要是中国人,只要受到过中国文化的熏陶,都能心领神会.例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诗的语言仍是一种艺术语言,有着很强的艺术概括力,是相当凝练的语言.它既是全民族共同的语言,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水准,与一般的生活语言有本质的区别.这样,唐诗的名句能在当代生活中继续作为交流的语言,传递信息.其次是共通的审美理想.唐诗的流传,与中国人千百年来审美传统的稳定性有关.中国人追求含蓄、朦胧、沉稳的美,追求恬静、超脱的诗歌意境.与西方的审美特性不同,中国人更偏重于欣赏委婉曲折、含蓄深沉的艺术,讲究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和尺幅万里的浓缩,而总是不太喜欢一泻千里的铺张以及溢于言表的直抒情怀.例如,有人批评柳宗元《渔翁》的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有蛇足之嫌.正是因为这两句恰恰点出了全诗所追求的境界——一种企求超脱的悟.诗学史上有过相当激烈的唐宋诗优劣之争,就是如何保持并平衡传统审美理想的反映.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

    7. 论述唐诗发展的概况及唐代诗歌走向高峰的原因

    唐 诗 的 发 展 分 为 初 唐 、盛 唐 、中 唐 、晚 唐 四 个 时 期 。

    [1] 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时期。唐初诗坛承袭齐梁的浮靡诗风,流行宫体诗,能够摆脱宫体诗浮靡诗风影响的诗人是王绩,他推崇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主要 描 写 田 园 风 光 和 个 人 的 田 园 生 活 , 诗 风 疏 淡 质 朴 。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破坏和改造了宫体诗,奠定了五律,发展了七言歌行。继“四杰”之后使律诗定型的 两 位 诗 人 是 沈 佺 期 和 宋 之 问 。

    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陈子昂。他推崇汉魏古诗,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以复古为革新,扫除了宫体诗的浮靡诗风,端正了唐诗 的 发 展 方 向 , 为 盛 唐 诗 歌 高 峰 的 到 来 铺 平 了 道 路 。

    [2] 盛唐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李白和杜甫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他们的 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和称 “ 吴 中 四 士 ” 。 [3] 中唐前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后期重有出现繁荣景象。

    唐代宗大历年间在诗坛享有盛名的十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元结、顾况注重反映现实民生,是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

    中唐前期的刘长卿和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是王维、孟浩然的余绪;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的余绪。中唐后期的两大诗派是新乐府派和韩孟诗派。

    中唐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 韩孟诗派与新乐府派几乎同时出现,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他们标榜“ 陈言务去”,尚古拙,求奇险,艺术上避熟就生,因难见巧,刻意求新,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在两大诗派之外,能够独树一帜,成就较突出的诗人有刘禹 锡 、柳 宗 元 、李 贺 等 。

    [4] 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

    晚唐前期极负盛名的诗人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

    晚唐后期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扬中唐新乐府派的创作精神,注重反映社会民生,但艺术成就不高。原因:唐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革,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诗歌创作开拓了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材料。

    唐诗突破了六朝后期诗作大多束缚于玄言、山水、宫体,或抒写个子失意苦闷的的小圈子,广泛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生疾苦,朝廷政事与地方动乱,边塞战争及民族习俗,都市生活同田园风光,以及礼教、门第、爱情、婚姻、商人、手工工人的情况等,其概括的广度和表现出来的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把庶族寒门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力量,也是唐诗的主要创作群。

    庶族文人一般来说视野比较开阔,其中部分文人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困顿,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比较近接触和联系,并在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唐诗的繁荣,同唐代社会思想比较解放也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抱有一定的自信,同时又需要协调内部矛盾以利于长治久安,所以在意识形态方便采取了比较开放自由的政策,对儒、释、道各派思想兼容并蓄,有时还允许和鼓励人们对时政展开批评;这对于解除时人的思想束缚,促进诗歌创作的自由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诗的兴盛,也是唐代文化艺术普遍繁荣的产物。

    当时文化的相对普及和诗歌群众基础的扩大,给诗歌创作带来新的生命力。唐代各种文艺形式的充分发展,也给予诗歌多方面的影响。

    古文运动、传奇小说以及佛经、变文里的故事,促成了中唐以后诗歌的散文化、故事化和玄怪等特殊倾向,而曲子词的兴起,又给晚唐温、李一派诗歌开拓了用新境界,还有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自然会作用到诗歌身上。 唐代的巨大成就,还是唐代诗人们多方面地批评继承文学遗产,推陈出新的结果。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开始到唐代,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无不为唐诗所充分吸收,体现了唐诗集大成者的风貌。 当然,唐代诗人对待文学遗产,并非一味的兼收并蓄,于其中仍有所扬弃。

    对六朝诗歌中某些偏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尤其是对齐梁陈宫体诗的不良影响,唐初百余年间的几代诗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基本上挣脱了旧的束缚,开拓了新的局面;不过在否定和改造旧风气的时候,也不排斥其中有用的文字技巧;这也是唐诗能够跨越传统大步前进的重要原因。

    8. 中国唐代诗歌发展的情况

    歌词(诗歌)的历史脉络 一切民族最原始的诗,都是以歌的形式口头创作出现的,作为劳动本身的组成部分产生于人们的集体劳动之中,并由于某种劳动的需要用来调节节奏或统一步伐。

    如许多人同时搬运较大物体时常用的“嘿哟嘿哟” 的劳动号子、纤夫们在拉纤时一领众和或齐声歌唱的低沉音调等。后来,随着文字的产生便出现了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诗歌,这些诗歌经过口耳相传活跃于民间,成了人们劳动和娱乐的精神财富。

    也就是说,诗(歌词)起源于劳动,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展。 在古代(唐朝以前),歌词与诗歌是不分开的,诗即是词、词即是诗——“诗为歌词”,二者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又相互影响、不断转化。

    以它们与音乐的关系而论,凡是谱曲成歌的诗则称为“歌诗”,用来演唱,未被谱曲的诗则称作“诵诗”,用来朗诵,即“入乐为词、出乐为诗”。如汇集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雅、颂”及《楚辞》中的光辉篇章,既是诗,又可作为歌来传唱。

    比如《诗经》中“魏风·伐檀”篇便以一群正在采伐木材的劳动者所唱的歌表达了他们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战国末年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与当时楚国特殊风格的音乐和丰富活泼的民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名篇,不仅是当时可读的诗与能唱的词,又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歌的繁荣时期始于两汉,汉武帝曾专门设立音乐官署专门采集各地的民歌,这些采集来的民歌,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这首《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感与君绝!”在这首民间恋歌中,一个为追求真挚爱情所表现出的执着与坚定的妇女形象在质朴的语言里迸射着强烈的震撼和感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更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但终将再接再厉的雄心——“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臂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即便今天,这些作品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可唱性。

    乐府歌词到了魏晋六朝时开始分化,文人们逐渐把乐府发展成为五言诗,他们的做法是利用乐府旧曲改作新词,而实际上却逐渐脱离乐府的精神向诗靠拢。经过建安文人的改道,乐府歌词发展到唐代,完全变成了不能唱的新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前出塞》等,因为远离了音乐,乐府歌词的生命便逐渐转化为诗的生命。

    唐宋以后,诗与词逐渐分家,一部分是可以谱曲演唱的长短句,即歌词;另一部分是用来吟读的诗。由于受到“诗词一家”的影响,早期的词,既能谱曲演唱,又能独立成篇;而诗人写的诗,既是独立的诗篇,也能谱曲演唱。

    如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又重复三次,故又名《阳关三叠》,唐宋以来曾有多种唱法,现存琴谱就有三十多个版本,成为历代久唱不衰的名篇。

    由唐诗发展而来的宋词,成为歌词史上的一次飞跃。唐诗以前都是先词后乐,自刘禹锡、白居易、温庭筠、柳永等建立了“倚声填词”的传统以来,同一个曲调反反复复地填了很多首词,虽然为了供人演唱而在字数、平仄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也由于词天生具有的文学性使之渐渐脱离了音乐而以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形成了以读为主的欣赏方式。

    这也正说明,歌词自古就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独立品格。如今,还有很多人醉心于古诗词的研究和创作,但已经很少有人去关心它们的原始音乐了。

    不过,也正是由于宋词的易懂和唯美,现在也有许多作曲家热衷于为其重新谱曲。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许多,最有名的当属由台湾著名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谱曲、邓丽君演唱的个人专辑《淡淡幽情》,专辑中收录了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等,歌中的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对古典诗词佳作绝佳的现代版诠释,再加上邓丽君的内敛婉约清丽柔美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

    此外,为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谱曲(《别亦难》徐小凤演唱)、王立平为《红楼梦》中诗词谱曲、谷建芬为《三国演义》中的诗词以及另为孩子们选择许多唐诗。

    9. 论述唐诗发展的概况及唐代诗歌走向高峰的原因

    唐 诗 的 发 展 分 为 初 唐 、盛 唐 、中 唐 、晚 唐 四 个 时 期 。

    [1] 初唐是唐诗的开创时期。唐初诗坛承袭齐梁的浮靡诗风,流行宫体诗,能够摆脱宫体诗浮靡诗风影响的诗人是王绩,他推崇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诗歌风格,主要 描 写 田 园 风 光 和 个 人 的 田 园 生 活 , 诗 风 疏 淡 质 朴 。

    “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他们的主要贡献是破坏和改造了宫体诗,奠定了五律,发展了七言歌行。继“四杰”之后使律诗定型的 两 位 诗 人 是 沈 佺 期 和 宋 之 问 。

    唐代第一个举起诗歌革新大旗的作家是陈子昂。他推崇汉魏古诗,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他以复古为革新,扫除了宫体诗的浮靡诗风,端正了唐诗 的 发 展 方 向 , 为 盛 唐 诗 歌 高 峰 的 到 来 铺 平 了 道 路 。

    [2] 盛唐诗歌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盛唐的两大诗歌流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昌龄、王翰、王之涣、李颀、崔颢等。李白和杜甫是盛唐双峰并峙的大诗人,他们的 诗歌代表了唐诗乃至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和称 “ 吴 中 四 士 ” 。 [3] 中唐前期诗歌创作处于低潮,后期重有出现繁荣景象。

    唐代宗大历年间在诗坛享有盛名的十位诗人合称“大历十才子”。中唐前期元结、顾况注重反映现实民生,是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

    中唐前期的刘长卿和韦应物以山水诗见称,是王维、孟浩然的余绪;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的余绪。中唐后期的两大诗派是新乐府派和韩孟诗派。

    中唐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从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了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掀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中坚诗人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 韩孟诗派与新乐府派几乎同时出现,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他们标榜“ 陈言务去”,尚古拙,求奇险,艺术上避熟就生,因难见巧,刻意求新,形成奇崛险怪的风格特色。在两大诗派之外,能够独树一帜,成就较突出的诗人有刘禹 锡 、柳 宗 元 、李 贺 等 。

    [4] 晚唐是唐诗的夕阳返照时期。诗坛的整体状况是感伤气息浓重,雕琢风气盛行。

    晚唐前期极负盛名的诗人是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也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

    晚唐后期出现了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扬中唐新乐府派的创作精神,注重反映社会民生,但艺术成就不高。原因:唐诗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革,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为诗歌创作开拓了新的源泉,提供了新的材料。

    唐诗突破了六朝后期诗作大多束缚于玄言、山水、宫体,或抒写个子失意苦闷的的小圈子,广泛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生疾苦,朝廷政事与地方动乱,边塞战争及民族习俗,都市生活同田园风光,以及礼教、门第、爱情、婚姻、商人、手工工人的情况等,其概括的广度和表现出来的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把庶族寒门推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力量,也是唐诗的主要创作群。

    庶族文人一般来说视野比较开阔,其中部分文人由于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困顿,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比较近接触和联系,并在诗歌创作中反映出来。 唐诗的繁荣,同唐代社会思想比较解放也有密切的关系。

    唐代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抱有一定的自信,同时又需要协调内部矛盾以利于长治久安,所以在意识形态方便采取了比较开放自由的政策,对儒、释、道各派思想兼容并蓄,有时还允许和鼓励人们对时政展开批评;这对于解除时人的思想束缚,促进诗歌创作的自由发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诗的兴盛,也是唐代文化艺术普遍繁荣的产物。

    当时文化的相对普及和诗歌群众基础的扩大,给诗歌创作带来新的生命力。唐代各种文艺形式的充分发展,也给予诗歌多方面的影响。

    古文运动、传奇小说以及佛经、变文里的故事,促成了中唐以后诗歌的散文化、故事化和玄怪等特殊倾向,而曲子词的兴起,又给晚唐温、李一派诗歌开拓了用新境界,还有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自然会作用到诗歌身上。 唐代的巨大成就,还是唐代诗人们多方面地批评继承文学遗产,推陈出新的结果。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开始到唐代,已经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无不为唐诗所充分吸收,体现了唐诗集大成者的风貌。 当然,唐代诗人对待文学遗产,并非一味的兼收并蓄,于其中仍有所扬弃。

    对六朝诗歌中某些偏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尤其是对齐梁陈宫体诗的不良影响,唐初百余年间的几代诗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基本上挣脱了旧的束缚,开拓了新的局面;不过在否定和改造旧风气的时候,也不排斥其中有用的文字技巧;这也是唐诗能够跨越传统大步前进的重要原因。

    10. 唐诗研究 新时期的李白研究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展

    新时期的李白研究在一下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1)关于李白的生地(主要有“焉耆碎叶说”、“条支说”和“蜀中说”);(2)关于李白的卒年;(3)关于李白的家室;(4)关于李白的行踪;(5)关于李白的交游;(6)关于李白的经济来源;(7)关于李白的性格特征;(8)关于李白的生活理想;(9)关于李白的政治理想;(10)关于李白诗的艺术风格(主要有“崇高说”、“飘逸说”和“豪放说”);(11)关于李白诗的创作方法;(12)关于李白诗的悲剧精神;(13)关于李白诗的体裁;(14)关于李白诗的寄托;(15)关于李白诗的编年。

    唐诗研究现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