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调笑令唐诗

    1. 古诗《调笑令》唐 韦应物 这首诗的意思

    译文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调笑令·胡马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原文: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彷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没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中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的向往。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

    2. 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调笑令》表达了什么意思

    《调笑令·胡马》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词作。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抒发了创作者迷茫而又无助的感情,对于以后的人生感到迷茫,同时感情空白没有归属感。通过“草原”“骏马”来表达情绪,抒发情感,整首词清新而又简练。

    创作背景:

    唐朝时期,政府在边地设立都护府,管理边地事务。很多士兵驻扎在边地,边地战事不断,士兵生活悲苦。这首词通过象征的手法描写边塞生活,是作者为抒写戍守边塞的士卒的思家情感和艰苦生活而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全文赏析: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3. 可以做小令的唐诗

    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小令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但词中称“令”的,并非都是小令,如《百字令》即有百字之多。

    词是配“燕乐”的,在“乐”中,“令”是“曲破”中的节奏明快的一截,如果尤为明快精炼,就是“小令”了。词牌明言是“令”的有《三字令》、《调笑令》、《十六字令》、《采莲令》、《留春令》、《如梦令》、《唐多令》、《解佩令》、《百字令》等。就歌词部分而言,却很难区分得那么清楚。清代毛先舒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填词名解》)。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则认为:62字以下的为小令,以上的为慢词。可是,读词时数字数是多么煞风景呵!因此,我觉得不如如此划分:平声韵的,以《风入松》为界限,大概短于《风入松》的便是小令;仄声韵的,以《离亭燕》为界限,大概短于《离亭燕》的便是小令;平仄互叶或转韵的,大家可自己感觉。《风入松》76字,《离亭燕》77字(一说72字),虽皆长于62字,但其多为六、七字句,单句字多,而通篇句少,显然是急唱急转,乐声急促,与多为四五字句的、轻挑慢拢的慢词迥然不。

    4. 戴叔伦的调笑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反映的是士兵对长期戍边的愁怨。

    开头三句以边草起兴,感叹长期戍边的士兵如同边草。在望草叹老中也含有这种悲凉的感触,思乡之切与怨愁之深交织在一起。

    通过边草、白雪、明月,烘托了兵士静夜思归的心境。

    《调笑令》戴叔伦 唐诗 词

    边[2]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3]一声愁绝。

    [1]词牌名“调笑令”亦作“转应曲”。

    [2]边:此指边境要塞之地。

    [3]胡笳:古代管乐器,汉唐时流行于塞北、西域一带,声调激越凄清。

    5. 唐诗 《调笑》 作者调笑的诗句是什么

    调笑令,此调在唐时有《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等多种名称,南唐冯延已改称《三台令》。据白居易寄元微之代书诗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可知是当时宫廷中或宴会场中作抛打游戏时供演唱之曲。始见韦应物词。单调,三十二字,八句,四仄韵,两平韵,两叠韵。平仄韵递转三次。第四、五句从仄韵转平韵,从第六句起又由平韵转仄韵。第六、七两个二言叠句,必须用第五句的末二字倒转使用,这是此调一名《转应曲》的由来。北宋以后,此调只用仄韵,不再转韵,字数和句式亦有变化,是此调的变格。

    6. 韦应物《调笑令》里面的“调”的读音是什么

    韦应物《调笑令》里面的“调”的读音是:tiáo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的“燕”读音是:yàn

    1.调笑令:tiáo xiào lìng

    (1)词牌名.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等单调分两体:一体为三十二字,平仄韵换叶,起句二字重迭;又一体仄韵三十八字,词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并以诗的末句二字,为词的首句二字。

    (2)曲牌名:属北曲越调,字数与词牌三十八字体相同,用在套曲中。

    2.燕支山:yàn zhī shān

    在今甘肃北部,绵延祁连、龙首二山之间,是水草丰美的牧场,亦是古时边防要地。

    3.原词:

    调笑令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赏析:

    这首词把一匹年青的骏马因失群而表现出的焦躁不安和迷惘、悲壮、忧虑的复杂情绪刻划得淋漓尽致。

    在一个迷茫、焦躁的午后,已经到了日暮时分,一匹年青的骏马可能是因为贪图玩耍和它的群对渐行渐远,最后终于迷失在茫茫的草原上。它抖鬃引颈而独嘶,大约是呼唤远去的伙伴;它焦灼地踱来踱去,四蹄刨起沙和雪,显得彷徨不安;它东张西望,一时却又辨不清来路。“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短短几个字就把迷路的骏马刻划得如此细致入微、活灵活现,一幅焦躁不安却有憨态可掬的骏马形象跃然纸上。

    词的最后两句,“迷路,迷路”,是“路迷”二字倒转重叠,转应咏叹,颇得顿挫之妙。不仅是说马,而且满足对大草原的惊叹赞美,正是在这样充分酝酿之后,推出最后壮阔的景语:“边草无穷日暮。”此句点出时间,与前面的写景融成一片:远山、落照、沙雪、边草,其间回荡着独马的嘶鸣,境界阒寂而苍凉,豪迈而壮丽。从意境说,此词与一般咏马之作不同,它不拘于马的描写,而意在草原风光;表面只咏物写景,却处处含蕴着饱满的激情。其语言清新,气象旷大,风格质朴,大有《敕勒歌》的气势与韵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