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眺楼与唐诗
1. 关于谢朓楼的古诗词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户炊烟。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
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
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
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
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强半峰峦带碧流,行人犹说古宣州。
梦悬日月青莲赋,独占江山谢朓楼”。 ——《宣州歌》。
2. 关于谢朓楼的古诗词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句溪二水。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彩虹:指水中桥影。
人烟:人户炊烟。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凤凰桥和济川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上浓重的秋色。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谢朓。
强半峰峦带碧流,行人犹说古宣州。梦悬日月青莲赋,独占江山谢朓楼”。
——《宣州歌》
3.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整首诗以及从“四抓”、“三么”、
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⑵长风:远风,大风.⑶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⑹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⑺览:通“揽”,摘取.览明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另一版本为揽.⑻消:另一版本为销,详见注释.⑼称(chèn)意:称心如意.⑽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1]注: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苏教版为“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两者兼可.2.“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苏教版为“举杯销愁愁更愁”,两者皆可.作品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恼忧愁.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致,飞跃的神思像要飞到天上,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好啊。
4. 谢朓楼古诗文名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共八十八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5. 谢朓楼的诗文
中国的多数名楼,往往是拥有一篇传世的词赋而誉满天下,招引现代的观光客如潮而至。始建于名人,得名于名人,并且文采相续了1000多年的谢脁楼,在历史上的声誉及在文化史上的影响,难有比肩者。谢脁楼是江南的四大名楼之一。
高陵自可脁,况复更层楼。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长空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称为“谢公楼”、“谢朓楼”。此后在楼的周围建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
唐代白居易曾随长兄白幼文寓居宣城并作有《窗中列远岫》一诗,抒发登此楼的观感。该诗被当时的宣歙观察使所知,大为赞赏,并举荐其赴京应试,得中为第四名进士,从而步入仕途。直至他晚年还作有《寄题郡斋》诗曰:“……无复新诗题壁上,虚教远岫列窗间。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
6.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
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
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远风,大风。 ⑶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⑹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⑺览:通“揽”,摘取。
览日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 ⑻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⑼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
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船。
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3] 作品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韵译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官,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砍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编辑本段 作品评析 这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
谢朓楼,系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