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塞下曲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小题1:(1)诗句中有 戍楼、卢龙塞 等边塞地名;有 胡马、铁衣、战马 等与边塞征战相关的事物;有 边将 这样的征战沙场的人物形象。(每答到两个意象得1分,共3分)

    小题2:(2)刻画了一个 饱受戍边之苦 、思乡之愁 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 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和 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 ,寄寓了诗人 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情感2分,答到一点得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边塞诗的标准是什么?这很难界定,但是,我们总有一些共识:有没有边关的景,有没有边疆的情,有没有边境的“战”,有没有沙场的“兵”。主要符合这些特征,我们就可以认定为边塞诗。试题中还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那么,学生只要筛选出诗歌中的这些信息就可以了。

    点评:整体难度不大,学生也能从中筛选出主要的信息。但是学生可能出现条理性不够的问题。但是,只要按照诗句的顺序进行作答就可以了。

    小题2:

    试题分析: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情感的把握,这一类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类型。人物形象的分析主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一、外貌如何,二、内心如何,三、身份如何,四、行为怎样。一般的格式为:一个长相怎样,性格如何,什么样的人。以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为例,小令刻画了一个娇憨、胆小、可爱活泼的少女形象。情感分析要抓住诗歌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中,普遍情感与特殊情感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从诗歌中“日”——每天;“秋来”“年深”“至今”——成年累月,这些词语可知“将士对经年的戍边和征战已经充满疲倦和厌恶。而“月”这个意象和“边将心”则清楚的点出戍边将士对“团圆、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也表现他们的深切的思乡之情。诗歌最后一句,言短情长,语简意丰。从古到今,边火狼烟一直未息,何处得安宁,何处得太平?那种对和平的期待飘荡在字里行间,令人掩卷叹息!

    点评:本题整体难度适中,通过本题的考查,能检查出一般学生对诗歌鉴赏中最基本、最常见的题型的分析能力。

    【鉴赏】

    在唐代,边塞诗作很多,或写气候的酷寒,或勾勒山势的险峻,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等等,以显征战之苦。而此诗着重在描写人物,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据《汉书·西域传》王先谦补注谓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另外《诗经·邶风·北风》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北风是象征国家的危乱,所以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 ,军情非常紧急。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

    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置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厥、契丹、回纥的入侵,战火始终未断。作者从月夜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本诗针对当时唐帝国对边防的无能,久久不能平息边患,因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具有讽喻作用。

    2.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⑴C(“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一语不确,“咸言”有种推测、据说之意,所以从全诗看,这首诗更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⑵凄清、忧伤。⑶思想感情:都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同情、感慨。(意思对即可。)表现手法:王诗——通过对寒外古战场黄尘、白骨、蓬蒿等具体现实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 使用陈述的语气,含蓄自然。杜诗——“君不见”三字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出青海古战场全景;“无人收”则直抒胸臆,渲泄出怨愤之情。/ 使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强烈的感情色彩。(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即可。)

    《塞下曲》内容多写边塞战事。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诗中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写征战的残酷,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3分)

    小题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2分)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据《汉书·西域传》王先谦补注谓 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白草为北风所凋,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另外《诗经·邶风·北风》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北风是象征国家的危乱,所以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 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 ,军情非常紧急。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 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

    小题2:

    试题分析: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 归的痛苦心理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 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 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这四句诗在句法上也很有特色。前两句诗是两个 名词性词组,中心词是“月”和“心 ”,而读者却可以从与“心”字相对的“月”中去体味、领悟丰富的 含义,使得诗句极为简练、含蓄。后两句又变换句法, 改为主谓结构,重点突出了“铁衣”和“战马”,实 际上突出了对边将形象的塑造。这种句式上的变化, 既强调了重点,突出了形象,又带来了节奏上的轻重 变化,读来更富节奏感,表现了作者娴熟精湛的技巧。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此地形势 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置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 厥、契丹、回纥的入侵,战火始终未断。作者从月夜 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本诗针对当时唐帝国对边防的无能,久久不能平息边患,因 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具有讽喻作用。如果说,第一联只是展示老将出场的背景,为人物形象的出现作铺垫,那么尾联就是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之后,作者对其内心所作的更深层次的解剖和引申,使思想在形象的基础上得到了自然的升华,从而揭示 出更为深远的意义。首尾两联互相照应,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又使得中间两联所描写的老将的形象更为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

    小题1:诗眼是“静”,(1分)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边塞诗的主题作答。

    小题1: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诗歌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描绘出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结句“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5.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

    ⑴C(“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一语不确,“咸言”有种推测、据说之意,所以从全诗看,这首诗更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⑵凄清、忧伤。⑶思想感情:都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同情、感慨。

    (意思对即可。)表现手法:王诗——通过对寒外古战场黄尘、白骨、蓬蒿等具体现实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

    / 使用陈述的语气,含蓄自然。杜诗——“君不见”三字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出青海古战场全景;“无人收”则直抒胸臆,渲泄出怨愤之情。

    / 使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强烈的感情色彩。 (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即可。)

    解析:《塞下曲》内容多写边塞战事。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诗中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写征战的残酷,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塞下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