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合解笺注pdf

    1. 国家图书馆馆长是谁

    詹福瑞 国家图书馆馆长 男,满族,1953年11月出生。

    河北秦皇岛市青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家图书馆馆长。

    基本简历 1975年10月—1978年09月 河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 1978年09月—1986年09月 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 1986年09月—1991年05月 河北大学古籍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91年07月—1993年04月 河北大学古籍所任讲师、副教授, 1993年05月—1996年04月 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副主任、主任, 1996年04月—1999年08月 河北大学副校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8年08月—2004年03月 河北大学党委书记, 2004年03月—2005年01月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主持日常工作), 2005年01月—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国家图书馆馆长。 社会兼职: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与评审委员,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副会长, 河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文史组副组长, 河北省文学会副会长等职。

    履历: 1961年举家迁黑龙江省肇东县昌五镇金安村,初小毕业,随母亲又回到原籍。1966年高小毕业,文化大革命兴起,辍学近一年。

    1973年在双山子高中毕业,回村劳动。父母都是农民,大字不识,没有可以引为自骄的家学渊源。

    上中学时,又赶上文化大革命,学工、学农,就是学文化少。但生性喜读书,小学四年级即读完《烈火金刚》等小说。

    后虽遇文化大革命之劫,但淘书民间,时有所获,中学时,家中几成图书集散之地。读完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王力《古代汉语》,且涉猎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及巴金等作品。

    尤喜唐诗、宋词和陶诗,山中打柴,休憩松间,闻远村鸡鸣狗吠之声,于陶诗境界时有会意焉。 1970年尝试写诗,并有多首发表。

    与同乡爱好文学的知青创办《幼苗》杂志,得到县文化馆支持,但只印了四期即被迫停印,因此而受牵连,不得入党。但几首小诗似也帮了大忙,决定了一生。

    因此而参加了承德地区文化局主办之创作会,评为承德地区优秀通讯报导员,也因此被推荐上河北大学中文系即荣幸地当上了工农兵学员。1975年入学,1978年毕业。

    上学期间,埋头苦读,系里闻名。有诗多首发表于《河北文艺》、《天津文艺》。

    毕业后留校,讲授《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教学之余,继续从事创作,在《长城》、《河北文学》、《青年诗人》、《朔方》等刊发表诗与散文50余篇。

    高校恢复评定职称制度,因出身工农兵学员,不得与评讲师。恰河北省文联欲调入,因系里不放而未果,始下决心考研究生。

    1986年考取河北大学詹锳先生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1988年以学习成绩优异,获准提前毕业,经考试合格,转为博士研究生。

    1991年5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南朝诗歌思潮》,论文经范宁、王达津、王运熙、陈贻州、罗宗强、傅璇棕等先生评议,认为此论文"从政局的变化、士人的心态的变化和社 会思潮诸方面,探讨诗歌思潮的演变,在对诗歌思潮的把握与论证上都比以往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的有关论述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论文1995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获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毕业后留河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调中文系任副主任。

    从1996年读研究生到天津,1994年调中文系回保定,这八年间除完成研究生课程和博士论文外,主要从詹锳师完成李白全集整理工作,合作成果有《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李白诗选译》,分别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巴蜀书社出版。 1995年任中文系主任,1996年评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同年出任河北大学副校长,兼出版社社长,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出版工作。

    1999年任河北大学党委书记。1997年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1998年聘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与评审组中文学科组成员,1997年聘为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选为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1999年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2000年选为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自拟为政之原则:清廉公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我评价:尚可。

    若见友人可诵唐人诗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庶务日多,读书日少,成果渐疏,羞见故人,更无可告詹锳师在天之灵。

    八十年代后期即有兴趣于《文心雕龙》及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研究,1994年后,精力更为集中,1997年出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此书出版后,引起一定反响,先后获中国图书奖,河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另有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成果结集为《汉魏六朝文学论集》。李白研究由詹锳师引领入门,愧无建树。

    非不为也,实无能也。也想走一条自己的路子,研究李白诗,入窥布衣李白之心态,虽有《李白的英雄意识》、《李白诗歌的孤独意识》、《李白诗歌的生命意识》、《李白诗歌的自然意识》发表,但尚未引起太大的反响。

    虽如此,还将走下去,相信鲁迅的话,。

    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什么意思

    下面的是从其他地方摘过来的。

    你可以参考。

    有助你对这首诗整体的理解。

    不要什么都到网上找答案。

    学习这个东西关键还是得靠自己去理解啊。

    译文 在月落时,伴着几声乌鸦的啼叫,抬头仰望天空就好像一层薄薄的秋霜朦朦胧胧,再去看江村桥和枫桥,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作品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 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前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

    《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

    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3. 【柳宗元的《江雪》描绘的景象

    《江雪》,即江上雪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绝:绝迹.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千山:虚指所有的山.万径:虚指所有的路.这两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没有人的踪影.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空中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要不然,“千山”何故“鸟飞绝”?“万径”何故“人踪灭”?“孤舟”渔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用“千山”、“万径”反衬“寒江”、“孤舟”,用“鸟飞绝”、“人踪灭”反衬“蓑笠翁”寒江“独钓”,从而在广阔、寂寥、清冷的画面上突出了“孤舟”“独钓”的“蓑笠翁”形象. 全诗句句写景,合起来是一幅图画,所以正如黄周星《唐诗快》 所说:“只为此二十字,至今遂图绘不休,将来竟与天地相终结始矣.” 那么,有没有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呢?吴烻《唐诗直解》云:“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则雪之深可知.然当此之时,乃有蓑笠孤舟、寒江独钓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严光,则为待聘之吕尚.赋中有比,大堪讽咏.”徐增《说唐诗详解》云:“此乃子厚在贬所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非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余岂效此渔翁哉!”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鸟不飞、人不行之地,真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矣,何足为轻重哉?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何为而作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诸如之类,都认为作者以渔翁“自寓”,尽管各人的解释不尽相同. 这首《江雪》与其另作《渔翁》,都以渔翁“自寓”,反映了柳宗元在长期流放过程中交替出现的两种心境.他有时不甘屈服,力图有所作为;有时又悲观愤懑,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渔翁》中的渔翁,超尘绝俗,悠然自得,正是后一心境的外化.《江雪》中的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正是前一种心情的写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