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阅读下面唐诗曲江李商隐

    1. 曲江李商隐诗歌阅渎全诗的蕴含的思想感情

    事实上,关于此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直都未有定论,历史上各种说法都有,是有争议的一篇古诗。

    其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在唐文宗时期甘露之变后。有的人认为是感怀唐明皇杨妃事而无他意;有人认为是借古喻今,“此借玄宗时曲江,以讽文宗时事”《唐诗别裁》。

    我个人认为诗以言志,要弄清作者的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就应当结合其写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经历去看,而不能孤立的从诗句的字面上去理解,因此我还是倾向于《唐诗别裁》中的说法:“此借玄宗时曲江,以讽文宗时事”。

    2.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小题陆 游b

    【答案】【小题1】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小题1】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想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答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通过边城、烽火等可知是战地,秋到、暮云则加重了边地的悲凉气氛。答题的关键点:“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其中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

    3. 古诗赏析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赏析写作感情、表现手法等等,

    托物抒情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荷叶的荣枯成了诗作的情感依托.无时无地,不是诗家寄托愁思的所在.当春末,经过一冬衰败的荷叶透过春水生长起来,滋生了无限的“恨”了,正是惜春常怕花开早呀,诗人多愁善感,面对如此富于生机的荷叶,自然担忧它的枯萎了.也就是像老子所说生就有了亡的担忧了.于是“春恨生”.这种恨何曾停止过?自春至秋,无时不相伴.秋来了,荷叶开始干枯了,于是诗人面对凄清的秋风,又形成了“秋恨”了.触动“恨”的哪只是荷叶呢?世间万物,无一处不是触动情思的物件呀!杨柳、江月、大雁、蝉、花草……成了千古有情人咏叹的对象.根本原因在哪里?还是“身在情长在”,只是我们这可恨的身在,才有这种惹人愁思的情在,所以,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秋这样的春,怅望江头听江水,犹自听着自己生命的衰老与逝去!其实,这些只是我们生命不得志的一种外化.得志人有多少在这样敏感地惜春怜秋?李商隐的诗作中传达的何尝不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喟叹?莫怪诗家多愁,正是诗家本色!还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吧!改变一种心态,去爱这样的春爱这样的秋,无时无地不可以成为你爱这人们的理由.何必抱怨,生着就是快乐,活着就在享受.抱着感恩的心,自然一切都风清云淡,也就气定神闲.。

    4. 古诗赏析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托物抒情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荷叶的荣枯成了诗作的情感依托。无时无地,不是诗家寄托愁思的所在。

    当春末,经过一冬衰败的荷叶透过春水生长起来,滋生了无限的“恨”了,正是惜春常怕花开早呀,诗人多愁善感,面对如此富于生机的荷叶,自然担忧它的枯萎了。也就是像老子所说生就有了亡的担忧了。

    于是“春恨生”。这种恨何曾停止过?自春至秋,无时不相伴。

    秋来了,荷叶开始干枯了,于是诗人面对凄清的秋风,又形成了“秋恨”了。 触动“恨”的哪只是荷叶呢?世间万物,无一处不是触动情思的物件呀!杨柳、江月、大雁、蝉、花草……成了千古有情人咏叹的对象。

    根本原因在哪里?还是“身在情长在”,只是我们这可恨的身在,才有这种惹人愁思的情在,所以,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秋这样的春,怅望江头听江水,犹自听着自己生命的衰老与逝去! 其实,这些只是我们生命不得志的一种外化。得志人有多少在这样敏感地惜春怜秋?李商隐的诗作中传达的何尝不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喟叹?莫怪诗家多愁,正是诗家本色!还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吧!改变一种心态,去爱这样的春爱这样的秋,无时无地不可以成为你爱这人们的理由。

    何必抱怨,生着就是快乐,活着就在享受。抱着感恩的心,自然一切都风清云淡,也就气定神闲。

    5. 曲江是李商隐的诗歌,请问这首诗怎么翻译

    曲 江李商隐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译文:放眼望去,往昔帝王车驾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

    曾经繁华绝代的曲江,已经一片荒凉,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号声。甘露之变,朝臣如陆机之遇害;国祚衰颓,我亦有索靖暮年之叹也;陆机临死前还忆想着华亭的鹤鸣之声,索靖到老的时候还忧虑着铜驼将陷、王室将倾的局面。

    时局变化令人心摧,可是唐王朝的春天一去不返,更令人痛心。大体释义就是差不多这个意思,也可以结合你自己的语言习惯去翻译,或者延伸释义都可以,聊作参考吧,希望帮的到你,祝好。

    6. 高考古诗词鉴赏【日日】李商隐的答案

    (原创) 【评价】 古人做诗,贵在精,以最少的字蕴含最丰厚的意思.李商隐的诗,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又商(含有忧愁的意思)又隐(非常含蓄,甚至多解),也就是说,有忧愁,经常缠绵悱恻,但又埋藏得很深,就象这首一样. 要读懂李商隐的诗,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只能总体把握,摸透了他的心思,你才能去返回头来,去解释每一句和每一个字.他是最善于用双关与联想的唐代诗人之一. 【分析】 比如,这首诗,你可以有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前两句说春光之美(这样解的话,“斗”可以理解为春光与日光相比美),后两句是在说如果什么时候自己的心绪才能够整理得象春日睛空里的百尺游丝一样啊;但这只是第一步,如果只理解到这一层的话,很浅,很不够.因为从三、四句你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某种烦乱,再当你再返过头来看一二句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的写法上绝不是那种毫无保留地对春光的赞美,就象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那首)里的那样. 第二种解法是,作者前两句虽说春光美,但更暗含了一种无奈的东西,接下来,我们要学会两方面看问题了(辩证地看),日光催生了春光,但春继之以夏,到了夏天春光就没有了,所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光也会埋葬春光,所以“斗”可以解为,春光与日光赛跑,在夏日到来之前尽最大可能地展现出自己的全部潜能来.杏花烂漫,但不得正地和正路,山城应该是偏僻的地方,斜路说明不是正路,可能暗示作者自己的不得重用,但不必解得这么直白,因为诗本身也没有写这么直白,但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实际上借第二句为第三四句感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反过来,再看第一句的“斗”,可以说,作者的春光,是借杏花而发力,杏花不得正路,但想借着春天还没有结束以前,做最大限度的努力,不服输,当然这样做的压力很大.这样,后两句就非常简单了,参照第一种解法就可以了. 【赏析】 作者面对烂漫的春色,引发出一种难以名状的缭乱不安的心情. 结合全诗,首句的“斗”字,既可以解为春光的明媚与阳光的明媚争奇斗妍,亦可解为春光与时间的赛跑,这一句,展现了春天的动态美;二句的处于偏僻山城的斜路上的杏花飘香,既可以说是与第一句对应的春天的静态美,又可以结合三四句,杏花在偏僻斜路上独自飘香,杏花既是作者笔下春光的载体和第一句“斗”的主角,同时又为三四句的感慨埋下了伏笔,暗含了作者不得重用却又不甘心的压抑,而又同时面对力量单薄和青春将逝的无奈;三四句,发游丝比喻心情全然通畅的状态,形象逼真,而通过“几时”和“得及”,结合首句的开头两字,表达了作者想急于摆脱现有的压抑烦闷状态的心情与期盼. 【译文】 山城的斜路上,杏花独自飘香,散发着一树烂漫的春光,似乎有意在跟一天天逼近夏天的日光紧张地赛跑;哎,(人亦如此呀),什么时候能够使这繁乱的心绪得到澄彻,使之象睛空的游丝一样长飘空中悠然自得呢. 【原作】 另题为《春光》 唐 李商隐 日* 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7. 诗歌加上翻译

    【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李商隐

    【注释】: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已之节」(康骈《剧谈录》)。安史乱后荒废。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放眼极望,平时皇帝车驾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声。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以丽句写荒凉,以绮语寓感慨,是杜甫一些律诗的显著特点。李商隐学杜,在这方面也是深得杜诗诀窍的。读《曲江》,可能会使我们联想起杜甫的《秋兴》,尽管它们在艺术功力上还存在显著的差别。

    (刘学锴)

    8. 荷叶生时春恨生 荷叶枯时秋恨成出自李商隐的什么诗

    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古诗作品《暮秋独游曲江》,其古诗全文如下: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翻译

    荷叶初生时,春恨已生。荷叶枯时,秋恨又成。深深知道,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如果将此当作诗人怀念情人诗也可翻译为:

    在春天荷叶初萌芽时与你相遇,

    你像荷花一样凋零了,留下的是一片悲凉。

    只要我身在世间,对你的情意就不会泯灭,

    那长流不尽的曲江水啊,给人带来多少惆怅。

    9. <曲江>这首诗

    1曲 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曲江,是唐代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

    都人游赏,盛于中和上已之节”(康骈《剧谈录》)。安史乱后荒废。

    唐文宗颇想恢复升平故事,于大和九年(835)二月派神策军修治曲江。十月,赐百官宴于曲江。

    甘露之变发生后不久,下令罢修。李商隐这首诗,就是事变后第二年春天写的。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

    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放眼极望,平时皇帝车驾临幸的盛况再也看不到了,只能在夜半时听到冤鬼的悲歌声。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

    “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惨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

    “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殿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

    “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

    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

    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

    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这里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

    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里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

    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

    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本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

    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以丽句写荒凉,以绮语寓感慨,是杜甫一些律诗的显著特点。

    李商隐学杜,在这方面也是深得杜诗诀窍的。读《曲江》,可能会使我们联想起杜甫的《秋兴》,尽管它们在艺术功力上还存在显著的差别。

    2曲 江 白居易 细草岸西东,酒旗摇水风。楼台在花杪,鸥鹭下烟中。

    翠幄晴相接,芳洲夜暂空。何人赏秋景,兴与此时同。

    3曲 江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释】:[注释](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4)且:暂且。

    经眼:从眼前经过。(5)伤:伤感,忧伤。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6)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

    冢:坟墓。(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9)浮名:虚名。

    [译文]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愁闷?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在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