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纪事文明书局
1. 陕西人杰地灵,风流人物辈出,你最崇拜谁
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仓颉,陕西渭南人,他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
1: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
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如今,芙蓉楼有两处,分别在江苏镇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苏镇江芙蓉楼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楼,都是名闻天下的芙蓉楼。至于江苏镇江和湖南洪江这两处的芙蓉楼,哪处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芙蓉楼,并不是非常重要,这两处都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为世人所敬慕。芙蓉楼主楼上的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壳如见故人心”。雅韵犹存,楼后正中一池,亦名“芙蓉池”,中蹲怪石,柑桔、石榴并植岩上。相传有“芙蓉仙子月夜吟诗弄风箫”的美好传说。
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薛涛(约768~832年),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杨慎说它“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名作鉴赏
《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牡丹》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牋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2. 程章灿的研究成果
1.魏晋南北朝赋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唐诗入门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刘克庄年谱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4.西京杂记全译(与成林合作)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5.西京杂记(与成林合作) 台湾地球出版社.19946.汉赋揽胜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魏晋南北朝诗 天地出版社.19978.世族与六朝文学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9.石学论丛 台湾大安出版社.199910.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911.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与程千帆先生合作)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魏晋南北朝赋史(修订本)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3.新译诗品读本(与成林合作) 台湾三民书局.2003年14.迷楼//宇文所安著//程章灿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1.论查初白《诣狱集》(译文) 《南京大学学报》1987.12.关于《文选》注引赋的一些问题 《古籍研究》1987.33.“廖化作先锋.何必逊大将”──评马积高先生著《赋史》《南京大学学报》1988.34.从《世说新语》看晋宋文学观念与魏晋美学新风 《南京大学学报》1989.15.先唐赋存目考 《文献》1989.36.后村词编年补考 《福建论坛》1989.67.《诗集传》纂例举证 《古典文献研究》(1989-199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8.古籍整理:信息开发与反馈处理──评王仲镛先生《唐诗纪事校笺》(与程千帆合作) 《社会科学研究》1991.39.说驴 《文史知识》1991.110.《三都赋》:京殿大赋最后的辉煌──兼论两晋以后骋辞大赋的历史命运 《南京大学学报》1991.111.论南朝赋的诗化趋势 《江海学刊》1991.412.论南朝赋的唯美化追求 《学术论丛》1991.413.建安赋:斑斓的情感世界 《中国文学研究》1992.114.诗谶说:一种诗歌文化现象的剖析 《程千帆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5.《西京杂记》的作者 《中国文化》第9辑199416.诗词体性新论──关于词的艺术特征的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1994.217.陈郡阳夏谢氏:六朝文学士族之个案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18.石刻考工录补遗(上) 《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19.诗字古义考(译文) 《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20.宋代石刻刻工辑补 《文献》1994.421.汉魏六朝文学五考 《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4.522.略论《六朝赋话》的编撰 《江苏文史研究》1994.223.神女之探寻(译文) 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4.传统的叛逆(译文) 载《神女之探寻--英美学者论中国诗歌》25.漫说“易安体”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426.谢夫人缘何“意大不说”?──兼论东晋王谢二族之关系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199527.论《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阙误《南京大学学报》1995.128.何逊《早梅诗》考论 《文学遗产》1995.529.《陆广成墓志》考 《考古》1995.1030.论士族宗亲伦理对六朝文学题材的影响 《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31.石刻考工录补遗(下) 《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32.唐代墓志中所见隋唐经籍辑考 《文献》1996.133.从《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看元稹之为人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334.从金到石 从廊庙到宫廷--石刻之起源与文化背景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435.“填写”写出来的人生--由亡宫墓志看唐代宫女的命运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136.谁得了便宜--碑刻润笔及其他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337.司马迁真有侍妾随清娱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438.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上)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139.东南亚华文碑刻一瞥(下)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240.唐代墓志丛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441.沈约《奏弹王源》与南朝士风考辨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442.所谓《后村千家诗》考 《中国诗学》第4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43.刘勰赋论:溯源与评述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4.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林昌彝稿本》考 《文献》1996.445.辞赋批评:思的框架与史的脉络 台湾政治大学《第四届赋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647.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上) 《古典文学知识》..1997.148.《岁月匆匆六十年:〈哈佛亚洲学报〉与美国汉学的进展》(下) 《古典文学知识》.1997.249.《唐史研究手册》评介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8期 1997.650.《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上)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29期 1997.751.《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中)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0期 1997.752.《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著录订误(下) 《古籍整理出版简报》231期 1997.753.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以唐代墓志铭为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654.却把金针度与人-从方法论的角度读《程千帆选集》 《江海学刊》1998.155.透过字面看风波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56.名山名寺名僧-《明征君碑与栖霞山的故事》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457.画鬼――读“鬼书”之一 《文史知识》1999.158.话鬼――――读“鬼书”之二 《文史知识》1999.259.鬼界素描――读“鬼书”之三 《文史知识》1999.360.鬼怕什么――读“。
3. 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词语解释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意思是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翻译]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里面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刚凝结起来的露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尝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
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
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
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1]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他的死,说法不一。
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等),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陆游《老学庵笔记》引《该闻录》),或说后至浙江依钱(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或说流寓宿州以终,墓在濉溪北岸(《宿州志》)。著有《皮子文薮》10卷,收其前期作品,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编。
有《四部丛刊》影明本及中华书局排印萧涤非整理本通行。《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为《文薮》所未收。
《全唐诗》收皮日休诗,共9卷300余首,后8卷诗均为《文薮》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萧涤非、郑庆笃重校标点本《皮子文薮》,将皮日休自编《文薮》以外的诗文附于书后。皮日休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
近人考订有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迹考》、萧涤非《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等,可资参考。
4. 求李珍华傅璇琮《河岳英灵集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
前记 本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有关《河岳英灵集》及编选者殷璠的评论、考证,后一部分是《河岳英灵集》的整理点校。
《河岳英灵集》是唐人所选唐诗的一种,但它不是一部寻常的诗歌选本,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学理论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从文献材料上说,由於它的选录,保存了若干唐人的诗(其中如贺兰进明、李嶷等好几位诗人,《全唐诗》据《唐诗纪事》采录,而《唐诗纪事》即直接采自《河岳英灵集》)。
它的理论上的价值更加明显。它所提出的兴象说、音律说,鲜明地反映了盛唐时代诗歌的高峰期的创作特色和理论特色。
殷璠与王昌龄,是开元、天宝时期最具理论系统的诗论家。 但长时期来,这两位诗论家的意义却得不到足够的认识。
原因在於研究不足。对於殷璠与王昌龄的研究,需要从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王昌龄,一般都单纯地把他视为有特出成就的诗人,而忽略他还是很有系统的、极富理论色彩的诗论家,他的《诗格》长时期中被认为伪作,原因即在於没有对《诗格》进行实实在在的清理。对於《河岳英灵集》的研究,这些年来有一定的进展,有几位研究者作出了很好的成绩。
但以往的研究还只限於一个一个专题,而更大的遗憾是,对《河岳英灵集》本身缺乏认真的整理,以致长时期来没有能为研究者提供一种较为信实可靠的本子。 殷璠所编的这部诗选,他自己说是两卷,宋人的公私书目,也都作同样的记载。
但从明代开始,却都著录成三卷,一些有名的刻画家,也按三卷本刻印,较早的两卷本遂不为人所知,以致清朝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它与钟嵘《诗品》相并比,说钟嵘《诗品》三卷分上中下三品,殷书既然也分为三卷,当也同样有抑扬之意。 这就造成了评价上的极大的误解。
而在文献整理上,自从三卷本流行,一般也就根据这三卷本来对诗人的作品进行文字上的校勘。本世纪五十年代,现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印了一部《唐人选唐诗》。
这部书的印行曾起到材料普及的作用,对研究者带来较大的方便。 但也有很大的不足,即底本选择不严,校勘不细,《搜玉小集》等几种都有这种缺陷,而问题最大的则是《河岳英灵集》。
编者不选择较早的两卷本,却选择后起的三卷本(四部丛刊初影印明刊本),书后虽附有临毛斧季、何义门的校记,却又缺漏极多。而又因为自五十年代以来就仅仅印行了这一部《唐人选唐诗》,於是研究者在作文献整理时即据此作为版本的依据。
这裹不妨举一个小例子。近年巴蜀书社出版了王仲镛先生的《唐诗纪事校笺》,这是一部很见工力的著作。
但王先生在据《河岳英灵集》校勘时,当即是据这部五十年代印行的本子。这样,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在作异文校时,校记中说《河岳英灵集》与此不同,而作某某,但实际上宋刻本《河岳英灵集》恰恰不作某某,而同於所校的文字。
近代印刷术的发达固然可以促使古籍的流通,但如果采择不当,工作做得不细,也反而可能以次品当真品,从而给文献整理带来更大的不便。 鉴於以上情况,我们遂决定对《河岳英灵集》本身进行清本正源的整理,希望恢复两卷本之旧,并结合明代流传的几种本子,加以汇校。
我们这样做,是想为理论探讨提供较为札实的材料基础。同时也想表明,我们对於古代遗产的研究,确实需要对基础工作的重视。
我们对古代有代表性的著作,要一部书一部书进行清理和研究,做一项有一项的成绩,使后来者能据此再向前进展,而不要仍遗留不少问题,使以后的研究者还不得不再回过头来补正我们的遗误。 前面的几篇专文,有些曾在刊物上发表,这次作了若干改动。
我们诚恳地等待读者的批评。 一九九一年一月 。
5. 简要介绍《唐摭言》的史料价值
唐摭言 唐代笔记小说集。
撰者唐末五代王定保(870~940)。 【作者生平】 王定保(870~940),吴融之婿。
南昌(今属江西)人。唐昭宗光化三年 (900)进士及第,为容管巡官,后遭乱不能北返,入仕南汉。
大有十三年 (940),由宁远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 王定保,五代时南昌人,字翊圣。
其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很少,据《十国春秋》、《五代史》,知他生于唐咸通庚寅岁(870年),卒年不详,据《四库全书提要》说,当在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以后。他早年曾与安徽的曹松隐居庐山,唐光化三年(900年)中进士第,随后南游湖湘,任容管(今广西南宁市南)巡官。
这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即“避难”于广州,在节度史刘隐处为幕客。公元917年,刘隐去世,其弟刘龑图谋称帝,建立南汉国,担心王定保不服从,于是派遣他出使荆南。
当他完成使命返回时,刘龑已登基做了南汉皇帝。为了安抚王定保,刘龑派大臣前往迎接,主动告诉他称帝建国的事情。
王定保没有表示反对,但对故意把他支使开的做法很不满,因而讥讽道:“建国当有制度,吾入南门,清海军额(唐朝节度使匾额)犹在,其不见笑于四方乎?”刘龑知道后苦笑说:“朕备定保久矣,而不思此,宜其讥矣。”王定保此后一直在南汉国任职,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他善文辞,曾写过一篇《南宫七奇赋》,“一时称为绝伦”。他“雅好著述,老而弥笃”,《唐摭言》就是其暮年之作。
【内容介绍】 此书15卷,每卷分若干标题,每个标题下或作综合论述,或分记若干有关故实,大致前三卷汇录科举制度掌故,其余十二卷按类记叙科举士人言行。记叙详细、生动,但又很少神奇怪异;且次序较有系统,多为选举志所未备。
记述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记正史所不详述者,李慈铭指出:“唐人登科记等尽佚,仅存此书,故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缦堂读书记》)。
书中还记述了不少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可以窥见当时文人风貌之一斑;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别集所失载的断章零句,可以作为唐诗辑佚的重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
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
这部书共有十五卷,一百零三门,按内容分门系事。 首先,它对唐代科举制度尤其是进士科的记载甚详。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永徽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
科举为中小地主开辟了入仕途径。这在《唐摭言》中也有反映。
书中列举了“孤寒”及第而登高位的事例,“随僧斋飡”为“诸僧厌怠”的王播,便是流传甚广的一例。唐王朝利用科举特别是进士试,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调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唐太宗对此颇为得意,《唐摭言》记述道:“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书中还记载,唐代科举的试卷不糊名,取录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甚至完全依据应试者平时的作品和声誉。
因之,应试者必须向“先达闻人”尤其是“通榜”者(参与决定取录名单的权要)呈献自己平时的力作,争取他们的“拂拭吹嘘”。这在当时被称为“行卷”。
“行卷”多而且滥,以至“公卿之门,卷轴填巷,率为阍媪脂烛费”。一些主试官不得不规定“行卷”数量,有的对送来的作品连看都不看。
诚然,也有甘当后进的知己、不遗余力提拔新生力量的人。《唐摭言》也生动地介绍了韩愈、皇甫湜奖掖牛僧孺和吴武陵力荐杜牧的事例。)
U G; G( u C. |! a8 Q: I 科举虽较隋唐前的荐举、“九品官人法”得人,但也存在种种弊端。因其与文人的命运攸关,故竞争特别激烈,据《唐摭言》载,请托、通关节、场外议定名次等无所不有。
什么“表荐及第”、“敕赐及第”、“落第重收”也屡见不鲜。裴思谦拿着宦官仇士良的信逼着主考官高锴非给“状元”不可;郭薰因和丞相于琮有“砚席之交”,进士考试尚未揭晓,就在百官到慈恩寺行香的时候散发署名“新及第进士郭熏”的“彩贴子千余”。
上述种种,正如王泠然所说:“今之得举者,不以亲,则以势;不以贿,则以交”;“有行有才”之人,因“无媒无党”,则“不得举”,只能“处卑位之间,仄陋之下,吞声饮气”。《唐摭言》披露的许多事实,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科举的流弊和封建社会的黑暗很有意义。
此外,《唐摭言》还记载了进士考试的制度、礼仪、活动、科举同两监兴衰的关系及“场屋”中的趣事等。正因如此,后世著作凡谈及唐代科举制度都往往从中援引资料。
其次,《唐摭言》记述了当时的文士风习,汇辑了一些诗人墨客的遗闻轶事。笔者粗略统计,全书出现了近四百人的名字,载有诗文或事迹的也有一百几。
6.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1)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夜思千重恋旧游”“秦地故人成远梦”,对友人的思念;“楚天凉雨在孤舟”,独自漂泊的孤寂;“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远离朝廷的悲凉.(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本题主要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秦地故人成远梦”、“诸溪近海潮皆应”是虚写,“楚天凉雨在孤舟”“独树边淮叶尽流”是实写;“愁心一倍长离忧”“别恨转深”是直抒胸臆;“独树边淮叶尽流”是借景抒情.答案:(1)①对友人的思念:“夜思千重恋旧游”中“旧游”指的是诗人和友人在长安的快意生活.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秦地故人成远梦”,秦地故人已远,只有行之梦寐,流露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②独自漂泊的孤寂:“楚天凉雨在孤舟”身在楚地,秋雨凄冷.孤舟独宿,表达了作者孤舟漂泊的凄凉.③远离朝廷的悲凉:“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用近海溪水呼应潮水的涨落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眷恋和离开朝廷的悲凉.(2)①虚实结合:颔联先虚写梦境后实写孤舟凉雨,表达独宿怀人之深情:颈联也是先虚写溪水应潮入海后实写树独叶流,象征诗人留恋都城的情感与孤舟漂泊的处境.②直抒胸臆:开头直接说“愁心”,愁情贯穿全诗:尾句“别恨转深”直接说离愁别恨加深.③借景抒情,借第三联中“独树”,“落叶”等意象来表达作者的孤寂,落寞之情.赏析:大历(766-779)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出为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作于端到杭州赴任途中.“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开门见山揭出“愁心”,这两个字直贯全篇,诗中字字句句,无处不是愁心.“‘长’字去声,即长物长字.言一倍是自己愁心,又长一倍是朋友离忧也.”(《金圣叹选批唐诗》)“‘夜思’七字,独承离忧,言翻来覆去,更睡不得,即更放不得也.”(同上)此句最值得玩味的是“恋旧游”三字.所谓“旧游”,指的是他和友人们在长安的快意生活.史称他们以酬唱赠答诗“驰名都下”,“俱以能诗,出入贵游之门,时号‘十才子’,形于图画.”(《旧唐书》卷一六八)这种“旧游”确实值得留恋,离开长安和旧游,令李端辗转反侧,夜思千重,是很自然的事情.“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此联写夜思的具体情境.诗人似梦似醒,神思恍惚之态,写得十分传神.金圣叹批曰:“‘秦地’十四字再承夜思,言才睡得即又梦,才梦得即又迷迷离离,恰似家中握手,淅淅沥沥早是船背雨声也.真写尽‘千重’二字矣.”诗人离开长安,心有不舍,秦地故人已远,只有形之梦寐.秦地指长安,故人指司空文明及其他友人,这里既流露出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又暗寓自伤不遇的感慨.故人的春风得意和“楚天”句写自己的落魄恰成鲜明对照:楚天,写地点,淮浦地属楚;凉雨,点明秋时,描绘出眼前的现实的图景,悲秋伤别,尽在不言中.“孤舟”,是诗人所居,呼应题中“宿”字,孤舟夜雨,独宿怀人,此情此景,何等凄凉,怎不令人愁肠百结呢?元人范德机说:“三百篇以比兴置篇首,律诗则置在篇中,如景联所摹景色,或兴而赋,或赋而实比,皆其义也.”(胡震亨《唐音癸签》引)这几句话对律诗中景语的分析透彻精辟.“诸溪近海”一联,正是范氏所说的“赋而实比”的景语,王尧衢《唐诗合解》说:“此一联写淮浦淮水近海,每潮一至,诸溪皆应,水亦知朝宗于海也.”淮河在唐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下游的一些支流(溪)也近海,海水潮涨潮落,诸溪当与之相呼应,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而作者借景物为比,所要说的话是:水尚知朝宗于海,人自然会眷恋朝廷,正是杜诗“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之意.“独树”句王尧衢说得好:“此时是秋,林叶凋落,独树在淮水边,其叶随水流尽,孤舟漂泊,何以异此.”这句是借水边独树之叶随水流尽,比喻自己孤舟远行,漂泊无定.因此,颈联明写景而实抒情,上句以万水朝宗象征诗人留恋都城,下句以独树叶流象征诗人孤舟漂泊的处境.“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惟有一登楼.”前三联所写,无非都是“别恨”,在这里正式点出.此种“别恨”,在诗中一联比一联沉重,故云“转深”(一作“更深”),而现在独处孤舟,“别恨”无处抒写,看来有待前程登楼,以抒悲怀.江淹《别赋》云:“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此诗的“别恨”,主要是悲臣子去国和思念朋友.这本是大历诗中屡见不鲜的题目,他们常用形式工整的律诗写这一题材,并且常常缺乏真挚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李端这首七律,从气格上看,是典型的中唐诗,却无中唐某些七律的衰态,诗的感情充沛,言之有物,以“愁心”贯串始终,以别恨为“愁心”的具体内涵,情真意切,无矫揉造作之态,故能动人.此篇的章法细腻,首尾二联是情语,中间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