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人论茶与禅
1. 茶与禅对联浅析
茶里人生,苦中自有清香在。
禅间岁月,悟久必将大道识。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淡,顺便说了声“坐”!有对道童说“茶”。
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
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与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
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想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无形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模拟。
正因为如此,茶竹结缘。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约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
此联恰是一副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副山川著名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凉风夏时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为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时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音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园中置几案,扶摇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
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日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古今茶联层出不穷,细读品位,却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列茶联就是如此: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春共山中茶,香宜竹里煎。”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龙井茶香飘宇高,虎跑水溢满寰瀛。”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玉盏霞生液,金雪泛花。”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日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 “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
“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杯茶泛碧,庵前过客停车。” “鹿鸣饮宴,迎我佳客,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随手煮茗化白鹤,绿地垂柳钓青钱。”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识得此中滋味,觅得无止清凉。”
“忙什么,吃我这雀舌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盏。” 茶联发展到了今天,就层出新意,予以新的内容。
比如: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2. 禅与茶的关系 茶道茶艺
茶与禅——茶禅一味一、开场白在杭州佛学院未落成之前,来过这里两次,落成之后这还是第一次来。
这个新校区主要以佛教艺术为特色,其实宗教许多是通过艺术为载体来传达他的理念,给人一种很具体的从感官上得到体会。二、茶也是一种艺术其实“茶”也是一种艺术,中国文化中常常会谈到“艺”和“道”,或者“气”和“道”。
艺术一般人认为是唱歌、跳舞等等,当然这也是一种艺术,但不完全是这些。一般来讲有三种艺术:分别是文艺、武艺、技艺三种。
但我们要把“茶艺”提升到“茶道”。过去佛教也讲五明,分别是声明、因明(有关逻辑学,有现量、比量,大前提、小前提等等)、工巧明(技艺方面)、医方明(这个在佛教当中是很受重视)、内明(指佛法的理论)。
由于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开了不少茶馆,茶馆里常常挂着一幅字叫“茶禅一味”。“茶禅一味”的来源最早应该是来自日本著名禅师一休的师父,后来传给了一休,一休又传给了珠光。
据说后来就作为了传法印证的东西。三、吃茶去禅宗有个著名的赵州禅师“吃茶”的公案(笔者注:据《景德传灯录》卷十所载,赵州从谂禅师在南泉和尚那里彻悟以后,曾杖锡云游,“芒鞋踏破岭头云”,直至晚年方驻锡河北赵州观音院。
有一天一位禅僧来向赵州参学,赵州问他:“曾到过这里没有?”其僧云:“到过。”赵州说:“吃茶去。”
那僧去后,赵州又问另一位禅僧:“到过这里没有?”这位新到禅僧说:“不曾到。”赵州同样说:“吃茶去。”
院主听见后便疑惑不解,他问赵州:“为什么曾到这里的吃茶,不曾到这里的也吃茶?”赵州立即叫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这就是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首先对“吃茶去”要好好的思考思考,其实起“疑”也不是一件坏事,那么佛教不是重视信吗?为什么还要起“疑”呢?要知道佛教讲的是“正信”,不能盲信、迷信。
只有怀疑了,才能进一步去追求、探究。所以禅宗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这个道理。
四、赵州禅师“吃茶去”的目的——破除对法相的执着一般我们要通过坐禅来观想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过坐禅来体会真理。像早期佛教的坐禅,目的让我们开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从而懂得生命意义所在。
慈,给别人快乐;悲,拔众生痛苦;喜,给众生欢喜;舍,舍去分别心,养成平等心。四无量心,就是能包容一切,遍一切。
现在赵州禅师的祖庭柏林寺举办了一个叫“生活禅”的活动,这也是展现赵州禅师的禅法精神,他们对“生活禅”提出了理念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就是“禅”的精神。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智慧”与“慈悲”,“觉悟人生”这是智慧的能力,“奉献人生”这是慈悲的表现。
“禅”能开启我们的智慧与慈悲。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禅”来开启“四无量心”(智慧与慈悲),那这个“禅”反而成为你的障碍,所以赵州禅师的“吃茶去”,目的在于破除学人对“禅境”的执着,不能透视背后的真相,如果是这样,那坐禅也会成为“觉悟人生”的障碍。
五、中国禅宗的特色中国的禅宗更重视从生活中来体会“禅”,体会禅的精神。赵州禅师“吃茶去”,就是将“禅”还原到生活中去。
要将所谓“禅”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也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禅”一样,结合在一起。《坛经》中有这样的一首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早期佛教的特色是以出世为根本精神,所以将生死与涅磐看似一对立法,离了生死才能得到涅磐。到了大乘佛教兴起,将二者进行统一,并不是在生死之外有个涅磐可得,就如《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个“即”就是“不离”的意思,意思说“色法”不能离开“空”而谈“色”,同样的,“空性”也不能离开“色法”而谈“空性”,而不是将“色”与“空”看成是两阶段,或两方位的东西,这是大乘佛教的特点。比如缘起法,不是缘起了就是有,缘灭了就是空,而是当体即空。
中国的佛教特别是禅宗继承了这种思想,所以在实践上也产生了变化,按此说法,也可以说世间不离出世间,出世间也不离世间的不二理论,生死与涅磐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如《中论》所说:“诸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不落有,不落空,这是中道义,不落二边。离空讲有,这“有”就成了实有。
离有讲空,这空就成了实空。所以生来有人提出说,我们要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
禅宗有个公案,有人问禅师如何修行,禅师回答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但一般的人吃饭不好好吃,百般思想。
睡觉不好好睡,千般计较。禅宗有一首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四季的各种景色是多么的美好,但也要有一种心境才能体会到。佛教是一种智慧,他是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真正的开启智慧。
所以禅宗强调处处是道场,道道是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或者特殊的禅,但借助一下是可以的,主要的还是靠自力。六、做本份事我们要将任何的外境当做是在考炼自心,磨炼自心,在磨炼中才能真正的开启智慧。
生活太安逸。
3. 茶与禅对联浅析
茶里人生,苦中自有清香在。禅间岁月,悟久必将大道识。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淡,顺便说了声“坐”!有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与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想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无形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模拟。正因为如此,茶竹结缘。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约书声。”此联为清代名士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副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副山川著名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凉风夏时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竹林婆娑,为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时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音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园中置几案,扶摇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日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古今茶联层出不穷,细读品位,却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列茶联就是如此: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春共山中茶,香宜竹里煎。”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龙井茶香飘宇高,虎跑水溢满寰瀛。”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玉盏霞生液,金雪泛花。”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 “一帘春影云拖地,半夜茶声日在天。” “石鼎煎香俗物尽洗,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山静无音水自喻,茗因有泉味更香。” “青山似欲留人住,香茗何妨为客尝。”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 “天下几人闲,问杯茗待谁,消磨半日?洞中一佛大,有池荷招我,来证三生!” “斗酒恣欢,方向骚人正妙述,杯茶泛碧,庵前过客停车。” “鹿鸣饮宴,迎我佳客,阁下请坐,喝杯清茶。” “随手煮茗化白鹤,绿地垂柳钓青钱。”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菜在街面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看水浒想喝大碗酒,读红楼举杯思品茶。”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识得此中滋味,觅得无止清凉。” “忙什么,吃我这雀舌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盏。” 茶联发展到了今天,就层出新意,予以新的内容。比如: “喜报捷音一壶春暖,畅谈国事两腋生风。”
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茶与禅禅宗与茶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小题1】①苏轼、陆容等人的诗文证明了禅宗与茶文化之间素有“禅茶一味”的说法,如苏轼的茶联“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等。
②茶是寺院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寺院供奉祖师时,有“奠茶”,挂单时有“戒腊茶”等。③唐代禅宗大兴之后,寺院煎茶时,就不再配以作料,意在品味茶独特的味。
(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小题1】文中引用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生动地说明了通过品茶能够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无须多余的语言即能直指人心,获得顿悟。(3分)同时,从全文看,多处引用诗文还能够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分)【小题1】①茶味苦,而“苦”正是佛教四谛之一。②禅强调直指人心,强调顿悟;而品茶时的感官体味,既与人的感觉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同时也能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
③茶具有质朴清幽的性质,这与禅的静默率真的精神是一致的。④茶性清香,有助于禅者获得安详的心态。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作为证据的应该是事实,即文中举的事例,而不能将作者的论证内容作为答案的要点。
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即可。 【小题1】一般来说,引用的作用是证明观点。
除此之外,作为论述类文本,引用诗文别有风味。作答时可从这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小题1】注意文中“荼与禅在特性上的相通之处”这个句子,它在结构上有总括下文的作用,后面接下来的四段,每一段都论述一个“相通之处”,找出这四个方面并加以概括即可。
5. 茶与禅的结合有哪些特点
茶和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 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上,佛教特别是禅宗需 要茶叶来协助修行的功能,而这种嗜茶叶的 风尚,又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而精神境界上, 禅是讲求清净、修心、静虑,以求得智慧, 开悟生命的道理;茶是被作为药用的特殊作 物,有别于一般的农作物,它的性状与禅的 追求境界预为相似。于是“禅茶一味”、“茶 意禅味”,茶与禅形成一体,饮茶成为平静、和谐、专心、敬意、清明、整洁,至高宁静 的心灵境界。
饮茶即是禅的一部分,或者说: 茶是“简单的禅”、“生活的禅”。
6. 金骏眉和大红袍区别
金骏眉是全发酵红茶.。大红袍是半发酵乌龙茶。
补充:金骏眉之所以名贵,是因为全程都由制茶师傅手工制作,每500g金骏眉需要数万颗的茶叶鲜芽尖,采摘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高山原生态小种新鲜茶芽,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萎凋、摇青、发酵、揉捻等加工步骤而得以完成。金骏眉是难得的茶中珍品,外形细小紧密,伴有金黄色的茶绒茶毫,汤色金黄,入口甘爽。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 、甘、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