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国学讲读现代插图版唐诗讲读

    1. 以“读国学,诵经典,讲述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征文

    几个建议:(无论什么国学诵读或者学习,都可以本着这样的思路去写)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1、通过诵读,你了解什么道理,对心灵有什么根本性的启发!?2、对于你的为人处事,对于做人 德 行 方面有何启示和提高!?3、对于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的智慧及文艺方面的提高!?还有,北京汇贤雅国学好像做的比较早,也比较专业,你可以问问。

    附:千字文的一些解释:《千字文》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讲起,讲到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太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

    2. 听梁启超谈国学读后感

    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

    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中华国学经典诵读的心得体会600字

    子。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中华国学经典诵读的心得体会600字

    3. 哪里有国学经典诵读在线听(不要视频)

    好好听故事网有7个专辑,共计1296集在线听音频

    1、三字经

    内容有:三字经讲解,童声朗读三字经

    2、弟子规

    内容有:小裴老师讲弟子规,弟子规详解,童声朗读弟子规

    3、唐诗

    内容有,唐诗集 寻隐者不遇,王维诗集,王昌龄诗集,唐诗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诗集 少年行,唐诗集 山中留客,刘禹锡诗集,李商隐诗集,李白诗集,唐诗集 江雪,唐诗集 黄鹤楼,唐诗集-枫桥夜泊,杜牧诗集,杜甫诗集,白居易诗集

    4、宋词

    内容有,辛弃疾词选,苏轼词选,陆游词选,李清照词选,宋词欣赏8菩萨蛮,宋词欣赏7木兰花,宋词欣赏6昭君怨,宋词欣赏5采桑子,宋词欣赏4江南春,宋词欣赏3长相思,宋词欣赏2蝶恋花,宋词欣赏1苍梧谣

    5、论语

    内容包括:论语故事 上,论语故事 下,论语讲解

    6、兵法

    分为:孙子兵法讲解,三十六计讲解

    4. 我们为什么要读唐诗

    中国的孩子尚在襁褓之中时,父母就很自然地边拍着宝宝边轻念几句“床 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父母们或许也不知道为 什么要让孩子们知道唐诗,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这样做,并且从没有停止过,也 许父母们自己也未必知道:就从这几句唐诗开始,他们就已经在孩子纯净空廓 的心田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也曾建议教育部要求小学毕业生要会背一百首唐 诗宋词,因为会背诗词有很多的好处。事实也即如此,鲁迅。

    巴金、杨振宁、丁肇中等很多人都在少儿时代背诵了大量的诗词。唐诗于中国人真可谓家喻户 晓,是每个孩子的必修的“童子功”,然而,究竟什么是唐诗呢?仅是文学作 品吗?在唐诗中,蕴涵着什么更多、更深远的东西呢? 关于这个问题,叶嘉莹教授引用了中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的四 句话,诗其实就是“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她 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其实就是人心的苏醒,而这种心灵 的苏醒,古今皆相通。

    她认为“苦难的打击可以是一种催伤,但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锻炼。而诗歌 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 失恋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 情好起来了。 如果曾经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又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便会说: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潇洒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而这些诗句,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哪里能找寻出一丝隔阂?正是这古今相通的人性,使 得唐诗虽然和我们相隔了一千余年的距离,却仍然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 唐诗道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始终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感动和召 唤。

    人生百年,几多曲折,其中的得失利害、波澜起伏我们又能控制多少?当 你的人生面临着彷徨,甚而陷于困顿时,如果能有一种活泼开放的精神,那将 是无尽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在这样一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中,积蓄了古代伟大诗 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无疑“能够使得一个人超越小我生 命的狭隘和无常,把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并且给予你坚强 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转眼千年已逝,浪漫的大唐王朝已经远去,如今已是物非人亦非„基本知识 积累不足,阅历不够丰富,理解有偏差等原因,使我们现代人学起唐诗来,会有 坠入重重迷雾之感,虽然背诵了一定数量的唐诗,却总不能触类旁通,理解到唐 诗的内涵和精髓。学无常法而必有法,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

    《唐诗鉴赏知识实 用百科》把唐诗中的基本常识,全部整理出来,配上插图和解说,以易读精美的 方式展现给读者,使读者抓住学习唐诗的突破口,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有关唐诗 的最多知识。同是,本书还附有一些宋词鉴赏知识,希望本书可以成为读者学习 诗词的首选必读读物,带领大家领略诗词的绝代风采。

    5. 适合儿童读的国学书籍有哪些

    阅读,该让我们的孩子读国学经典?读唐诗?还是读绘本?对孩子是否应该读经,读什么经典,我曾经和朋友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我的主张是孩子小时候应该接触经典,可能的话系统读一些经典,我这里说的经典,是特指《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古文经典。有些家长热衷于让孩子记诵诗词,若把经典和唐诗宋词相比较而言的话,我觉得应该经典为主,诗词为辅,尤其对男孩子而言更是如此。

    我个人认为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水平线,不能相提并论。诗词固然是古典文学里不可或缺的一块精华,不过融入了太多的人文情结在里面,换句话说,情感因素太大,诗词几乎都是抒发个人情感和人文情怀;但是经典不同,这些经典几乎是没有掺杂情感因素的,讲的是规律和方法,而且往往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可以不断升华和细化的哲学观,方法论。

    有的人说,孩子小,要多读绘本,多背唐诗,说什么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正在大量给孩子读绘本。这样说话,就是典型的看表面不看本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国外的孩子要看大量的绘本?因为他们把本民族的人文精华里相当一部分都集中到海量的绘本里了,从小就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文字就是26个字母的组合,简单说就是拼音文字,和我们的汉字相比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东西,这同时也是为什么我说不应该人云亦云地提倡孩子小时候不要认字的原因之一。

    人家一边说不刻意认字,一边却非常强调大量阅读讲说,我们呢?那个“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的确不背古文,但是他们背圣经,而且也是从小就背!人家在遵循他们的文化特征、文字特色来教育孩子。虽然每天经典朗读的时间可能实际上并不长,但这却是很郑重的一件事。

    我个人认为,有效利用孩子纯净的心田播下经典的种子,这样才是尊重孩子的时间进度和成长规律。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哪个家庭花不起这个时间成本?但是这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

    若是天天坚持,日积月累下来,会得到多大的收获?难道这点时间就足以阻碍孩子的发展,影响孩子的活动了?有人用排挤效应说话,读经典,孩子根本看不懂,而且有损于探索和自主求知的乐趣,大好时间都被排挤掉了。把经典和探索求知对立起来,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学习经典里的方法、观念,就是为了在探索求知的时候活学活用,灵活机动,而不是保守老成或者盲目冒进。

    学经典是为探索服务而不是阻碍探索发展。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杨振宁教授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教授,杨振宁小时候就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很突出的优势,但是,父亲没有在数学上给他补课,却请雷海宗教授历史系他的得意门生丁则良教杨振宁读《孟子》。

    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孟子》,还给讲许多上古历史知识等古典文化。利用几个暑假的学习,中学的年代的杨振宁已经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颇为感慨,说这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化给了他很多不同于西式思维的启发。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大师,都具备有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汉字长大的人,我们的文化的根在哪里呢?我们家长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提供什么为主线的人文滋养,给他们的一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绘本吗?儿歌吗?还是那些悲天悯人或者慷慨激昂的唐诗宋词?国外的大师,小时候有没有读过大量的绘本,我并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他们一定是在心里根植了他们本民族的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国,还没有一个大师是读唐诗成长起来的,都是从五经四书开始的。

    有人说,你这太夸张了,大部分今天中国的精英都是看小人书长大的啊,也没见他们有什么不妥。呵呵,是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到现在物欲横流,拜金拜得失去了底线,社会上最多也只有精英,没有大师!有人问,难道读了这些经典就能成大师了?呵呵,这就好比大师都爱思考,但是爱思考的人并不都是大师一样,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

    培养人文素养不一定是为了成大师,仅仅为了修身养性有何不妥?有深厚广博人文素养的人,不一定是大师,但是没有深厚广博人文素养的人,一定成不了大师,其实就这么简单。发乎上,得乎中,发乎中,得乎下。

    你准备给孩子打的是什么地基?还有人说,北大中文系整天读这个,也没见什么大师出来啊。嘿嘿,不是他们成不了大师,是他们读晚了!他们在大学里读古文,是为了求学,还在解读阶段。

    而民国初期那些大师在这样一个年龄,已经开始用通过古文学到的学问来解决问题了。这就是区别,天壤之别!这篇文章来源于我和一个朋友在群里的对话,对方是个对教育有深入研究的人,偏偏就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让孩子读经典。

    为此我和他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今天把它整理出来,不为别的,只是希望通过我自己个人的视觉,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思路。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怎么抓主线,怎么区别主次,怎么合理安排孩子其实非常有限的时间,这都是我们家长面前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的心田,等着父母去播种。

    最后,我想把张子厚的“四为句”送给我的朋友们,这四句话,我曾经让。

    国学讲读现代插图版唐诗讲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