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唐诗字帖图
1. 古诗《清明》颜体楷书作品图片有什么
古诗《清明》颜体楷书作品图片如下:
1.
2.
2. 颜真卿集字对联古诗大全
七言对联:
云白山青万余里 江深竹静两三家
事能知足心常乐 人到无求品自高
尽日相亲惟有石 长年可乐莫如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水清石出鱼可数 林深无人鸟相呼
松间明月长如此 身外浮云何足论
风月有情归我辈 江山无主属诗人
水惟善下能成海 山不争高自极天
怀若竹虚临曲水 气同兰静在春风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花不知名难晶第 竹因有节更清高
无易事则禾难事 有虚心方有实心
言之高下在于理 道无古今惟其时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读胜看花
附:
《颜体集字对联》是"中国古文集字字帖系列"中的一本,学书者,在从碑帖临摹转向书法创作过程中,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集字的方法,在原碑帖中既找出现成的所需之字,又利用原帖中字的偏旁部首、点画规律进行组合,写出原帖中未有的字;而在内容的选择上,则最好从字数相对少些的作品内容人手,这样既便于集字,又比较容易进行章法安排,从而增加自己的创作信。
"中国对联集字字帖系列"正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精心编辑的一套实用集字帖。它精选了中国文学史上四十多对脍炙人口的对联,按字数多少和难易程度为编写顺序,以《史晨碑》《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玄秘塔碑》等经典碑帖作为集字的范本,这样可以使学书者由临摹较快地向创作过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套集字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提供了一些对联创作的基本图式,这样既丰富了对联创作的章法安排,又能让书写者体会到不同图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二是在每对对联中分别选出八个字放大位于各对联的右侧,使学书者能在正式创作前,对其中比较难写的字先进行重点临习,以提高创作的成功率。
3. 找特殊的字帖
真羡慕你,你还有修身养性的时间,太奢侈了。
同时,祖国的优秀文化就是在你、我、他的不经意的行为当中得到了传承。深深感动中——当我从键盘上抬起头来,已是泪流满面……
所以,我非常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你的问题的回答(绝对原创无复制):
1、笔。刚学书法,最好选用兼毫笔。
兼毫是用不同比例的硬毫(狼毫或山兔豪)、软毫(羊毫)相兼而成的,例如五紫(山兔毫)五羊、七紫三羊、三紫七羊、紫狼毫等。其实,最经济实惠的是一种叫“白云”的兼毫笔,按笔锋的长短分为“大白云”、“中白云”和“小白云”。如果写大字当然就是用“大白云”。初学书法不必用太贵的笔。
2、纸。初学就用毛边纸就行。因为毛边纸虽然色泽不好,但由于它比宣纸便宜许多,书写起来又有生宣的渗化效果,所以很适用于初学书法者。一般的带米字格(或九宫格)的毛边纸大约七、八元钱一刀(一百张),也有做成本子的,都可用。
当然,也可以去买几张宣纸来找找感觉。但用于书法学习的宣纸一定是生宣或半生半熟宣。熟宣一般不用于书法练习。机制纸是绝对不能用的.
3、墨。现在学习书法一般就用墨汁,图个方便。一得阁、胡开文、曹素功、中华等都是墨汁中的著名品牌,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喜好选择使用。使用墨汁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应将墨汁倒于砚中或其它容器中使用,不要直接将毛笔伸入瓶中去取墨。二是不要将生水倒入墨汁瓶中,否则墨汁就会很快发臭,蘸这种墨汁写出来的字自然就是“臭字”了。再就是稀释墨汁时要用干净的水,不要用茶水或其它的水,因为茶水是败墨色的。一得阁墨汁的胶质较重,使用前最好稀释一下。我本人很喜欢一得阁墨汁的香味(里面加有冰片)。
4、学习书法既然是为了修身养性,那不妨置一方砚。如果时间充足,完全可以自己磨墨。磨墨时,心境常常会变得很平和。一手磨墨,一手拿帖读帖,那感觉,完全是古代读书人的神韵。
砚不必太贵太好,但要稍微大一些,砚池稍微深一些。
砚台的使用也有许多讲究。新买来的砚台,最好先放进清水里浸泡一段时间,退退燥气。每次写完字后,最好及时地将砚池中的余墨倒掉洗尽,因为墨中的胶质在干后很容易将砚池的表面拉坏。砚台不用时,最好注入适量的清水以保持砚台的滋润,古人称之为“养砚”。
5、字帖。一般说来,初学书法从楷书入手。如果学书仅是为修身养性,那么学哪种书体就不重要了。例如giggle_941105先生提到的《曹全碑》就是隶书里的精品。如果学楷书,当然欧体(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颜体(代表作《多宝塔》《勤礼碑》)、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神策军碑》)是首选。
不知我的回答是否能使你满意。
真诚希望你能通过学习书法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4. 楷书心、皇、以、千、里、之的毛笔字帖图片
[心皇以千里之]六个字的楷书写法很多,现以颜体和褚体为例,以供您参考学习。如图所示:
5. 唐诗三百首哪几首诗的毛笔字最好写
书法是种艺术,一个“永”就可以写出数百上千种变化,并非简单就好写。
书法界有言:颜筋柳骨,经过后世的总结、提炼所提供的颜真卿、柳公权的精华唐诗字集是最适合习练的,对入门、晋阶皆有帮助。
颜体:登鹳鹊楼、寻隐者不遇、夜宿山寺、风、满江红、玉树后庭花、春晓、昭君怨、终南望余雪、鹊桥仙、望天门山、秋词、从军行、题都城南庄、游子吟、春江花月夜、春望。
柳体:春夜喜雨、静夜思、寻隐者不遇、江雪、鹿柴、送别、春晓、登鹳鹊楼、塞下曲、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钱塘湖春行、山行、凉州词、芙蓉楼送辛渐、出塞、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两本精华字帖都收录了《寻隐者不遇》、《春晓》、《登鹳鹊楼》,这三首应当都是各代大家最喜爱练笔的唐诗了。
6. 颜体致的写法
上图为颜体字“万”的写法。
【怎样练好书法】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
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
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
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
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
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
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
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
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
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
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
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传为他书写的“滚雪”隶书碑刻。相传他喜欢梁鹄的书法,便把梁鹄的字挂在帐中,一有空就读,连行军打仗也不放弃读帖。
相传三国魏时的大书法家钟繇“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学书非常刻苦,特别注意阅读和默写名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一次在行路中,发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碑,辗转赏读,站得两腿发酸,干脆坐下来读。
这样连续了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读帖犹同古人对话,交朋友,达到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
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通过阅读,眼观神会,潜移默化,以加深理解,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帖临一本,书观百家。读帖不仅限单伐厕和丿古搽汰敞咯于一两本,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读帖胜于临帖。
有些碑帖,我们不一定临,但可以阅读,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三味,积少成多,逐渐地吸收消化,才能奔汇腕底,充实于纸面,自然会手随眼高,眼使手灵。入于眼,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