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选注集评

    1. 谁有钱钟书的《宋词选注》的读后感或者是它的评价

    看钱先生的《宋诗选注》是四五年之前的事情了,当时兴趣很浓,还抄了很多好诗到日记本上.读这本书最深刻的印象是钱钟书先生评介人物性格和作品特色时的语言风趣幽默形象.无疑,很多语言是钱氏风格,他人绝对讲不出这样的绝妙好词来.

    看完这本书,你会对宋朝诗歌的风格流派和风格流变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毕竟人的趣味应该是多样的,山谷的老辣拗体固然出人一头地,苏轼的诗歌比喻络绎固然胜人一筹,但永嘉四灵的诗歌却也清新灵秀.钱钟书先生对各家各派都没有什么偏见.他在诗歌注解中表现出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个小诗人尽管其它诗歌都不好,只要有一首好诗也可入选,象柳开的诗.而一个大诗人尽管有很多好诗,但存在的诗歌上的缺点,钱钟书先生也会提到.同时在评介时候也注意到坚持辩证的观点,每一家诗歌的利弊基本都讲出来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钱钟书先生的眼界是广阔的,他对宋诗的评价是放到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每个人的诗承和对后来人的影响基本都被他说到了,一些诗句的历史衍变也被他指出来.这样读者就不会只被宋诗狭隘住,而能够将眼界放开,会通古今,熔炼百世,触类旁通,系统条理地领会宋诗的发展风貌,这种治学精神在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中也表现得很明显.

    在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中,唐诗第一,宋诗第二,清诗第三.如何恰当地评价宋诗是个很不容易的问题.在这方面,钱钟书先生花了很大的工夫,整个《宋诗选注》,是钱钟书先生单干,其中绝对找不出抄袭的痕迹,不象现在很多学者那样干着“文抄公”那样不光彩的事情.同时钱钟书先生对宋诗也很不满,但又迫于组织单位上的任务分配和政治风气的压力,这个《宋诗选注》写起来也是很不痛快,写不来也不太如意,特别是对诗歌的选择上.正如全书充满着幽默的笔调,但实际上其中更反照出钱先生的无奈和压抑.这是我不得不指出的.

    真正的钱氏作品要到后来出版的《宋诗纪事补正》100卷中才能看到.(不过我还没看到).诗以言志,可以陶冶性情.但他人写出来的诗不能令人满意,这就要进行诗歌批评,指出好诗到底好在哪,坏诗坏在哪里.要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我认为《宋诗选注》还是值得好好看看的.因为钱先生有很高的文艺鉴赏能力,这种能力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令人信服.在《宋诗选注》对诗人的评介中也可看出评介者的慧眼.只是令人奇怪的是对每首诗的艺术特点并没有说明.虽然这样,其中还是可以看出评介者平等的眼光,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转益多师是汝师,百花酿蜜,方有如许的甘甜.这部书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艺术创作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的自由必然是以规矩为前提,能规矩方能跻得大自由.这不仅是对艺术,对于生活都是一个很大的启示.

    2. “阿姨”是谁──析《琵琶行》中的“阿姨”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桥中学 应胜会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修订本)选了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其中有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句话中的“阿姨”一词,教材没有注释,容易引起误解。

    “阿姨”这个词,古今汉语都有,在生活中也很常用,似乎没有注释的必要。但现在通用的“阿姨”指比自己年长,且和母亲同辈的女性,是对女性的尊称,近些年也有些城市里用“阿姨”来称呼保姆的。很显然,这样的解释并不符合《琵琶行》的语境,因为文中“琵琶女”在自述身世的不幸,“阿姨”当指生命中重要的人,那么,阿姨究竟指谁呢?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要么不翻译,要么作这样一些解释:

    1、指妓院中的老鸨。(张明非主编《唐诗宋词专题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教坊中管歌女的女管事人。(韩兆琦《唐诗选注集评》,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武汉大学中文系主编《唐诗选注》)

    3、指她的姐妹。(《唐诗三百首注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此外,甚至有人在网上发表评论,认为“阿姨”是“琵琶女”经营妓院的亲娘。总之,大家的意见莫衷一是,实在有辨析的必要。

    对于第一种解释,如果认为“阿姨”是老鸨,那么“琵琶女”当为妓女,否则“阿姨”与“琵琶女”无关,自然没有在此提及的必要。那么,“琵琶女”有没有可能是妓女呢?根据上文“琵琶女”的自述,她原本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的幸福生活,直到“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生活状况才急转直下,不得已“老大嫁作商人妇”,并被白居易引以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凭我们的常识,如果“琵琶女”是妓女,哪怕曾经红极一时,她不至于对以前的妓女生活有如此幸福的感受;更何况即便是妓女,年老色衰后能够从良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又怎么会“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呢?显然,这样的解释有失妥当。

    对于第二种解释,在“琵琶女”的自述中确实提到了相关的内容,她说自己“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由此判断她曾经在教坊中生活过自然是顺理成章,而“教坊中管歌女的女管事人”因此成为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人也成为了可能。但我们能否由此断定“阿姨”就是“教坊中的女管事人”呢?我认为依然值得商榷。因为“教坊”是唐代官办的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既然是政府机关,就是“铁打的营盘”,一个“管事人”死了,可以而且一定会马上重新任命一个。因此,“教坊中管事人”的死不至于对“琵琶女”的生活产生太重要的影响,也就没有必要在此提及。此外,作为一个政府机关,“管事人”未必就是一个女的。

    那么,“阿姨”是否可以作第三种解释呢?把“阿姨”解释为“姐妹”好像与句子中的“弟走从军”有一些联系,但距离我们的日常经验太过遥远。我因此查了《词源》,《词源》对“阿姨”作如下解释:

    1、称母的姐妹,如金元好问《姨母陇西君讳日作三首》:“竹马青衫小小郎,阿姨怀袖阿娘香”;

    2、称妻的姐妹,如《(唐)乐史·杨太真外传上》:“上(唐太宗)戏曰:‘阿瞒乐籍,今日幸得供养夫人,请一缠头。’秦国(夫人)曰:‘岂有大唐天子阿姨无钱用耶?’遂出三百万为一局焉。”

    3、谓庶母,如《南史·齐史·晋安王子懋传》:“年七岁时,(庶)母阮淑媛尝病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齐不萎。’”由此可见,“阿姨”在古代没有“姐妹”这一义项,这样解释显然穿凿附会。

    根据《词源》的注释,并结合语境推测,我认为此处的“阿姨”当作第三种理解,即“庶母”。因为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此时在倾诉家庭的变故,所想到的应为自己的至亲:“弟弟”和“阿姨”。由此,“阿姨”不当指“母亲的姐妹”或“妻的姐妹”,因为她们虽然也属亲人,但“琵琶女”在痛苦中不怀念家人而去想其他亲戚,于情于理都难以讲通。因此,只有把“阿姨”释为“庶母”,才更符合文意。

    “阿姨”解释为“庶母”,意义比较特殊,且与学生常用的参考资料多不一致,从助读的角度出发,应该补释一下。 ──原载《中学语文园地》,2005(9)

    3. 从《诗经》 唐诗 宋词中 各选一首进行赏析或描述

    伐檀 诗经·国风·魏风 原文: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赏析 这是《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目之一,甚至中学语文课本亦选为教材,但是对这首诗的主旨及作者身份的看法,其分歧之大却是惊人的,不仅古人如此,今人亦然。最早《诗序》以为是“刺贪也。

    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仕进耳”;朱熹又以为“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序》言刺贪,失其旨矣”(《诗序辩说》);梁寅《诗演义》又称为“美君子隐居之志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和朱谋玮《诗故》另创新说,何认为是“魏国女闵伤怨旷而作”,朱认为是“父兄训勉子弟之词”。

    其他大同小异者尚有,不一一列举。今人由于对诗所属时代的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及作者的阶级属性、生活状况认识不同,因而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诗人是农民,这篇是反封建的诗歌;也有的认为是奴隶,本篇是抨击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还有的只是笼统地说是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诗歌。另一类则与上述意见针锋相对,或认为是奴隶主贵族“站在井田所有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剥削”;或认为是“劳心者治人的赞歌,它所宣扬的是一种剥削有理、‘素餐’合法的思想”。

    后一类看法貌似新颖,实际多从古人说解中引出,附和者甚寡。 本文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拙作《诗经选注》的看法,即:这是伐木者之歌。

    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

    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

    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本篇三章复沓,除换韵反覆咏叹,更有力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外,还能起到在内容上有所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便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用,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

    则说明剥削者对猎获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力量。

    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杂言诗最早的典型。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牛运震《诗志》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对此诗的艺术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赏析 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

    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

    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赏析 此词作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

    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

    4. 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四年的所学课程和要求阅读书目哪位同仁有

    中国古代文学1、山海经校注 袁珂 校注 巴蜀书社1993年2、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 注 中华书局1991年3、楚辞选 马茂元 选注 人民文学1998年4、论语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5、孟子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1960年6、庄子校诠 战国·庄周,王叔珉 撰 中华书局2007年7、墨子选译 战国·墨翟,谭家健、郑君华 注 上海古籍1990年8、春秋左传注 战国·左丘明,杨伯峻注 中华书局1981年9、国语译注 邬国义、胡果文等 译注 上海古籍1994年10、战国策注释 汉·刘向 编,何建章注 中华书局1990年11、史记选注集评 汉·司马迁,韩兆琦选注 海南2003年12、汉书选 顾廷龙、王熙华 选注 古典文学1956年13、古诗源 清·沈德潜 选 中华书局1963年14、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选注 人民文学1978年15、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选注 上海古籍1979年16、曹操集注 魏·曹操,夏传才 注 中州古籍1986年17、曹植集校注 魏·曹植,赵幼文 校注 人民文学1984年18、陶渊明集校笺 晋·陶渊明,杨勇校笺上海古籍2007年19、搜神记 晋·干宝,汪绍楹 校注 中华书局1979年20、世说新语校笺 南朝·宋·刘义庆,徐震堮 校笺 中华书局1984年21、唐诗选注 葛兆光 选注 人民文学2007年22、唐诗汇评 陈伯海 主编 浙江教育1995年23、唐人小说 汪辟疆 选编 中华书局1978年24、资治通鉴选评 宋·司马光主编,施丁 选评 上海古籍2003年25、古文观止 清·吴楚材、吴调侯 选编 中华书局2007年26、王勃诗解 唐·王勃,聂文郁 解 青海人民1980年27、陈子昂诗注 唐·陈子昂,彭庆生注 四川人民1981年28、王维集校注 唐·王维,陈铁民校注 中华书局1997年29、李白集校注 唐·李白,瞿蜕园、朱金城校注 上海古籍1980年30、杜诗详注 唐·杜甫,清·仇兆鳌注 中华书局1979年31、白居易集笺校 唐·白居易,朱金城 校注 上海古籍1998年32、韩愈集 唐·韩愈,卞孝萱、张清华 选编 凤凰2006年33、柳宗元集 唐·柳宗元,尚永亮、洪迎华选编 凤凰2007年34、李贺诗集 唐·李贺,叶葱奇 疏注 人民文学1980年35、李商隐诗选 唐·李商隐,刘学锴、余恕诚 选注 人民文学1986年36、杜牧选集 唐·杜牧,朱碧莲 选注 上海古籍1995年37、唐五代诗选 乔力 选注 人民文学2000年38、宋诗选注 钱锺书 选注 人民文学2005年39、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 高海夫 主编 三秦1998年40、宋词三百首笺注 清·上疆村民重编,唐圭璋 笺注 人民文学2005年41、话本选 吴晓玲等 选注 人民文学1984年42、欧阳修选集 宋·欧阳修,陈新、杜维沫 选注 上海古籍1986年43、王安石选集 宋·王安石,王兆鹏、黄崇浩 选注 凤凰2006年44、苏轼诗选 宋·苏轼,王水照 选注 上海古籍1984年45、黄庭坚选集 宋·黄庭坚,黄宝华选注上海古籍1991年46、淮海居士长短句 宋·秦观,徐培均校注 上海古籍1985年47、李清照集笺注 宋·李清照,徐培均选注 上海古籍2002年48、陆游选集 宋·陆游,朱东润 选注 上海古籍1979年49、稼轩词编年笺注 宋·辛弃疾,邓广铭笺注 上海古籍1993年50、杨万里选集 宋·杨万里,周汝昌选注上海古籍1979年51、范成大诗选 宋·范成大,周汝昌选注人民文学1959年52、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宋·姜夔,夏承焘笺校 上海古籍1981年53、金元明清词选 夏承焘、张璋 选编 人民文学1983年54、关汉卿全集校注 元·关汉卿,王学奇等校注 河北教育1988年55、集评校注西厢记 元·王实甫,王季思校注、张人和 集评 上海古籍1987年56、元本琵琶记校注 元·高明,钱南扬校注 上海古籍1980年57、全元散曲简编 隋树森 选编 上海古籍1984年58、震川先生集 明·归有光,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2007年59、汤显祖戏曲集 明·汤显祖,钱南扬 校点 上海古籍1978年60、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周淮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61、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夏咸淳选注 上海社科1995年62、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人民文学1973年63、水浒传 明·施耐庵 人民文学1975年64、西游记 明·吴承恩 人民文学1955年65、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 人民文学1985年6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编 人民文学1958、1956、1958年67、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濛初 上海古籍1982年、人民文学1996年68、全本新注聊斋志异 清·蒲松龄,朱其铠注 人民文学1989年69、红楼梦 清·曹雪芹、高鹗 人民文学1996年70、儒林外史 清·吴敬梓 人民文学1995年71、长生殿 清·洪升 人民文学1991年72、桃花扇 清·孔尚任 人民文学1991年73、清诗精华录 钱仲联、钱学增 选注 齐鲁书社1987年74、桐城派文选 漆绪邦、王凯符等 选注 安徽人民1984年75、龚自珍全集 清·龚自珍 中华书局1959年76、近代诗钞 钱仲联 选编 江苏古籍1993年77、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选编 上海古籍1979年78、三侠五义 清·石玉昆 广大人民1980年79、诗集传 宋·朱熹 撰 凤凰2007年80、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 补注 中华书局1983年81、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撰,金良年 译 上海古籍2006年82、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注译 商务印书馆2003年83、荀子译注 战国·荀况,张觉 译注 上海古籍1995年84、韩非。

    5. 鹿柴这首古诗绝妙处在于什么

    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无言而有画意。顾云:此篇写出幽深之景。

    《批点唐诗正声》: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

    《唐诗广选》:李宾之曰:诗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如杜诗“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转”、李诗“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摩诘“返景”二语,皆淡而浓、近而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唐诗直解》:无言而有画意,“复照”妙甚。

    《唐诗训解》: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

    《唐诗选注》:玉遮曰:只四语,令人应接不暇。

    《唐诗笺要》:景到处有情,情到处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诘真五绝圣境。

    《而庵说唐诗》:此首眼目在“空山”二字。右丞笔下直是大光明藏,无有一字在也。

    《唐贤三昧集笺注》:五绝乃五古之短章,最难简古浑妙。唐人此体,右丞可称妙手。

    《唐诗别裁》: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唐诗笺注》:“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诗细甚。

    《诗法易简录》: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语言”,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于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唐贤清雅集》:空而非空,宛而不宛,闲淡入妙。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写出幽深。

    《诗境浅说续编》: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