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蒙山茶》唐诗

    1. 帮忙翻译古诗《琴茶》

    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做《琴茶》一诗,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

    “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次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

    三联起句写琴,《渌水》古琴曲,为诗人之所爱。诗人精通音律,曾有《听弹古渌水》诗云:“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漫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阳下,竟日有余清。”可知诗人提此曲是为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写茶,“故旧”老朋友、旧相识。“蒙山”指蒙山茶,产于雅州名山县(今属四川),蒙顶山区,相传西汉年间,吴理真禅师亲手在蒙顶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饮之可成地仙。诗人举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

    但诗人毕竟是标准的儒家子弟,他的辞官亦并非完全出自本心,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剧的矛盾,各种弊端的呈现,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故此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乐天的《江南谪居十韵》“壮志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志,俄成出水鳞。葵枝犹向日,蓬断即辞春……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释。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但诗人至终亦未能再进西京,令人感叹。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一二句总起全诗,①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

    (1分)②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1分)③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1分),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1分);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1分)。

    (只写“总起总用”没有分析不给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

    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每点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分析一二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要联系后面内容,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上作答。

    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二、三两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尾联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却报国无望的无奈。

    由此可见一二句总起全诗,直接抒发感情,引出二三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作答时要联系原诗句分析。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应点出诗人思想上矛盾在诗中的具体表现。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旦梗测妓爻幻诧潍超璃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但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故此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

    “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 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乐天的《 江南谪居十韵 》“壮志徒许国,薄命不如人。

    才展凌云志,俄成出水鳞。葵枝犹向日,蓬断即辞春……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释。

    3. 古诗 白居易《琴茶》的全文翻译

    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 “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

    次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 三联起句写琴,《渌水》古琴曲,为诗人之所爱。

    诗人精通音律,曾有《听弹古渌水》诗云:“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漫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阳下,竟日有余清。”可知诗人提此曲是为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写茶,“故旧”老朋友、旧相识。

    “蒙山”指蒙山茶,产于雅州名山县(今属四川),蒙顶山区,相传西汉年间,吴理真禅师亲手在蒙顶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饮之可成地仙。诗人举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

    但诗人毕竟是标准的儒家子弟,他的辞官亦并非完全出自本心,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剧的矛盾,各种弊端的呈现,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故此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穷通行止”,这里的“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

    乐天的《江南谪居十韵》“壮志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志,俄成出水鳞。

    葵枝犹向日,蓬断即辞春……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释。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但诗人至终亦未能再进西京,令人感叹。

    4. 《萧葭》古诗

    蒹葭

    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5. 古诗琴茶的全文意思

    1、释义

    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现在可以自在抚琴品茶,享受怡然生活。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但诗人至终亦未能再进西京,令人感叹。

    2、原文

    琴茶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3、简析

    《琴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被罢官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文表面上看是作者归隐后的洒脱之情,其实也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朝廷为国家作出贡献,可是他的愿望却一直没有能是实现。

    4、作者简介

    (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现存诗有2800多首,为唐代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6. 古诗《阮郎归》翻译

    阮郎归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词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注释】 1.薰风:《家风》有言:“舜作五弦之王侯,歌《南风》之讲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兮。

    ’”这里指歌唱承平之曲。 2.水沉:指沉水香。

    古人用它来熏室内。 3.纤手:指病人细巧柔美的手。

    《古诗十九首》有“纤纤出素手”的诗句。 【意译】 在绿色槐树和高大柳树的浓荫里,幼蝉那细弱的声音似乎被吞没掉了,四周一片静寂。

    突然,歌唱承平之曲的优美柔和的音乐从远处清晰地传来。碧纱窗下,缕缕香烟无声地缭绕,但骤然而起的下棋落子声却惊扰了昼眠人的午休。

    夏季的小阵雨过后,绚灿的荷花受雨珠的滋润,翩然欲举,鲜活透亮,充满生机。鲜艳的石榴花火一样红,开得正鲜正艳。

    此刻,美丽的少女正用纤纤素手,在光洁的玉盆里戏弄着清莹的泉水,颗颗如琼似玉的水珠便随着素手的摆动与停歇,一会作四射分离,变碎了,一会儿又聚拢一体,变圆了。

    7. 古诗 《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蒙山茶》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