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8字唐诗

    1. 有没有八字古诗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思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2. 八个字的诗句有什么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刘禹锡的“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苏轼的“江云漠漠桂花湿,梅雨翛翛荔子然”。还有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清人张云敖的绝句《品桂》:“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颂桂的诗句虽多,但是触景伤怀的也不少,如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开篇亮出一幅中秋月夜图,“冷露”、“湿”桂花,暗寓诗人心境之“冷”,桂花既是院中实实在在凝结着夜露的桂花,又是诗人望月时的联翩浮想,虚指传说中的月中桂树,这样诗人的孤寂与感伤、相思与怀归便与广寒宫中独味凄凉的嫦娥的情思暗自契合,使全诗的意境更为悠远,更耐人寻味。几多相思,几重乡愁,跃然而出。

    刘禹锡的“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苏轼的“江云漠漠桂花湿,梅雨翛翛荔子然”。

    还有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清人张云敖的绝句《品桂》:“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颂桂的诗句虽多,但是触景伤怀的也不少,如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刘禹锡的“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苏轼的“江云漠漠桂花湿,梅雨翛翛荔子然”。还有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清人张云敖的绝句《品桂》:“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颂桂的诗句虽多,但是触景伤怀的也不少,如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开篇亮出一幅中秋月夜图,“冷露”、“湿”桂花,暗寓诗人心境之“冷”,桂花既是院中实实在在凝结着夜露的桂花,又是诗人望月时的联翩浮想,虚指传说中的月中桂树,这样诗人的孤寂与感伤、相思与怀归便与广寒宫中独味凄凉的嫦娥的情思暗自契合,使全诗的意境更为悠远,更耐人寻味。几多相思,几重乡愁,跃然而出。

    3. 8个字的古诗

    既然有例句,那就得更正一下楼主的谬误了。诗和一般的文章在句读(断句)上有点不一样。现在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以句号(。)为标志。但是古诗的断句不是这样的。执子之手为一句,与子偕老又为一句。因此,这是每句四字的古诗,并非八字。

    1、像这种每句四字的古诗多得很,建议翻一翻《诗经》吧。像《诗经》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大多都是以四言为主,少有掺杂。

    2、还有魏晋诗歌中也有一部分是四言诗,像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薤露行》等等。

    3、当然各朝代都会有一些宗庙奠祀用的文章,大多也就四言为主了。

    4. 古诗30首(8字)

    =============================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zd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内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容方的景象。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5. 一句八字的简单古诗

    观沧海_ 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 ,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8字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