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晚唐诗歌文化

    1. 唐朝诗歌为什么会如此繁荣

    说到唐诗的兴盛的原因,较普遍的看法是: 一;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二;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取人之长,推陈出新,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四;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五;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例如;李白遭谗,也就是‘赐金放还而已)所之,文人及诗歌体裁宽广,而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并非是一片颂扬) 六;唐朝同邻国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

    2. 唐宋时期的诗歌文化

    唐代的经济发展良好,国力强盛,因而艺术得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加上唐朝的文化氛围非常的开放和自由,很多国家的人都来大唐学习生活,也就使得文化有了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艺术也就能够自由健康的发展,其中诗歌就是艺术的一种很显著的表达形式。

    到了宋朝,一方面是继承了唐代的繁荣,另一方面,诗歌已经差不多达到顶峰了,按照诗歌一贯的发展规律来说,人们是怕说“熟话”的,也就是说,诗歌形式成熟以后,艺术家就开始“思变”,所以唐代的五七言诗也就慢慢的在形式上发生变化,宋词开始流行。说白了,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喜欢的人多,写的人多,自然好的作品流传下来也就多。

    3. 说一下唐代诗歌与唐朝文化(1000字以上)

    唐代是中国封建时代中最强盛的时代,尤其是李白生活的盛唐时代,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或是在文化方面都是空前的强大开放、繁荣昌盛。

    文化方面,唐朝一方面敞开胸怀,实行拿来主义,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如天竺的佛教、波斯的祆教、大秦的景教及西域各国和各民族的雕塑、音乐和舞蹈 初唐: 一、四杰 提倡刚健骨气 二、陈子昂 风骨与兴寄 盛唐:一、李白 1、清水出芙蓉——清真自然的提倡 2、蓬莱文章建安骨——风骨兴寄的重视 二、杜甫 1、杜甫诗论 2、集大成说 3、沉郁顿挫说 三、《河岳英灵集》 1、《河》之品评标准 2、盛唐气象 3、殷璠“兴象论” 中唐: 一、白居易 1、讽喻诗论 2、闲适感伤杂律诗论 二、韩孟诗派 三、皎然《诗式》 晚唐:司空图《诗品》 初唐四杰 一、四杰其人: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二、诗歌理论主张 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三、创作表现:情思浓郁 气势壮大 1、内容题材上的扩张: “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向江山塞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诗歌体裁上的成就: 王、杨长于五律,卢、骆长于歌行 律诗绝句方面,王勃杨炯于平仄、对偶、用韵等方面完善了律诗绝句的体式。

    七言歌行方面,卢、骆运用“以赋为诗”的手法,使得诗歌气势壮阔 以赋为诗即铺张扬厉的描写融合以抒情、议论的手法 七言歌行的体式工整而有流荡的气势和力量,读之朗朗上口,一气呵成,以赋为诗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纵横开阖、书卷自如之气。 四、评价: 杜甫的评价 诗歌创作中旧的影响和新的倾向并存,“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诗中还有宫廷诗风的痕迹,遣词造句用典等尚未摆脱六朝绮糜婉转之风。

    但四杰诗歌中毕竟融入了浓郁的情思与壮大的气势。因此这一评论可以反过来说,时带六朝锦色,然调入初唐。

    即虽然四杰诗歌中仍沾染着六朝风气,却已开启了唐音之风。 陈子昂 风骨与兴寄 一、评价: 韩愈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刘克庄 倡高雅清淡之音,扫六代之纤弱 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元好问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李泽厚“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 风骨和兴寄的实践,六朝绮糜诗风的余韵一扫而光,雄浑苍茫、浓烈昂扬的情感气势开启了盛唐气象的序幕。

    二、诗论主张: (一)风骨: 东汉时,用“风骨”来品评人物,形容人物体貌与风度,多赞人物富有神采,刚直劲健,清俊有力。 六朝时,用“风骨”移评绘画、书法之气韵和笔力 至《文心雕龙•风骨》将风骨一词移评于文学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俊爽,则文风成焉” 对于风骨的理解: 黄侃“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一指内容,一指形式 风指浓烈昂扬的感情力量 骨指劲健刚直的思想力量 陈子昂对风骨的形容“骨气端翔,音情顿措,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二)兴寄: 兴指比兴之手法, 寄指内容上有寄托 兴寄合用,指“托物起兴”“因物喻志”之手法,即要求诗歌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内容充实,寄托深意。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就是借咏物叙事抒发激越情怀,寄托人生理想和政治见解,即其“兴寄”主张的实践体现。 三、理论评价: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李白诗论 一、诗歌创作的美学特征: 1、瑰奇宏廓之美: 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的诗歌形式融合以远大理想、宽阔胸怀和雄伟气魄的诗歌内蕴 2、奔腾浩荡之美: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情感力量 3、纵横变幻之美:想象奇特,纵横驰骋,跳跃变幻 4、明丽疏朗之美:清丽明快的色彩格调及疏朗的意象组合 5、清水芙蓉之美:清新自然、任情真率的语言风格 二、诗论主张: 1、主张保持雅正思想,反对专事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

    “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 2、主张诗要“清真”,提倡“清新自然”之诗风,反对因循模拟 “圣代复玄古,垂衣贵清真”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崇尚“逸兴”、“壮飞”的豪放飘逸诗风,追求艺术表现宏阔之境。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提倡文质并重,肯定魏晋以来诗歌艺术的美学成就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三、诗论评价: 李白基于儒家诗学传统,主张作诗以《风》《雅》为准则,力主恢复雅正之声。

    李白崇尚清真自然的审美理想源自于钟嵘的审美理想,并以之为权衡尺度品评六朝诗家名流,犹能突破前人的某些偏见,在开拓审美艺术视野方面做。

    4. 【唐朝诗歌对世界的影响

    1、自由的氛围2、诗歌文化的成熟3、富足的朝代 唐朝诗歌能获得空前发展,除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基本原因外,还有多方面的因素.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魏晋以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趋向成熟,隋统一全国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这些都是促使唐诗创作繁荣的因素. 唐朝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那么为什么这种文化现象会出现在唐朝呢,而不是其他朝代呢?下面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个人看法.第一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文化因素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在没有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是很难创造出较高水平文化的,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个命题,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之前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即三国时代和南北朝时期,这其中虽然有晋朝的统一,但是在生产力水平上没有超出汉朝水平,经过北方战事的冲击,带来北方生产力水平的下降,大量土地荒芜,大量劳动力或死或逃亡,这时江南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这种增长势头没有能够弥补北方战事的冲击,在总体水平上中国的生产力在下降.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和对外战争的原因,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是短时间内又陷入了战事,文化的发展遵循长线效应,因此,文化在隋朝虽然略有发展,但是在高度上还没有达到教高水准.经过唐王朝的统治,特别是前几朝的休养生息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的带动下,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开发,大量劳动人口的出现,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有了教大发展,这可以通过唐王朝时代出现的大量生产工具来证明,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这些经济因素的出现促进了文人对那个时代的讴歌,因此为文化的向前发展准备了物质动力和思考的源泉.第二是政治因素.唐朝较其前朝的任何时代在文化政策上都是比较开放的.我想这与唐王朝出身于北方少数民族(当时条件下)有关,他们虽然了解中原文化,特别是汉朝以来的儒家文化,但是唐朝统治者们有自己的理解,这对汉朝以来的儒家文化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异质性文化理解,正是这种异质性的理解方式,使得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可以推行一种不同于前朝的文化政策,而他们推行的文化政策正好是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融,这种政策符合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适应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唐王朝文化的发展.第三是文化因素在前面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唐王朝的文化在向前发展着,在这种文化发展的推动下,文人所面临的就是文化模式的选择问题.这种文化模式的选择在今天看来是有必然性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是当时文化所不能选择的,因为这种文化模式不能很好地表达当时的要求.而诗歌模式是中华民族所早就有的,因此当时的文化对这种原有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模式上的创新,就形成了唐朝的诗歌模式.当然还有其他模式,这正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模式.。

    5. 为什么唐朝诗歌文学发达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唐玄宗对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诗歌也不犯禁.“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唐代诗人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直抒己见.李白:“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驰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文禁松驰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 六、“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杜甫、元结、顾况等诗人对黑暗现实做了痛苦的观察与冷静的思考,从而创作了大量揭露阶级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诗作. 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做为诗歌姐妹艺术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杜甫的《画鹰》、高适的《画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描写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诗歌,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很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养料滋补自己,也可以看出唐代诗人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八、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唐诗也是这样.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无论是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初唐诗坛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陈子昂痛斥诗坛“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风雅五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扫齐梁遗风,为唐。

    6. 唐朝诗歌发展史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 、晚唐等4个阶段。

    1、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2、盛唐诗歌。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 、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3、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

    4、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扩展资料

    唐诗的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7. 为什么唐宋的诗歌文化能够达到鼎盛

    各种艺术达到巅峰都有一个积累、成熟的过程。

    唐朝,国力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唐朝皇族本身就融有外族血统,唐人已不是简单的汉人延续或胡族融入,而是汉胡互代的民族共体,所以唐代华夷如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了开放、恢弘的文化氛围,给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富饶的土壤。

    文学的兴衰跟统治者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开明程度有关,唐代皇室似乎是一个有着特殊音乐天分的家族,在音乐方面造诣颇深,而且唐朝的君主们大多也都是诗文和书法的爱好者,最高统治者对诗赋的热情,刺激了诗歌的创作。 唐朝强大的国力,使其成为当时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所以唐人自信、不羁、有气度和有抱负,这一点也显现在唐诗中。

    由魏晋开始,一改儒术独尊的局面,道、佛各有发展,到了唐代,出了一批像李白那样尚武轻儒,脱离小节,崇尚游侠的诗人。道教的发展,使读书人更喜欢沐浴山林间,由此陶冶了诗人的情趣,丰富了诗歌内容,影响了一代诗风。

    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到了唐代得以完善,当时的考试中有诗赋一项,这一点更是把诗词创作推向了一个至高点。 隋唐的时候燕乐兴起,最初先诗后乐,乐是根据诗谱成的。

    后来逐步演变成先乐后诗,由乐配诗。西域佛教乐舞引入中原后,诗的音乐性显现衰弱,因此就出现了长短句的格律诗体即词。

    五代时期,词开始兴盛,到了宋代,达到了巅峰。所以说词的产生是社会变迁及音乐发展共同导致的。

    宋朝的科举大致延用唐朝的制度,加上宋是一个扬文抑武的朝代,有此大环境,文学得以继续光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北宋之后,外族入侵,古诗词也就伴随着国运日渐衰落。

    元朝统治者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科考被废除,又有很严苛的民族等级制度,所以文学开始走市民化的道路,文学发展不再追求典雅高贵,而是出现了新型的民间艺术——元曲。 到了明朝,加强了文化专制,以八股取士,朱元璋规定了考试分为以四书五经为限,还要以朱熹所注为限,科举制度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明朝的特务制度,禁锢思想,钳制言论,从此知识分子成为了思想的奴隶。清朝的科举制度大致与明朝相同,清朝早期实行的文字狱再一次阻碍了文学的发展,虽然到后期诗文有了一点复苏的现象,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种文明衰败后,往往很难恢复到前身的辉煌。

    8. 唐朝诗歌与文化氛围的关系唐朝诗歌的发展与其文化氛围之间有何关

    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

    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发展过程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

    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

    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

    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

    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

    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

    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②盛唐诗歌。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

    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③中唐诗歌。中唐之初,国家衰落,诗坛也不景气。

    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诗学王维,精致秀润,但内容多浮浅。卢纶、李益有部分苍凉伤感、意境雄浑的边塞绝句。

    此期较杰出者是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此外,戎昱、顾况、戴叔伦等也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佳篇。

    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 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

    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一派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韩诗气豪,孟诗思深,李诗幽丽,贾诗清苦。

    此外,姚合诗清奇僻苦,卢仝、刘叉等人以奇崛见长。 两大派之外,柳宗元的诗或澹泊雅丽,或哀怨激越。

    刘禹锡的诗精练含蓄,意境优美,韵律和谐。这一时期,诗人们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是异常突出的。

    ④晚唐诗歌。晚唐五代诗风渐趋纤巧。

    虽有过在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作者和作品,但总的来说,缺少盛、中唐的阔大气魄与浑融境界。 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

    其诗声情流美,翰藻醲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温庭筠才思清绮,词采秾丽,但格调低。

    他也是有佳篇秀句而总体风格轻浅纤微。此后诗家多是效法前人,艺术上无重大突破。

    较有名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人。 成就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

    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

    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 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

    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

    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

    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 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

    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

    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

    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 少有佳作。

    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唐人绝。

    9. 唐朝的诗文发展史

    唐诗发展概况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他们无沦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

    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

    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此时诗坛群星辉映。

    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白可留。”

    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琮。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

    山村之夜,如诗如画。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

    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

    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人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

    《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春晓》写春日那种明媚静美舒畅的感受。

    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

    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

    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

    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土,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豪侠气质。

    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

    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

    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

    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

    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

    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干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

    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当时另。

    晚唐诗歌文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