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五首黄鹤楼崔颢

    1. 古诗黄鹤楼崔颢翻译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 古诗 崔颢《黄鹤楼》翻译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当然,这个传说未必实有其事,计有功在注文的后面就表示了“恐不然”的怀疑。

    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写法上与崔作确有相似之处。至于其《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则不仅前四句格式酷似崔诗,而且全诗格调逼肖。

    宋元间方回的《瀛奎律髓》卷一指出:“太白此诗乃是效崔颢体,皆于五六加工,尾句寓感叹,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因而这首诗历来受到极高的称誉。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

    当然,《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

    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

    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

    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

    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

    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

    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

    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

    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

    (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

    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

    3. 古诗崔灏的《黄鹤楼》全文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4. 崔颢《黄鹤楼》的完整翻译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原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扩展资料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 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

    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 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

    《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鹤楼词条。

    5. 黄鹤楼(崔颢)这首诗的意思

    意思:传说仙人早已驾鹤西去,此地只剩一座千古名楼。

    黄鹤离去再也不会回头,只抄有白云千年依旧漂浮。天色晴朗汉阳平川草木葱茏;微风轻拂鹦鹉洲头青草茂盛。

    夕照之中何处才是我的故乡?无尽长江烟波浩渺使人顿起淡淡乡愁。词语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袭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百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黄鹤度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知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道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6. 崔颢黄鹤楼赏析

    一、赏析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 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二、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四、朝代 唐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

    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

    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

    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唐代崔颢所作七言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颢。

    7. 黄鹤楼崔颢诗歌背景以及翻译

    一、古诗——《黄鹤楼》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乡关:故乡。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三、作者简介: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8. ①唐代崔颢那首题名《黄鹤楼》

    ①唐代崔颢那首题名《黄鹤楼》的诗中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这首诗实在太家喻户晓,结果反宾为主,倒不是诗因楼而名,而成了楼因诗而存,以致人们能够习惯鹤去楼空的怅惘失望,而绝不能承受诗存楼无的遗憾。所以拆楼以后很长一段岁月。虽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动手重建,但是从未有人敢说一声从此不修黄鹤楼。最后。到底将楼修了起来,而且修得更堂皇。

    ②同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找到。八十年代的江西南昌,终于把烧毁数百年的滕王阁重新建造了起来,那还不是因为初唐名人的文章么?还有岳阳楼,因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而闻名遐迩。醉翁亭,—经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的《醉翁亭记》一文鼓吹,成了著名景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古战场,也因苏东坡的词与文,而赋予了令人陶醉的色彩。所以说,文人的笔墨,一旦与风光揉和到一起,成为名胜佳迹,便是永远也抹煞不掉的存在。

    ③由此想到,对于文化名人的最好纪念,倒是应该在他们与山水的关系上做做文章的。近几年,故居热十分流行,其好意当然值得肯定。但一旦热情过度,便有泛滥成灾的可能。如将太多的故居留存下来,对住房相对紧张的中国城市来说,会成为不胜其烦的负担。因而,对于文化名人来说,若是想留名,还是学一学崔颢,写出一首《黄鹤楼》来,那才是真正的永恒。 (原文有改动)

    19.“一首不朽的诗,使一座建筑物流传千古,哪怕是拆了还得重建。”这句话是第②段的首句,请仿照这句话的样式,自拟话题写一句话。(2分)

    仿写:

    20.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事例和引用了不少名句作为论据,请你指出这些论据有何特点: 。(2分)

    21.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指出它强调的重点是什么?再请你从所学的课文中举一个例子加以印证。

    答:(1) (2) (3分)

    22.为什么说“对于文化名人最好的纪念,倒是应该在他们与山水的关系上做做文章”?把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填在括号内( )。(2分)

    (A)写文章谈谈文化名人与山水的关系。

    (B)分析研究文化名人是怎样写出千古佳作的。

    (C)研究品味文化名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和思想。

    (D)重修名胜,以此来表达后人对文化名人的尊敬。

    23.本文的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反对 ,二是倡导 。(4分)

    唐诗五首黄鹤楼崔颢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