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程郁缀唐诗宋词

    1. 程郁缀的个人简历

    程郁缀 男,1950年1月生,江苏省滨海县蔡桥镇人。

    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在北大中文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现任中文系教授,科学研究部副部长、社会科学办公室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中国俗文学会理事。

    1991年,赴日本大学文理学文学部研修一年。1996年,赴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讲学一年半。

    主要著作有:主编《历代诗歌爱情佳句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出版;《文学百科大辞典》(主编之一),华龄出版社1991年出版;《词学论荟》,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中华古典名著读本——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年出版;译著《唐宋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主要论文有:《储光羲籍贯考辨》,载《唐代文学论丛》;《试论五代词人李殉生平及其词》,载《北京大学学报》;《论秦观词中的自我意识》,收入《秦观研究论文集》;《儒家友道观及其现代意义》,载《北京大学报》1999年第一期;《王昌龄边塞之行辨析》,载中华书局《中国典籍古文化》等。

    主编《历代诗歌爱情佳句辞典》 (妇女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 主编《文学百科大辞典》(四主编之一) (华龄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2350千字,42元,印8000册。) 主编《中国语常用熟语400》 (日本日东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译著《唐宋词研究》 (日本大学青山宏教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31.9万字。)

    译著《日本填词史话》 [日本] 神田喜一郎教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61.5万字。 《中华古典名著读本──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29.7万字。)

    主编:《百首渔歌子》 7万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专著:《唐诗宋词》 2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2004年6月第7次印刷,累计达9·4万册。 编著:《徐灿词新释集评》 19万字;中国书店200年1月第1版。

    选注:《历代词选》 76万字,1028页,65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印3000册。 主编:《学术的风采》——人文科学卷 65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学术的风采》——社会科学卷 48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主编:《中华古诗经典》(小学版)11。6万字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中华古文经典》(小学版) 6。

    8万字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中华古诗经典》(初中版)11。6万字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中华古文经典》(初中版) 7·2万字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中华古诗经典》(高中版) 9。

    5万字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中华古文经典》(高中版) 8。9万字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7月版; 主编:《儿童必背古诗》(蓝猫国学馆) 6万字, 21世纪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千字文》(蓝猫国学馆) 5万字, 21世纪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三字经·弟子规》(蓝猫国学馆)5万字,21世纪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蓝猫国学馆)5万字 21世纪出版社2006年1月1版; 《五字鉴》(上下)(蓝猫国学馆) 70千字,21世纪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储光羲籍贯考辨》 载《唐代文学论丛》1982年第2期 《试论秦观词中的自我意识》 载《秦少游研究论丛》一书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五代词人李珣生平及其词初探》载《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王昌龄边塞之行辨析》 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象特色》 载《缀玉二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唐代中日诗人酬唱诗歌初探》载《卡乐B基金课题研究中期报告》1995年11月; 论词绝句笺评--论苏轼词;论文;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年刊《未名》;1997 论词绝句笺释:论苏轼词(上);论文;日本神大未名;1997 论词绝句笺评---论李煜词;论文;《汉学研究》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年刊368;1998 论词绝句笺评---论苏轼词(下);论文;《未名》 日本神户大学文学部中文研究会刊;1998 儒家友道观及其现代意义;论文;中韩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大与东国大学;1998 李清照;论文;《中华文明之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文天祥及其《正义歌》;论文;《中华文明之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儒家友道观及其现代意义;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一期;1999 中华古典名著读本--唐宋词卷;专著;京华出版社;1999 《日本填词史话》;译著;北大出版社;2000 中日唱和词初探(之一);论文;中日诗歌比较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0 中日唱和词初探(之一);论文;《中日诗歌比较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0 中国传统戏剧的诗化问题论要;论文;日本樱美林大学国际会议发表;2000。

    2. 月亮在古诗中频繁出现,请你说一说月亮表达着

    月亮这一意象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

    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离别等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怀怀。荣格说:“每一种意象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①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征正是以意象为基础的。一个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心灵世界。

    月正是具有这种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一、离别与相思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望月》),月亮给人造成视觉印象是整体性(无残缺)永恒化(无始终)是团聚美满丰盈和谐。

    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圆总是同天理、物象、人事联系起来,积淀着历史的心理内容,体现出一种符号了的东方诗性智慧,人们或以“花前月下”、“揽月自赏”、“抚月痴想”,或以月的盈亏比喻人生际遇、托物寄情。漂泊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在月下无法成眠,忧愁倍增。

    这是审美世界的一大创意。传说月中有广寒宫,嫦娥孤独地居住在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

    月中有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这些都与人间相似的寂寞、期待。

    于是月亮变得可亲、温馨,变得富有人情味,也从而更适合作为人的审美观照的对象。见到明月,范仲淹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②反映的是相思难耐,怕见清辉的忧苦心境。其他诗人亦如是: 李白《长相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处明月担载着诗人的离愁。 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中,有这样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居易《八月十五禁中寓直寄元四镇》:“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长相思》:“思悠悠,慢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格外感受无依与凄凉,“不堪盈手赠,还浸梦侍期”是对团圆的希求与渴望,在无可奈何之中,即使是梦中的相会,亦慰情聊胜于无的期望。

    ③ 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不管是在天涯还是在海角,人们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在缺少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手段,亲人故友的远离意味着半生乃至一生杳无音信,这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隔离使他们情感上苦不堪言,而月亮这一自然风物成为他们缓解痛苦的唯一机会,夜深人静是情思难禁的时候,而此时天空中的月亮下普照人间,甚至透过窗户,抚慰床上无眠的孤独人。

    于是相隔关山万重,共对一轮明月就成了表白心迹的重要场景。此时的月亮像一面镜子,亲人们可以在两地共对一面镜子合影;此时月亮像通讯卫星,月光像电波,它可以将美好的祝愿捎给世界另一面的挚友亲朋。

    正如L·克兰默在《灯宴》序言中说的:“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她把这隔于山的情侣思念联系起来”。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许浑《忆江南同志》),“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这些都有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消解了内心沉重的痛苦。忧思、焦虑得以安静。

    月下怀人念远,一直是古典诗歌中常常采用新的基本抒情模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月虽然寄寓着人们对团圆的期待,但在审美天地里,诗人却很少描写“花前月下”团聚的场面,痛饮的快乐场面,而往往倾诉月下离人的痛苦。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月里,长叹汉家营”(郎士元《塞下曲》),作为团圆象征的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房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聚会的期望,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

    诗人们都利用暗示团圆之盼与思念之苦的明月,来表现戍卒与征妇的离散的悲愁,从而使孤独的思念者与象征团圆的月亮,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大大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敦煌曲子词在运用月亮意象表达相思时,也有其独到的艺术水平:“满楼明月夜三更。

    无人语,泪如雨。便是思君肠断处” ,“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望江南》),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慢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晏珠《鹊踏枝》:“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秦观《满庭劳》:“洞房人静,钭月照徘徊”,柳永《雨霖铃》:“弄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贺铸《减字浣溪纱》:“弄影西厢侵户月,分香东畔拂墙花。

    此时相望抵天涯”,显然月亮已成为离情折磨的思念者的形影不离的伴侣,它引起愁绪,又给人以期盼,温馨与相望相。

    3. 关于昆仑关的唐诗宋词

    上元陈丞相宅观灯有作

    年代:宋 作者:方凤

    渴龙入夜吼百川,无数鲛珠迸地圆。

    星斗撼天半欲落,五花琪树皆生烟。

    烟灯岂不胜花朵,踏歌何人增坎坷。

    风尘淮北驰羽书,金鼓江城赛灯火。

    君不见狄青宣抚荆湖间,上元张乐宴清班。

    忽然称疾灯未灭,五更已夺昆仑关。

    ------------------------------------

    灯夕二首

    作者:刘克庄 朝代:宋代

    本子流传自柳荣,着行线彩斗鲜明。

    似从傀儡家传出,又说熙河帅教成。

    边地烽烟差向里,中州灯火尚承平。

    何尝夜夺昆仑隘,真为君王奏凯声。

    --------------------------------------

    顺应庙

    年代:宋 作者:陶弼

    白崖山下古松青,暂卷牙旗谒庙灵。

    见说昆仑关北畔,曾将草木作人形。

    ------------------------------------

    南宁昆仑关

    朝代:宋 作者:陶弼

    关路下昆仑,蛮封迤逦分。

    春光偏著草,雨意不离云。

    俗异君修德,时平将用文。

    临溪照绿水,老鬓雪纷纷。

    -----------------------------------

    4. 唐诗宋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唐代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草】似莠而细,无芒,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

    【梨花】指雪

    【瀚海】沙漠

    【中军】古多分兵为左中右三军,中军为主帅号令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5. 求与“月”有关的送别诗

    在浩瀚的唐诗宝库中,有许多如明珠翠玉般美好温籍的状写离愁别绪的篇章,总令一些热爱唐诗的人,一赏长吁短叹、荡气回肠,再赏愁肠百结、刻骨铭心,几多浸染,而不能掩卷。

    在唐朝送别诗中,有众多的意象浸润其中,成为唐诗的血和肉。而月亮在唐人送别诗中往往是一个标志性的意象。

    月亮和娇儿的脸蛋一样,白晰晰的,亮柔柔的;有时她近,有时她远;有时如娥眉,有时似玉盘,依着塑望圆缺的变化,轻盈地执着地漫步夜晚的天宇。透过唐人送别,我们可以看到,一样的月亮,有着不一样的模式,是离人的眼泪,抑或是游子的照路。

    1.月亮是离别时的感情观照 我们先来看看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这首五律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接着诗人的视线由近而远,由屋内到屋外,由平面到立体,从地面而最后落到天上的月亮(长河)。银烛—金樽—绮筵—离堂—别路,都是人为的景致,都是一时的景致,都不是诗人此时此刻情之所属,只有月亮,是自然的永恒的感情寄托与观照的对象,她从诗人春夜别友人一开始就守候在天上。

    这一对离人在杯盏交错或无语相对中,不时也曾凝望她;而她即始终脉脉地关注着他们,直到绮筵散尽,长夜欲晓,离人即将上路,她才依依不舍的隐去,她将相聚的时光放得更长些,因为“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三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于状景的层面,那是一幅静谥而凄美的自然景象;于写情的层面,写得明月亲爱而多情。

    时光旷远而无情。正是因为诗人赋予“明月”在诗中的多情形象,诗歌写出了相逢欢短,写尽了别离愁长,但这种离别绪,又是非常地蕴籍而含蓄,“哀而不伤”。

    当然,如果此诗去掉首颔两联,将更是一首洗练而绝美的五绝,月亮的意象也更加彰显。 送别事件总是喜欢发生在有月的夜晚。

    离别前,月亮总是先在一旁静静的守候,总是等到离别在即时,月亮方始隆重登场。薛涛的《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和前首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相比,薛涛笔下的月亮完全是另一幅冰寒霜重情愁的模样,少了几分温情,多了几分冷重。

    首联“水国蒹葭夜有霜”其实已把时令、节候、送别的地方交代的一清二楚。但是诗人还觉得意象单薄呆板,构建的离愁别绪的氛围不够深浓,故有颔联的“月寒山色共苍苍”。

    透过月光的流泻之动貌,用一个“寒”字,为诗人要抒发的思想感情立刻笼罩上了一层凄冷哀伤的意境。“寒”,可以是月亮自寒,也可以是月光的流泻,使山、水及其他景物“共苍苍”而俱寒了。

    诗中之月,恰如诗人心中的愁苦一般凄冷而哀伤,且彼此宣照,让一种浓浓的离愁弥漫到整个诗行里行间弥漫到别时的心里,别后的梦里。 相比于前面两首送别诗之不同,温庭筠在《赠少年》中,一改诗人往日的纤丽诗风,给读者呈现出一派潇洒别离的景象。

    请看:“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诗里的月亮,如同酒酣血热后的诗人一样,心情亢奋,朗照高楼,似在和诗人和少年一起和唱,慷慨高歌。也许是王维的《阳光三叠》,也许是刘帮的《大风歌》吧。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出结论:许多唐代诗人总是喜欢把月亮放到一个最重要的时刻,最关键的场合,最主要的意象来加以塑造,承载离人与离人之间、离人与离情之间、未别与已别之际的一座桥梁,具有一个标志性的意象的作用,月亮是离别时离人们的感情观照。 2.月亮是离别后的相思载体 盛唐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写过不少送别诗,如《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肖猿梦里长。”诗人魏二于“橘柚香”的晚秋时节,江楼醉别之际,但见“江风引雨”,行膛待发,真个“天凉好个秋”,风雨使人愁;按诗理发展脉络,接下来的诗句应是状写惜别之情貌,但诗人却把近景推开,从当下抽身,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越未来的时间与空间,来到好友彼时可能期挨的环境之中。

    其实这是诗人于想象中,为友人更是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特定的离情共寄的环境:潇湘之上,浩月当空,清猿啼梦。好一幅月夜泊舟,梦中听猿的梦幻景象。

    诗人如此说来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了是要把眼前暂短的情别之意,引入到未来时空当中,到那种“千里共明月”的永恒相思之境中去。诗人是位起情构境高手,一个“遥”字,如同孙悟空的“筋斗云”,腾去驾雾,一下子就飞越到了未来一个特定的相思场景“潇湘月”之中。

    “忆群遥在潇湘月”不是“在潇湘月”之中。“忆君遥在潇湘月”不是“在潇湘”,而是“在潇湘月”。

    月,是彼时彼境的主要构境意象,更是诗人与友人别后相思之情,共同寄托的载体。诗人没有选择“潇湘水”来作为寄情的载体,因为流水无情,而月亮永恒在兹,只有“明月千里寄相思”嘛。

    接下来再看看诗人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中两乡。”

    这首诗中,月亮的作用十分明显,表达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