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宋词的洗礼

    1. 【对自己教育影响最深的一本书200字作文】

    读《唐诗宋词》有感我一直跟随着你的足迹,寻找着你的家园;我一直紧握着你的碎片,想象着你的容颜;我一直吮吸着你的芬芳,感受着你的灵魂.终于,我找到了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你在书中,隐居在文字的世外桃源里.读唐诗宋词,是一种洗礼.“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漫天风雪中,我读出了纳兰容若的故园情、家国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雄伟秀美的泰山上,我读出了杜甫昂然向上的远大抱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飒飒秋风里,我读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读出了陶渊明平和超逸的人生境界……唐诗宋词是一江春水,静如月,密如云,美如风.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尽纳其中,千丝万缕的人间真情缠绵其间,每一篇都是饱经沧桑的佳作,在读者和时间的淘洗中光彩四溢,奇异之光泽穿越时空,震撼心灵,催人成长.从中我读出了墨香,读出了真谛,读出了丝竹缠绕、佩环丁冬,更读出了你——我心中的精彩语文.语文,你是一树繁花,点亮生命的春天;你像一泓清泉,润泽生活的大树;你如一米阳光,点染心情的大地;你似一幅泼墨,画尽人生的哲理.你陪伴着我,在逝去的岁月里,品味人生的细致和精美.。

    2. 作文唐诗宋词润我心600字

    作文唐诗宋词润我心

    一弯明月悬空,我漫步着,却不知方向。是什么?淡淡的薄雾一片,我微敛双眸,仿佛看到了丝丝缕缕的光,在慢慢地往我心底最深处流淌。好温暖……那是灵魂的一番洗礼,不同于初见时的记忆,它给了我更深更久的回味。

    小时候读诗,老师教我这个诗,要平仄平仄的去读。因为一直都是以那种严肃的面孔对待诗词,我也只是知道答题怎么答,其他的都是厌倦。直到上了高中,才真正开始接触诗词。那么最好没有人强调,没有人告诉我,你必须平仄平仄的读,你必须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怎样的经历。这些都无关紧要,我只要记得它们,喜欢它们,然后,终有一天,我们互相明白。

    一直觉得易安的诗词,那灵魂是凄凄切切的,仿佛秋风里吹来的萧瑟。

    风住尘香花已尽。易安是从骨子里就散发着傲气的女人,她前半生是过得美好,但是,上帝到底嫉妒了。他给了她绝世的才华,娇美的容颜,给了她一个美好的开始,却给了她一个“国破家何在”的凄凉收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终于还是逃不过命运的玩弄,她被彻底包围,是情愁,是家愁,是国愁。她熬住了,就算丈夫故去,亲人离散;就算国破山河破,新愁旧愁齐上心头,她毕竟是熬住了。曾经见过天花乱坠的美,所以后来的满纸浓愁,一片惨淡,都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原来,需等到风住尘香花已尽,才可以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朗,花好月圆。易安是凄切的,她从灵魂里散发出的,那若有若无的韵味,是一片浓愁。

    还记得很小就知道太白的诗,现在看起来,那灵魂是浪漫多情的,总是和着淡淡的酒香在我心间萦绕不去。

    3. 关于唐诗宋词的文章

    这两位作家有诗词鉴赏方面的书籍,但是相关文章、论文没发现,有个古典诗词国学泰斗级人物,叶嘉莹,她写过相关文章,比如《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说杜甫《赠李白》诗一首——谈李杜之交谊与天才之寂寞》《从李义山《嫦娥》诗谈起旧诗新演——李义山《燕台四首》李义山《海上谣》与桂林山水及当日政局》

    《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等,而她的一本书《迦陵论诗丛稿》里边全是对各朝各代一些诗词的演讲稿,或者论文。这本书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电子书,也可以在书店购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希望对你有帮助

    4. 谁知道关于唐诗宋词的作文

    与生命相遇

    ——读苏轼《东栏梨花》

    作者:陈楚周

    一首诗的优劣,并不取决于该诗篇幅的长短!苏轼诗《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成就了千古名篇!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作者在下笔之前灵魂已有着深深的触动,换一种说法,即苏子之生命与整个大自然之生命不期而遇。

    东栏一株梨花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小个体,苏子望梨花而有感,也仅仅是一刹的触动;但这两者又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和表层的、肤浅的一时感觉。“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纷飞”让人们看到的是一幅春已深的景象,“花满城”更是一语道出整个大自然的消息。

    春深意味着春去,极盛意味着衰败,因此。与生命相遇

    ——读苏轼《东栏梨花》

    作者:陈楚周

    一首诗的优劣,并不取决于该诗篇幅的长短!苏轼诗《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成就了千古名篇!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作者在下笔之前灵魂已有着深深的触动,换一种说法,即苏子之生命与整个大自然之生命不期而遇。

    东栏一株梨花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小个体,苏子望梨花而有感,也仅仅是一刹的触动;但这两者又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和表层的、肤浅的一时感觉。“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纷飞”让人们看到的是一幅春已深的景象,“花满城”更是一语道出整个大自然的消息。

    春深意味着春去,极盛意味着衰败,因此,传统文人对春有着深深的眷恋和嗟叹。惜春之吟多矣,不乏佳作,自然也不乏劣作。苏子惜春,以“人生”与“春深”碰撞,有着深深的生命之体悟——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问题是:作者对于生命为什么有这样的体悟,这种体悟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苏轼诗文的评论者好以“贬谪”(或“外放”),即“官场失意,仕途多舛”来诠释苏轼诗文中流露的伤感、惆怅。苏轼于“乌台诗案”发生前的外放是否有官场失意之感?笔者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该句引用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到云中重新起用魏尚为云中郡守这个典故寄寓自己希望早日再次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换成大白话,即“朝廷什么时候派使者来宣布对我的再次重用呢?”,在苏轼身上,官场的失意之感由此可见一斑。《东栏梨花》一诗创作于苏轼外放徐州期间,正值他离任密州不久,而此时他已年逾不惑,自称“老夫”,自然对自己的仕途、人生有着隐隐的担忧,从而感叹时不我待,人生其短。

    而实际上,仅仅以“官场失意,仕途多舛”来诠释苏轼的感伤、惆怅,乃至诠释他对生命的体悟,那是很危险的,很偏狭、浅薄的——它容易让人误以为苏轼是个一心慕求高位的“禄蠹”。宋神宗朝三位文坛奇才——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于官位不太用心,于功业特别在意”。王安石早年于地方任上政绩颇丰,名声大震,却多次拒绝上级提拔;司马光于王安石为相期间自请外放,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编撰《资治通鉴》上;苏轼和司马光一样强烈反对新法,最终也自请外放,先后到过杭、密、徐、湖等州任职。苏轼在地方任上每到一处都造福一方,不见得有非到中央任职才能实现其抱负的想法。他在杭州兴修水利;在密州捕煌抗旱,缉拿群盗;在徐州抗洪救灾并未有屈才之怨,消极之举。可见,苏轼为官志在功业,不在职位。

    年逾不惑,而功业未成,自有来自生命价值方面的隐忧,而最直接、最容易挑拨那根生命价值之弦的便是“时光”。

    苏子目睹东栏一株梨花,为《东栏梨花》诗一首,该诗却有那么大的感染力、震撼力,实在是因为苏子以生命写诗,一刹那的触动以整个人生为依托;而梨花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体,她以整个春天、整个大自然为背景,是整个大背景的显现。

    苏子目睹东栏一株梨花,猝然与他的生命相遇!

    唐诗宋词的洗礼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